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DeePSeeK想到的

杨建平

<p class="ql-block">这两天DeePSeeK在科技界掀起了一股滔天巨浪,谷歌、英伟达等一众科技巨头感到阵阵寒意,对中国这家后起的小公司心生恐惧,美国黑客攻击DeePSeeK网站,以至于DeePSeeK不得不暂时禁止美国用户注册。当然,中国人无比振奋,再次看到了超越西方科技霸权的曙光。如果说华为是赶超,那DeePSeeK就是颠覆,彻底动摇了美西方人工智能大厦的根基,美西方苦心构筑起的人工智能高墙瞬间炸出一道通天裂缝,开启中国人工智能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关于DeePSeeK的意义,网上已讨论得足够热烈了,我只想说DeePSeeK之所以取得如此光芒的成就,根源在于他们敢于走出既有的思维定势,打破固我的观念。我们常说要解放思想,但在实际中却总是固步自封。前些年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中国科技进步赶上甚至在某些领域绝对领先西方,但社会科学却难以取得与自然科学同步的成就,更别说引领世界社会科学了。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早些年留学美西方的所谓精英把控了中国社会科学的话语权,一切以西方的论点为论点,严格遵循西方的思维方式,自觉不自觉陷入了西方设置的陷阱,将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带入了泥潭。我们都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只要稍微用心就会发现社会科学陷入了一种怪圈,别的不说,只说一下社会科学期刊就可窥见一斑。将当前的社会科学期刊尤其学术期刊与十年前、二十年前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厚度增加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倍,每篇文章增幅一倍,个别文章甚至增幅两倍,绝大多数学术期刊更是在征文启事中明确规定,字数1万字以上,更有甚者要求字数1.5万字,真有如此必要吗?且不说《道德经》《语语》这些盖世经典,单论费孝通先生的成名著《江村经济》也不过十二三万字,照今天的标准,就是个小册子,但这都不影响其在中国社会学的权威地位。反观今天的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了哪里?在知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学术期刊,阅读一下其文章,篇幅长不说,可有可无的论证占据文章的50%内容,大多数文章是这样,开篇引言,之后是这一理论的研究史或研究方法和模型(源自西方的数理模型),再后才是现状或问题分析,最后是对策,对于读者而言最想了解的是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法,但很多作者将大量的笔墨浪费在了研究史的阐述或研究方法模型的介绍,且这部分占了整篇文章的一半甚至以上,更有甚者本来一句话可以说明的,偏要拆开成两句三句甚至四五句,修饰词一个不够两个,两个不够三个,无限叠加,更本不考虑这样做是否有效。不是说学术文章不可以长,也不是说不需要研究史,但是否可以做到精炼。单看现在的学术文章,每一篇都很完美,无论是结构的设计还是论点论据的阐述堪称完美,整体感觉就是全一一面面俱到,严一一逻辑分析环环相扣,但就是绝少看到有创新性的内容,就形式而言可以称之为完美形式主义。</p> <p class="ql-block">早在几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就对这类形式主义文风称之为八股文,形象比喻为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为何社会科学还在原地踏步?项立刚曾尖锐批评中国经济学尤其金融学不但步西方后尘,拾人牙慧,更缺乏独立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爱国情怀。中国已经强大到让美国胆颤,可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跳不出既有思维定势,无法产生让世界震惊的成果,DeePseeK的横空出世难道不是给社会科学如芒刺背的启示吗?</p><p class="ql-block">(25.1.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