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手绣系列,从开始的一篇变成5篇,最后变成现在的7篇,记录着我对高桥手绣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其蕴含思想的理解和发展传承的思考。<br> 《大开大合》这一篇虽然是第6篇,但其实是最后完成的。因为我写完色彩《大红大绿》和造型《大吉大利》之后,总感觉还是不够全面。这《大红大绿》《大吉大利》背后,还有高桥本土文化的体现。虽然看不见,但是我们能够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纹样的组合变化,感受到高桥文化的丰富多彩,高桥手绣风格的大开大合。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压抑与释放</b></font></h1> 尺寸有限,创意无限。小小的手绣,让这些村妇的审美和创造力,挑战着现代艺术家的视觉感官,那种冲击力来自自然,来自传统,来自历史,来自最原始,最普通的生活。<br>在旧社会,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有一样除外,那就是手工。不但要会,而且要精才算好,因为一家人穿的,用的,都需要女人一针一线的缝制。绣花就是一个普通家庭妇女的针线活,是每个女人的基本功。<br> 手绣的创作主体是妇女。过去,妇女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低下,没有话语权,文化程度低,基本上都不识字。整个社会环境,让妇女备感压抑。只有在绣花时,她们有了选择自由,可以选择喜欢的颜色,喜欢的图样,通过颜色搭配和图案组合,充分展现她们的个性、喜好、情感,情绪也得到了充分释放。人们可以通过手绣制品,看到绣女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色彩运用得越多越浓烈,图样造型越夸张,这个人的个性也越鲜明。同样,色彩少而线条比较细的,性格也多随和,小心谨慎,文如其人,绣品也如其人。<br> 成功的手绣作品,能让农村妇女的才华、情绪、愿望,通过手绣表达,同时,也能让她们得到社会认可,实现自我价值,获取相应的情绪价值。同样,农村的冬天色彩单调,手绣丰富的色彩,吉祥的纹样,也让男性感到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 <p class="ql-block">在高桥手绣中,有一件作品特别引起我的注意,这是有鸳鸯、荷叶、如意、牡丹等等图案组成的组合挂件,我们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万事如意”。这件绣品不仅综合了高桥手绣大红大绿,大吉大利,大开大合的特点,更难得的是,这个组合中有天地,有阴阳,体现了这些农村妇女朴素的哲学观,堪称高桥手绣的代表作,甚至可以作为高桥镇的标志。</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觉醒与选择</font></b></h1> 最初,手绣是一门生活技艺,并非人们生产生活必需,也不是为了成为商品进行交易,即使生活再贫困,对美也有追求,对美好生活也有向往。这些手绣,其实就是一种图画式的语言,表达人们的所期所盼。<br> 一般说来,非遗手绣是一种镶边的工程。也就是说手绣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高桥镇的商贸背景下,给手绣这门民间艺术更多的空间和自由。高桥手绣体现了沂水女人的个性。她们渴望成长,渴望平等,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桥手绣的商业化,让妇女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催生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它自身价值的体现。<br> 高桥手绣,除了是实用品、装饰品,还是一种信物,这也说明它有了社会属性。过去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青年基本上没有选择的权利,但经济的发展,渐渐让年轻人,特别是女子有了选择的自由。<br> 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若是看到了比较中意的男子,就可以把自己手绣的荷包送给他。如果这个男子能够接受荷包,说明也认可接受这个女子,就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当然如果男子不肯接受,也就意味着他不接受这份感情,这样的情况比较少,只要女方条件不是太差,小伙都会接受。要不说女追男隔张纸,勇敢的女孩子,基本上都能嫁到好人家。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影响与发展</font></b></h1> 来自鲁北的齐文化,与来自青岛的海洋文化,对高桥镇乃至沂水县的发展影响深远。这种影响也在高桥手绣上得到的体现,比如沂水人称绣球为祺榴,胶东地区也有这种叫法,但是在鲁南地区则很少有这种称呼。<br> 虽然沂水县属于沂蒙山区,但是与潍坊地区只是一山之隔,历史上受齐文化影响时间较长。过去蒙山以北的蒙阴县、沂水县、莒县、日照县都属于青州府,沂州当时属于兖州府,辖兰山县、郯城县和费县。清乾隆年间沂州府升格,蒙阴县、沂水县、莒县、日照县划归沂州府,也就形成了后来临沂地区的格局。<br> 又,沂水人有“下胶鳌”,即到胶州、青岛一带谋生的传统,即有沂蒙山人淳朴善良的本性,又受商贸、海洋文化影响,性格开朗,外向大胆。妇女很早就参与到商业活动中,有的巧手甚至写入了家谱,宋家岔河村的《宋氏族谱》记载:“吾族宋富贵妻张兰,秉性贤淑,手巧,善为手绣,凡龙、虎、金鱼、荷包……栩栩如生,远近婚嫁皆慕名来购”。开放的心态,文化的自信,思维的活跃,都在高桥手绣丰富的色彩的纹样中得到体现。<br> “下胶鳌”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很多沂水的青年仍然选择到青岛发展。对于他们来说,这里生存的空间更大,务工的机会更多,也更有对海洋文化的认同。<br> 如果高桥手绣能够发出声音,那一定是在农村婚礼上的吹吹打打;同样,如果这些民间音乐有色彩的话,那一定是高桥手绣的大红大绿。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对比与借鉴</font></b></h1> 手绣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情感的寄托。我的家乡是费县,这里的手绣也很有名气。费县风格更加细致细腻,内敛含蓄;而沂水县的高桥手绣更加艳丽粗犷,奔放自由。看似普通的手绣工艺品,不仅代表了费县和沂水县当地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两地人民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体现两县文化上的一些差异。<br> 高桥镇位于沂山前的平缓丘陵地带,位于国道之上,也是古代的官道之上,商贸发达。高桥集和沭水集都是清《沂水县志》上有记载的集市,这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和文化交流。因此,高桥手绣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和个性表达。这种风格不仅体现了高桥人开放的思维和活跃的性格,也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br> 费县山地文化为主,北部是蒙山山脉,南部是尼山山脉。不是背依大山,就是开门见山,以农业生产为主,在文化上,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使整个地方人们性格内敛,含蓄谨慎。表现在手绣艺术上,就是更注重细节刻画,一般体量较少。费县手绣更加注重创新性发展,在营销推广方面,也是取得了不俗成绩。<br> 无论是沂水县的高桥手绣,还是费县的手绣,都是主打一个淳朴,特别的土气,又特别的漂亮。这里有我们最原始的审美,最真实的审美。是发自内心的,来自基因的一些文化。在我们生活最为窘迫,最为艰苦的时候,它给我们莫大的精神慰藉,它让单调的农村生活洋溢着锣鼓欢歌,它让清冷的冬季,变得五颜六色。这种极致的美,让那些沧桑的心,慢慢地温暖起来。<br> 同仁堂的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其实,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绣女何尝不也是如此呢?偏僻的环境,贫穷的生活,辛苦的劳动,都不会降低他们的艺术审美。在服饰、装饰方面,极其讲究,这是中国农村妇女的工匠精神,最基层的工匠精神,这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文化的底色。<br> 总之,无论是费县的细致内敛,还是沂水高桥的艳丽奔放,手绣艺术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传统艺术,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