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18年前的西藏之旅(2)去看神奇的布达拉 作者:李振亮

晴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我们进藏后的第一天。今天的行程是在拉萨市区内活动。</p><p class="ql-block">头天晚上到拉萨比较晚了,于是,今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迫不及待地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围着布达拉宫前前后后仔细地看,不停地拍。大家都是首次见到布达拉宫,都被这座雄伟的建筑群给深深的震撼了!</p> <p class="ql-block">夜色中的布达拉宫给人一种梦幻般的印象。令人佩服的是布达拉宫广场的灯光设计之巧妙。你看,虽然布达拉宫建筑群本身没有亮起灯光,可是广场上的灯光却把整个布达拉宫照的金碧辉煌,达到了最佳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黎明时分,布达拉宫上空风起云涌,犹如烽烟滚滚的古战场,仿佛正在演绎着一幕幕西藏千年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广场上,把街道染成了橘红色,布达拉宫在乱云飞渡中彰显出几分从容,几分雄伟和巍然之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阳刚刚升起来,我在布达拉宫对面的拉萨河边拍摄了这幅布达拉宫全景图。画面中,布达拉宫背后的山谷里隐约可见散射着圣洁的灵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阳渐渐升高了,在侧逆光中,我抓拍了这张珍贵的布达拉宫侧影图,这是我感到最满意的一幅摄影作品。在山峦层叠,晨雾袅袅虚幻的背景中,布达拉宫显得那样神秘而庄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布达拉宫背面图。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西藏重要的文化地标建筑,</span>始建于公元631年‌,由吐蕃第33代藏王松赞干布主持兴建,此后,一直成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早饭后,我们从住地出来。香巴拉旅行社为我们15人独立组团,上午的行程是参观游览布达拉宫,下午去看大昭寺。旅行社提前为我们预约了上午10点的布达拉宫门票,当时票价每人100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石阶缓缓而上,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痕迹,心中充满了敬畏与好奇。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至高无上的圣殿。按照内地旅游惯例以为至少需要准备几百元香火钱。于是就问导游,导游告诉我们:按照当地习俗,只需要准备12张面值一元的纸币,藏族人不认硬币。你想在哪尊佛像面前膜拜,你就在功德箱里放一元钱,总共放12元钱代表12个月,这样就功德圆满了。听后令我们对布达拉宫肃然起敬,原来真正的宗教圣地是鄙视铜臭味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是按佛教坛城布局设计建造的,总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是集宫殿、灵塔殿、佛殿、行政办公机构、僧官学校、僧舍等诸多功能,共计1267间房舍的大型宫堡式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有白宫和红宫两大系统,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施政和生活起居之所,红宫是宗教活动场所和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供奉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宫殿内部的装饰精美绝伦,每一幅壁画、每一件文物都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沿着规定的路线慢慢前行,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古代。然而,按照要求,参观布达拉宫室内部分是不允许拍照的,出于对藏族同胞宗教信仰的尊重,我们都很自觉,在室内连一张照片也没留下,感到多少有点遗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布达拉宫那天,正赶上布达拉宫的白宫部分建筑在维修屋顶。使我们有幸近距离观赏到藏族同胞集体劳动的盛大场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导游告诉我们,这种劳动叫“打阿嘎”,是一种藏族传统的屋顶或屋内地面的修筑方法。利用当地特有的被称之为"阿嘎土"的泥土和碎石,加上水混合后铺于地面或屋顶,再以人工反复夯打,使地面或屋顶坚实平滑不渗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虽然维修施工现场堆放一些沙袋,垃圾、杂物,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参观的兴致,大家对藏族同胞“打阿嘎”很感兴趣,都纷纷拿起照相机,录像机不停地拍照和录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打阿嘎"是藏区传承了上千年的独特修建方式。通过人工反复夯打出来的阿嘎土地面和屋顶坚实、平滑、防水,至今仍是藏式古建筑中重要的维护方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人群后面堆放的那一堆堆编织袋里就是阿嘎土,它是一种白色的物质,是风化的石灰岩或沙粘质岩类捣成的粉末,其主要化学成份是碳酸钙。阿嘎土具有极强的粘性和稳定性,用阿嘎土制成的屋顶,即使支撑木梁发生断裂,屋顶也不会坍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打阿嘎"中,一群腰围围裙的藏族妇女、男士,手执木夯,分成两组, 交叉走动,一边唱着愉快的"劳动歌",一边跳着步调一致的"劳动舞",节奏感极强,在欢声乐舞中,无数次的反复夯打让地面归于平整,同时也将汗水和欢声笑语注入到那油亮光滑的屋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打阿嘎”把本来辛苦单调的劳作变成了快乐的人人向往的工作。快乐是高原人的天性。打阿嘎不在于唱了什么,而在于手脚的自由和心底的愉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项集体劳动,需要多人的协调与配合。歌声能使繁重而机械的体力劳动变得轻松活泼,既提高劳动效率,又能使劳动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西藏有这样一首民歌:"阿嘎不是石头,阿嘎不是泥土,阿嘎是深山里的莲花,是大地的精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在拉萨,就算你转遍每一个角落,花费再长的时间,也要看到、听到、感受到一次"打阿嘎"。 很幸运,我们来到拉萨第二天就在布达拉宫碰到了,并记录下“打阿嘎”真实而生动的场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打阿嘎”令我们大开眼界,大家边看边议论,既感到新奇,又感到意犹未尽。了解了屋顶和屋内地面的建造方法,那么墙壁又是用什么方法建造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的墙是用白玛草砌筑而成的。白玛草本身是一种柽柳枝,秋天晒干,去梢剥皮,再用牛皮绳扎成拳头粗的小捆,整整齐齐堆在一起,然后层层夯实,用木钉固定,再染上赭红色的颜色,这就是白玛草墙。由于白玛草的作用,可以把建筑物顶层的墙砌得薄一些,从而减轻墙体的分量。对于高达13层的布达拉宫来说,显得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墙,又叫牛奶墙,是建筑涂料里添加牛奶、白糖制作、刷漆而成。牛奶墙、阿嘎土、白玛草,藏族建筑里的三大精华在布达拉宫建筑群里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布达拉宫的城楼上视野非常开阔,可以俯瞰整个拉萨市区,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布达拉宫,我们顺着后山的坡路和游人一起向山脚下走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时,内地来西藏的游客很少,参观布达拉宫的绝大部分都是藏族同胞,他们从很远的地方,有的甚至是从甘肃,青海,云南,四川等地徒步或一路磕着等身长头走来的,布达拉宫是藏族同胞心中的圣地,此生能来一次布达拉宫,死而无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在我们身边穿红色袈裟的这些小喇嘛好像不是游人,可能就是生活在布达拉宫里,他们也会偶尔下山办点事。由于语言不通,没有和他们进行交谈。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面貌是乐观和积极向上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说布达拉宫内的喇嘛,挑选十分讲究,个头要适中,相貌要端庄,经书考核要通过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们在布达拉宫主要负责各项佛事活动和宫内日常的维护管理。据说在布达拉宫西边的白色僧舍里住的喇嘛最多时达到25000多人。 现在的布达拉宫内,日常管理早已移交给布达拉宫管理处了,留有少数一些喇嘛担任灯香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在布达拉宫后山坡,一路上的风光也很美,天是那样的蓝,云是那样的白,一切都显得那样宁静,远离尘世间的喧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山步道旁边的围墙上涂抹着土褐色的涂料,显得油亮油亮的,估计也是用阿嘎土制作而成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位藏族老阿妈领着小孙子也走在下山的路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团自己的伙伴们走在下山的路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家意犹未尽,边走边议论,心情还久久停留在对布达拉宫的崇敬和感叹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首次参观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承载和传承着几千年藏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这次参观不过是走马观花,但是也了解到一些藏文化知识,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山以后,我们又回到了布达拉宫广场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广场中心迎风飘扬,把布达拉宫装点的更加庄严而肃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广场东西长600百米,南北宽400百米,道路广场总面积1.8万平方米,可容纳四万人举行大型集会活动。从整体布局看,广场平坦而开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水系是从龙王潭引水到东部湖区,再通过清水管道引到西部水系中,然后再流到班禅小楼的人工湖中,这样,整个水系就形成了良好的活性循环体系。在广场南端,建有音乐喷泉,耳边不断传来《天路》《坐上火车去拉萨》等动人歌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雪域高原的天空给人的感觉特别的通透,空气清新,最有特点的是这种大团大团的白云,洁白无瑕,简直就像柔软的棉絮一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祖国的大东北不远万里来到了雪域高原,来到了圣城拉萨,来到了布达拉。大家纷纷以布达拉宫为背景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同事yy的女儿中考结束第二天就随我们一起来到了西藏,来了解和体验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对于她未来的人生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坐上了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现在布达拉就在自己的眼前,一定要好好留个影,留个纪念,留给未来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位于布达拉宫广场的南端,以雪山绿树为背景,与布达拉宫遥遥相对。纪念碑于2001年5月22日建成,碑名由江泽民题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总高37米,主体以灰白色为主色调,造型是抽象化的珠穆朗玛峰,象征着高耸入云和与天地同在的磅礴气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来到大昭寺参观。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总是络绎不绝,甚至在门前青石地板上都留下了等身叩头的深深印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环绕大昭寺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走一圈称为“囊廓”;环绕大昭寺外墙走一圈称为“八廓”;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走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三条环行路线便是拉萨本地藏民或外来藏民们每天都要转经的固定行走路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廓街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廓街两侧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经商人员多达1300余人,经营商品8000多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廓街集宗教、文化、旅游、商业为一体,这里保存有29处重点文物,56个古建筑大院,是西藏社会从古至今发展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拉萨停留期间,我还抓紧一早一晚的零碎时间,在拉萨街头拍摄了一些人物照片,这些照片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拉萨浓郁的宗教氛围和拉萨市民良好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转山,转水,转寺庙,是藏族同胞永不停歇的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能须臾离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他们一生永远走在路上,这种生活习惯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是深深刻在他们基因里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种生活习惯造就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吃苦耐劳的品格;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吓倒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藏民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他们在青藏高原这样令人生畏的海拔高度,以及在高寒、负压、缺氧等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仅凭这一点就让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藏民族还为人类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他们的歌声是那样的高亢,明亮,堪称天籁之音,音乐旋律美妙无比。他们的舞姿,是那样的优美、潇洒,独具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这些画面的人物表情看得出,他们心怀坦荡,神情自若,步履坚定,从容淡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拉萨是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是一个既有浓郁宗教氛围又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城市。拉萨曾经在2006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2年被评为全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eta8gd" target="_blank">讲述:18年前的西藏之旅(1)坐上火车去拉萨</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