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话秧歌

稳心颗粒

<p class="ql-block">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期间,明清之际达到鼎盛,东北地区清初期就有秧歌活动。在我们下乡的年代,每年春节期间,公社的企事业单位和各大队会组织秧歌队走村串屯。秧歌的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踩在板上,扭在腰上。秧歌舞主打的乐器有大鼓小鼓、大镲小镲,它声音洪亮,节奏感强。表演形式主要分高跷和地秧歌,每次秧歌队表演,观者如山的,挤满大园小巷,精彩的秧歌和壮观的人群是人们心中最深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新年到,新年到,扭秧歌来踩高跷,三道湾里好热闹。”每逢春节过年时,我就会想起72年春节,在三道公社农具厂大院里踩高跷舞秧歌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九年四月我下乡在吉林延吉三道湾,那是个物质和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在我们居住的偏僻山沟,那里的生活就更加艰辛枯燥乏味,所以一般到了冬闲,我们知青就回上海过年了。一九七二年春节我没回家,和胡小宝同学两人在三道湾过的年,它让我们见识了东北农村是怎么过年的,感受了沟里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过年期间,各家除了忙着吃喝、拜年和串门唠嗑外,大伙儿还会忙着张罗一件重要的大事,那就是出秧歌队,扭大秧歌。</p> <p class="ql-block">初二就开始“跑秧歌”了,演出的形式是以拜年贺喜为主,此刻扭秧歌的主舞台——三道公社农具厂大院就热闹起来了,铜锣、皮鼓、喇叭、唢呐,咚咚锵锵纷纷地吹打起来,场面是那么热烈地喜庆红火。</p> <p class="ql-block">扭秧歌的人有人会穿红戴绿,打扮成各种形象,有人踩起一米多的高跷,这可是个技术活,不会踩的容易崴脚;还有人装扮成老妖太太,一身黑衣黑裤,白袜子敞口布鞋,一把撸的帽子配上大红色的头花,脸上扑满煞白的粉,手里拎着旱烟袋,挤眉弄眼,总之大家怎么开心他们就会怎么乔装打扮。</p> <p class="ql-block">一到这个喜庆的日子,公社附近的生产队、林场和企事业单位的大人小孩会闻风而动,全都从家里涌到了农具厂观看或参与秧歌大联欢,那场面对偏僻的三道湾来说,也就是365天只有一回,是绝对震撼人心的。</p> <p class="ql-block">农村的过年一直要到正月十五,秧歌舞也会跳到那天。那年春节我常和队里青年和林场朋友聊天玩耍,还跟着他们学着扭秧歌,依葫芦画瓢的扭着,可是没有音乐细胞的我,总是踩不好点,也就不敢上场献丑了。</p> <p class="ql-block">三道湾的东北大秧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队里的乡村歌手单永和、张显贵和张友,他们不仅歌唱的好而且舞也扭得好,真是才华出众,高手在民间。三道供销社的宋黑子真有一绝,他男扮女装好搞笑,扭得就像个娘们,那么婀娜多姿,他还不时地对周围的人暗送秋波,放出勾人魂魄的眼神。还有刚宝海的妈妈扭的东北大秧歌,身姿妖娆,动作夸张,她千娇百媚,真是三十不浪四十浪,五十还在浪头上,她滑稽的动作让大家都笑喷了。</p> <p class="ql-block">按团队扭秧歌表演,要属农具厂和人参场最好了,他们的服装整齐,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或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彩。</p> <p class="ql-block">踩高跷能手就应该属范家两兄弟范国君和范国臣了,他们技高一人,踩着近二米的高跷,扭着东北大秧歌,还不时地劈大叉,跳凳子,让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秧歌队伍里的男女老少和丑角类,他们各自用不同的形体和动作,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边扭边舞。那诙谐有趣、朴实可爱的精彩表演,让周围的观看者连连叫好,大家不断地为他们喝彩、鼓掌。</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农活十分繁重,平时人们是不可能去踩高跷扭秧歌的,这种男女老少都喜爱的活动,也只有在春节这个大喜日子里去尽情地发挥和享受了。正月十五的最后一场秧歌舞,看着脸上淌着汗水的父老乡亲还在咚咚锵锵地吹着打着,还在欢天喜地的扭着舞着,看着不顾寒冷还在兴致勃勃围观的男女老少,我想,三道人喜爱的秧歌,已经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活动,更是三道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和渴望,对红红火火日子的一种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那年在三道湾过年,伴着喧天的锣鼓声,簇拥着踩高跷扭秧歌的队伍,让我感受到乡村的特有年味和欢乐,那扭秧歌场景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