乙巳年初一相聚的朋友

李东川

<p class="ql-block"><b>1989年,</b><b style="font-size:18px;">淄博有关朋友陪同</b><b>美国摄影家康.纳丝拍摄图片。左起:史宏伟、颜洪、李东川、康.纳丝、蒲纪馆解说员,翻译、焦波、刘鲁强、孙伟庆</b></p> <p class="ql-block"><b>平日朋友各东西,正月初一喜相逢</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六,李晓林发来一条信息,相约乙巳初一中午相聚,并发来聚会名单:王金明 李东川 李旭明 史宏伟 孙伟庆 姬光明 郑文 李金玲 李晓林 张洪波。</p><p class="ql-block">我一看都是一些想见的人,其它朋友都在淄博,隔三差五的断不了都能见着,即使见不着,同在一个城市心理也没有距离感。主要是王金明,我们相识有四十年了,自从他去了省电视台就没见过,那时没事还看看电视,曾在省电视台看到他主持的“锵锵三人行”,节目的内容忘得差不多了,能记得就是他主持的这档节目既有品味又不失风趣,很多人间琐事人情世故生活哲理,在三人轻松甚至带有几分调侃的侃大山中就道出来,让人想起那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人在轻松的欢笑中能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p><p class="ql-block">后来每每看到窦文涛主持的“铿锵三人行”,就会一下想起王金明的“铿锵三人行”,就“铿锵三人行”这个题目而言,王金明的“铿锵三人行”比窦文涛的“铿锵三人行″要早,当然二者谈及的话题也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不看电视了,也就见不着王金明了,他后来好像还去北京发展了,究竟有没有这么一回事,自己也稀里糊涂不知所以然。</p><p class="ql-block">一转眼有三十年不见他了,你说在初一相见能不让人高兴吗!</p><p class="ql-block">再就是李旭明,我们相识也有三十多年了,那时我在张店区文化馆,他在省电视台新闻部,因他父母在张店,断不了回家看父母,有意无意中他的报道视角总是偏向淄博。</p><p class="ql-block">有时在没事时总是会想起李旭明,那种想念的感觉大概是来源于我们刚一认识时,他说他出生于成都,因我出生于重庆,成长于四川一直到19岁,因着这地域原因,一下拉近了我们的心理距离,于是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他的小学和高中是在西藏上的学,后来他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央传媒大学"),再后来他成了家就很少回淄博了,即使他回来看父母我们也没有机会见面,算了算,我们也有将近二十年没见了。</p><p class="ql-block">所以李晓林组织这个聚会,简直就是给了我一个惊喜。</p><p class="ql-block">初一聚会的这帮朋友中我和史宏伟认识最早,1974年我学校毕业后分到张店区防疫站。1975年史宏伟参加工作分到厂保健站,因厂保健站与防疫站有接种疫苗的业务联系,他来防疫站我们都要打交道,后来他去了淄博电视台,我到了张店区文化馆,我们打交道的机会便多了起来,算起来我们已相识51年了,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p><p class="ql-block">初一聚会的这帮哥们儿,都是青年时期的朋友,和孙伟庆我们1979年就在一起了,1980年,我们这帮在张店的摄影爱好者,成立了一个摄影组织“鲁山摄影学会”,有十八、九个人,都是20来岁的小伙子,在这帮人中孙伟庆年龄最小,刚满20岁。我们常常在张店区文化馆凑在一起探讨一些摄影方面的问题,有时大家会凑在一起拿出自己拍的照片一块分析,找出其中的毛病和不足。结果“鲁山摄影学会”才成立了一年多,就被当成非法组织给取缔了,而我们之间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因种种原因我和姬光明一直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他在张店区广播局干了十年的副局长,用他的话说“都得副(妇)科病了”。他和我有种同样的经历,曾担任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局长,让他一直引以为骄傲的是他在任时建的一万多平方米的张店文化中心。他是一个工作能力很强很能闯荡的人,曾担任过办事处书记,城市执法局局长,所到之处总是把一个单位搞得红红火。</p><p class="ql-block">郑文调到区广播局时,还是个颜值很高的小姑娘,她在区广播局待的时间不长就调到市电视台了,因为她所具有的聪慧和很强的工作能力,很快就担任了淄博电视台副台长。都说女人的漂亮是修来的福分,这福分也许是前世修来的,也许是自己的善良为自己积的福,总之她有一个让很多人都羡慕的好命。</p><p class="ql-block">我一直认为李金玲是一个有艺术气质的人,我认识她时她才19岁,那时我在文化馆,总能看到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肩挎黄包的女孩从文化馆那个小道上走过,她曾在邮局干过话务员,后来因种种原因辞职不干了,再后来她搞开了陶艺,我见过她的陶艺作品,在那些作品里透着一股灵气,当时我就想那里边游动的一定是她的思想。</p><p class="ql-block">与张洪波我们接触比较少,到了聚会地点才发觉我们曾经见过面,听朋友介绍他是现任张店区广播局局长,说他人很好,其实不用别人说,我一看他的面相就是厚道之人。朋友说你和他不是很熟,但是一定和他爸爸很熟,于是说出了他爸爸的名字:张峻声,我当然很熟,张峻声是当时《淄博日报》的名记,他的文字可谓才华横溢,当时由陆玉鲁、孙海军拍摄的淄博第一部电影《淄博风光》的解说词就是由他执笔写的。</p><p class="ql-block">最后该说说李晓林了,李晓林是一个很有艺术天赋的人,他刚学摄影所拍的《问路》就一举荣获全国摄影金奖。他一直酷爱电视事业,曾在张店电视台工作的他1995年被山东卫视看中抽到了文艺部,于是一去就再不放他了,他的业务没得说真是杠杠的。其实我和晓林之所以成知交,是因为我看中了他的人品,他为人真诚,“真诚”正是大家愿意和他交往的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初一,大年下的,能相聚在一起是一种“缘分”使然,人这一辈子在这世上走一遭,在芸芸众生中能相遇的有多少人,在相遇的人中能成为朋友的有几个人,能成为相知的更是少之又少了,愿我们今生的友情,在量子纠缠的世界里缠缠绵绵直至永生永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1988年,省、市电视台记者来张店区文化馆采访。左起:李东川、付斌、李绪明、吕明晰、李晓林</b></p> <p class="ql-block"><b>1988年朋友合影,左起:焦波、李绪明、李东川、李晓林</b></p> <p class="ql-block"><b>1987年《峨庄风情展》,王金明(第二排扛摄像机者)为展览活动拍摄视频影像。</b></p> <p class="ql-block"><b>二零二五年正月初一,老友相聚,前排左起:史宏伟、李东川、郑文、</b></p><p class="ql-block"><b>王金明、孙伟庆。后排左起:李晓林、姬光明、李旭明、李金玲、张洪波、耿庆涛</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025年1月30日正月初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