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界中孙氏族谱》(2025年版)中的先祖像赞、孙氏字辈谱及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

微风细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先祖像赞和孙姓图腾</b></p> <p class="ql-block">  图腾即族徽,是原始人氏族用来区分不同姓氏共同体的徽号或标志,是他们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则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孙姓图腾:孙姓是弇(读淹)兹氏以玄鸟作为图腾的一支的族称。由跪着的老祖母弇兹氏和她生育的一大群玄鸟的后裔组成,表示子子孙孙世代绵延不绝。诒弄子孙,满溢天伦。也可以说,系的下部条纹表示根深,子的上部条纹表示叶茂,共同表示孙姓大族根深叶茂,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绵延旺盛之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孙氏字辈谱</b></p> <p class="ql-block">  姓氏世系是人类繁衍生息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衔接链条,自有人类始就自然突显出来。世系体现族人的亲疏远近关系,显示人类血缘延伸路程。世系还是寻找、联络族亲的试金石,是团结、牵手族人的望远镜和显微镜。离开世系,难分亲疏;乱了世系,就分裂了族心。因此,世系在姓氏中起着决定性的粘合和连接作用。世界上无论哪种人,都非常注重世系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经全国各地各支的代表和专家学者的多次研讨确定:孙书为乐安孙氏的得姓始祖(一世祖),孙凭为二世祖,孙武为三世祖……到目前已传到八十多世了。经考证,南阳界中孙氏开基祖孙和公为孙书公的六十一世孙。那么,你是“和公几世”,加上“六十”就是自己相对应的“乐安几世”。目前,我们界中孙氏17–24代“八代同世”,最高辈为和公17世孙,对应乐安77世;……和公21世孙,对应乐安81世;……最低辈为和公24世孙,对应乐安84世。</p><p class="ql-block"> 字辈是中国社会宗法的产物,是宗族必须严格自觉遵守的礼制,也是制约家族体制的基本族规。它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宋,规范、完善于明清,至今已两千多年鲜活不衰,充分体现了字辈的科学含金量和实用价值。字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规范脉系不可缺少的自然章法,是维系和联络宗亲的纽带,是召唤血浓于水亲情的号角。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宝典。我们必须明确解决世系排序和字辈排列两大关键问题。</p> <p class="ql-block">  乐安孙氏全国统一六十字辈(81–140世)为:伯、灵、军、智、典,永、恒、生、旺、延。子、系、缘、一、宗,怀、亲、脉、相、传。歆、佩、创、丰、裕,世、代、福、昌、显。长、久、逢、鸿、运,华、贵、兆、吉、善。崇、尚、仰、佳、瑞,怡、然、喜、悦、欢。勤、书、举、本、科,国、富、民、乐、安。</p><p class="ql-block"> 这六十个字,既暗含了一世祖孙书的字,又点出了三世祖孙武、八世祖孙膑(号伯灵)的军事智慧和经典,也隐藏了乐安孙氏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亲缘关系,表达了对孙氏家族永恒繁荣、兴旺发达的美好期望,最后落脚到乐安孙氏的根上。中间的字句多半都是预示世代进取、幸福、吉祥、华贵、喜悦、欢快、和谐、长久、好运的意思。字辈中还蕴含着希望后代铭记先祖、传承家族精神、崇尚知识、勤学上进、创造美好生活,以及对国家富强、人民安乐等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 这六十个字,按《中华孙氏通谱》排列的世系,从81世开始使用第一个字“伯”,以后依次使用。南阳界中孙氏宗亲中,和公21世孙就是乐安孙氏81世,应对接使用中华乐安孙氏全国统一字辈谱中第一个“伯”字。界中孙氏21–80世依次对应乐安孙氏81–140世。</p> <p class="ql-block">  界中孙氏家族兴旺发达、枝繁实茂、人口众多,根据宗亲提议和理事会研究决定,为有利于界中孙氏宗亲新增人口能够依谱取名,特拟定界中孙氏统一六十字辈(21–80世)为:钦、绍、思、先、贤,立、志、成、俊、彦。孝、友、守、良、芳,诚、信、忠、厚、谦。浩、天、启、宏、元,嘉、庆、希、继、连。春、景、焕、常、秀,清、正、振、盛、建。学、文、慧、广、全,培、兰、英、超、范。家、和、兴、熙、荣,宝、玉、庭、堂、献。此字辈谱各句含义如下:</p><p class="ql-block"> “钦绍思先贤”‌:表示对先辈的敬仰和继承其思想、智慧。“立志成俊彦‌”:鼓励家族成员树立远大志向,成为杰出的人才。“孝友守良芳‌”:强调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并保持家族的良好传统和美德。“诚信忠厚谦‌”:倡导诚信、忠厚、谦虚的品德。“浩天启宏元”‌:寓意家族将如浩瀚的天空般广阔无垠,开启新的宏伟纪元。“嘉庆希继连‌”:希望家族能连续不断地迎来喜庆和吉祥,辈分相继。“春景焕常秀‌”:形容家族如春天般生机勃勃,景象常新。“清正振盛建‌”:强调保持清正廉洁,振兴家族,建立功业。“学文慧广全‌”:鼓励学习文化知识,形成聪明智慧、学识渊博和技能全面的品质。“培兰英超范‌”:比喻培养家族成员如兰花般高雅,超越常规,成为典范。“家和兴熙荣‌”:强调家族和睦是兴旺繁荣的基础。“宝玉庭堂献‌”:寓意家族将如宝玉般珍贵,为庭堂增添光彩和荣耀。</p><p class="ql-block"> 界中孙氏统一字辈谱,不仅记录了家族的辈分排序,还蕴含了对家族成员品德、志向、行为等方面的期望和教诲,是孙氏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六十个字,即界中孙氏21–80世家族成员的字辈排序,分别对应乐安孙氏81–140世字辈。界中孙氏21世开始使用第一个字“钦”,以后依次使用。</p> <p class="ql-block">  界中孙氏原二十字辈(15–34世)为:永、履、光、明、道,长、存、敬、知、心。为、从、容、义、善,德、大、可、如、金。第一个“永”字辈为界中和公15世,乐安75世;第二个“履”字辈为和公16世,乐安76世;第三个“光”字辈为和公17世,乐安77世;第四个“明”字辈为和公18世,乐安78世;第五个“道”字辈为和公19世,乐安79世;第六个“长”字辈为和公20世,乐安80世。第七个“存”字辈为和公21世,乐安81世,开始同时使用乐安孙氏全国统一字辈谱第一个“伯”字和界中孙氏统一字辈谱第一个“钦”字取名。</p><p class="ql-block"> 依次类推,和公22世,用“敬”、“绍”或“灵”作字辈取名;和公23世,用“知”、“思”或“军”作字辈取名;和公24世,用“心”、“先”或“智”作字辈取名;和公25世,用“为”、“贤”或“典”作字辈取名;和公26世,用“从”、“立”或“永”作字辈取名;和公27世,用“容”、“志”或“恒”作字辈取名;和公28世,用“义”、““成””或“生”作字辈取名;和公29世,用“善”、“俊”或“旺”作字辈取名;和公30世,用“德”、“彦”或“延”作字辈取名;和公31世,用“大”、“孝”或“子”作字辈取名;和公32世,用“可”、“友”或“系”作字辈取名;和公33世,用“如”、“守”或“缘”作字辈取名;和公34世,用“金”、“良”或“一”作字辈取名。</p><p class="ql-block"> 到和公35世,界中原字辈谱20个字用完了,对应乐安95世,只能用“芳”或“宗”作字辈取名了。界中孙氏35–80世,分别对应乐安孙氏95–140世,用乐安孙氏全国统一字辈谱和界中孙氏统一字辈谱取名就顺理成章了。如果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界中孙氏与乐安孙氏字辈对接示意表、示意图,你就会更加明白:哪一世用哪个字作字辈取名了。各支系原来有字辈的,可以继续使用,也可以直接对接到乐安孙氏全国统一字辈谱和界中孙氏统一字辈谱上。希望各位宗亲按照祖训的要求,取名依谱,做到传承有序,使孙姓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光大。</p> <p class="ql-block">附1:关于界中孙氏后代按字辈谱取名倡议书</p><p class="ql-block">各位孙氏宗亲: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忽视了字辈谱的作用。有的族人用单字起名,这是不规范的做法,如果不能及时修编家谱,久而久之,便无法追根溯源。有的族人追求时尚,任意起名字,不按字辈谱选字。这就造成了同支系辈分不相同而字辈相同或名字相同的现象,打破了辈分序列,带来了辈序混乱,抛弃了家族各支系按字辈谱顺序起名的文化习俗。</p><p class="ql-block"> 据国家相关部门前一段公布,近十年来重名最严重的字恰恰是花钱请所谓的起名馆起的名字。男性重名最严重的十个名字是:子轩、浩宇、浩然、博文、宇轩、子涵、雨泽、皓轩、浩轩、梓轩,女性重名最严重的十个名字是:子涵、欣怡、梓涵、晨曦、紫涵、诗涵、梦琪、嘉怡、紫萱、雨涵。名字中使用率最高的字:男性是轩、浩、子、宇、然、博、文、涵、皓、昊,女性是涵、梓、怡、子、萱、欣、可、嘉、梦、琪。这就导致了在大中城市学校里,一个班往往会出现几个姓不同、字不同,但发音一样的学生名字。这说明什么?说明花钱请的起名先生起名时也就是在这些看似高雅的字中选来选去。</p><p class="ql-block"> 为了消除这种各行其事、随心所欲的混乱现象,做到起名规范,字辈清楚,传承有序,特郑重倡议:</p><p class="ql-block"> 1、各支系要尽可能地按照《南阳界中孙氏族谱》中约定的字辈谱,即界中孙氏原二十字辈(15–34世)、界中孙氏统一六十字辈(21–80世)、乐安孙氏全国统一六十字辈(81–140世)给后代子孙起名。</p><p class="ql-block"> 2、建议要尽量采用姓氏+字辈+名字的三字名,极个别字也可采用姓氏+名字+字辈,而不采用两字名、重叠字名、简化名。如果年轻的一代非要起一个通过所谓的生辰八字算命起的名,也建议相应的再按照字辈起一个族名。</p><p class="ql-block"> 3、如果各支系愿意按照原来已有的字辈再续字辈,也可以经宗亲商议后提前续若干字辈,供本支系宗亲使用,但应注意与总谱约定的字辈对接。</p><p class="ql-block"> 这样,随时间变化不至于忘了祖辈排序。到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如姓氏、辈序相同,可谓同族的家人。迁徙异地而时间久远互无联系的同族宗亲,一旦见面互报姓名后,知道自己是属于家谱辈序哪个位置,是家族中哪一辈人。</p><p class="ql-block"> 按字辈谱起名字,既是孙氏家族的祖辈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文化。希望各地孙氏宗亲仔细斟酌,弄清世系辈分,依谱取名,传承有序,便于称呼和交流,有利于加深亲情,增强家族凝聚力,促进宗亲团结、家族昌盛及社会和谐。</p><p class="ql-block"> 特此倡议。 </p><p class="ql-block"> 南阳界中孙氏宗亲联谊会</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p> <p class="ql-block">附2:界中孙氏与乐安孙氏字辈对接示意表</p> <p class="ql-block">附3:界中孙氏与乐安孙氏字辈对接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经考证:界中始祖孙和公,为乐安孙氏得姓始祖孙书公61世孙;界中15世“永”字辈,对应乐安75世;界中21世“存”字辈,对应乐安81世“伯”字辈;界中21世开始按“存”字和“伯”字取名,依次类推。此图不含界中孙氏统一字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五服”“六亲”“九族”和“祖宗十八代”</b></p><p class="ql-block"> 历经五千多年文化洗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傲立于世界且又相对传统的国家。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尽管因为当今各种快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节奏而变得有些浮躁,但是也要静下心来触摸一下在我们的生命中流淌着祖先血液而跳动的脉博,从中感悟中华文化和本土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浩瀚的家族脉络中,"五服"、"六亲"、"九族"和"祖宗十八代"这些词汇,犹如璀璨星辰,引领着后人穿梭于岁月的长廊,探寻着血脉的奥秘与亲情的深度。</p><p class="ql-block">  所谓“五服”,起初是我国古代礼制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因为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服丧的衣服礼制就不同,据说以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到疏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p><p class="ql-block"> “斩衰”(衰,音cuī,通“缞),是最重的一种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裁断的地方也不封边,毫无修饰,表示极为哀痛,服期三年。这种丧服,是对父母、公婆、丈夫或臣子对君主时穿戴的一种孝服。</p><p class="ql-block"> “齐衰”是用生麻布制作,但会有封边。具体服制及穿着时间视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服期分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这种丧服是孙子辈的人为祖父、祖母穿戴的孝服。</p><p class="ql-block"> “大功”使用的材料是粗熟麻布,面料比“齐衰”和“斩衰”稍好。服期为九个月。为伯叔父母、或者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服丧都要穿这种丧服。</p><p class="ql-block"> “小功”是细一点的熟麻布制作。服期为五个月。给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堂姑、堂姊妹、兄弟妻、姊妹,外亲的外祖父母、舅父母、母姨等服丧都穿小功。</p><p class="ql-block"> “缌麻”是用较细熟麻布制作。服期为三个月。曾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姐妹、外孙、外甥、女婿、妻子的父母、表兄、姨兄弟去世就穿缌麻,这是“五服”之中最轻的一种。</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种关系在农村依然延续着,而且丧葬礼上,也依然遵守着这种孝礼,但是多少还是大打折扣的,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弄明白真正该遵从的礼教到底是个什么样儿了,说白了就是传承走样了。</p><p class="ql-block"> “五服”是五种丧服,需要穿的人也都是亲属,所以也指有亲戚关系的五辈九族,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这是五辈,加上自己往下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是九族,超出了这些就可以说是“出五服”。</p><p class="ql-block"> 其实,五服这二字蕴含着双重意境:</p><p class="ql-block"> 一者,它轻描淡写间勾勒出丧服之制,那是《仪礼·丧服》中细腻划分的五重哀思,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每一等都对应有一定的居丧时间。从斩衰之沉重,至缌麻之轻拂,如同情感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去,每一圈都承载着不同的哀悼深度,诉说着生者与逝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p><p class="ql-block"> 二者,它又是家族结构的缩影,指亲人范围。五服,是中国古代社会以父系为重组成的家族。其范围以夫妻为圆心,上至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四代及其配偶,下至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四代及其配偶共九个世代,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家族图谱,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p><p class="ql-block"> 五服之内的亲戚关系是比较亲密的,逢年过节都要走动这些亲戚,一家有结婚、生孩子的喜事,或者生病、去世的白事,五服之内的亲属是一定要到场的。对喜事要进行恭贺和交份子钱,对白事也要进行安慰和服丧。</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们现在说到五服,也是希望能明白我们彼此是否还有血缘关系,彼此之间是不是已经可以婚恋自由了。一般来说,严格意义上的同族同宗成员之间是不能结婚的。如果是同一个高祖之内的那就是五服之内的关系,也就是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到自己这五辈人,无论从世俗上还是科学上都称为亲戚,是绝对不能结婚的。放宽来讲,如果脱离了五服(也就是说不是同一个高祖的),那么就只是同族而不是亲戚关系,是可以结婚的。</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六亲”,最早应该是指天地君亲师友。有个成语叫“六亲不认”,这一成语背后,蕴藏着古人对家庭关系的深刻洞察。顾名思义,如果说这个人六亲不认的话那就是:不敬畏天,更无视地,对于父母亲人也毫不留情,更不用说教育自己的师傅和所谓的朋友了,这样的人又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的呢?但是貌似这个自古以来就是说法不一。我想大概也是逃不过那些特指的几款亲人及社会关系: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及配偶的一方亲人,堂表亲、再加上老师朋友等。</p><p class="ql-block"> 六亲之说,纷繁复杂,犹如万花筒般变幻莫测,但究其本质,皆围绕血脉与婚姻的纽带展开。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六种:</p><p class="ql-block"> 1、指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p><p class="ql-block"> 2、指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p><p class="ql-block"> 3、指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gòu指妻一方的家属)及姻亚(指夫一方的家属)。</p><p class="ql-block"> 4、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p><p class="ql-block"> 5、指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p><p class="ql-block"> 6、天、地、君、亲、师、友。</p><p class="ql-block"> 我们尤为倾心于第一种诠释——父、母、兄、弟、妻、子。这六人,恰似生命之树的根与叶,紧密相连,构成了家庭最基本的单元,也是情感最为浓厚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  “九族”又是什么呢?这个总被古代朝廷说到的词语。《三字经》有“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很明显,三字经的意思就是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就是所谓的九族,也就是一脉相传的亲戚关系。九族,即以夫妻为核心,向上追溯至高祖,向下延及玄孙,共计九代,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它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每一枝每一叶都紧密相连,共同抵御风雨,也共同分享阳光。</p><p class="ql-block"> “株连九族”,这不仅仅是影视作品中的残酷桥段,更是古代社会家族观念的一种极端体现。但是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政治的背景各有不同,所以等到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残忍的“株连九族”,多半是从高祖往下所涉及的人,全部都将株连,无一幸免。想想古时候的刑罚真的是太残酷了,没有人性。更有明朝某帝王的扩大法:株连十族,有人说这加一族是把犯法之人的所有师友都涉及在内。这简直是太恐怖了!封建时期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无妄之灾,可真是吓死人不偿命啊!</p><p class="ql-block">  祖宗就是一祖多宗,也就是一个姓氏一个血脉的起始和传承。“祖宗十八代”又是怎么算呢?祖宗十八代就是指以自己为中心,向上九代向下九代,总共十八代的宗族成员。向上九代称谓依次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鼻祖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向下九代称谓依次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kūn)孙、仍孙、云孙、耳孙。耳孙的意思是“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这十八代是有“上九代和下九代”的,最重要的是不包括自己。</p><p class="ql-block"> 以自己为起点,向上的九代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第一代:鼻祖</p><p class="ql-block"> 第二代:远祖,鼻祖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第三代:太祖,鼻祖的孙子</p><p class="ql-block"> 第四代:烈祖,鼻祖的曾孙</p><p class="ql-block"> 第五代:天祖,鼻祖的玄孙</p><p class="ql-block"> 第六代:高祖,鼻祖的来孙</p><p class="ql-block"> 第七代:曾祖,鼻祖的晜孙</p><p class="ql-block"> 第八代:祖父,鼻祖的仍孙</p><p class="ql-block"> 第九代:父亲,鼻祖的云孙</p><p class="ql-block"> 自己:鼻祖的耳孙</p><p class="ql-block"> 以自己为起点,向下的九代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自己:耳孙的鼻祖</p><p class="ql-block"> 第一代:儿子,耳孙的远祖</p><p class="ql-block"> 第二代:孙子,耳孙的太祖</p><p class="ql-block"> 第三代:曾孙,耳孙的烈祖</p><p class="ql-block"> 第四代:玄孙,耳孙的天祖</p><p class="ql-block"> 第五代:来孙,耳孙的高祖</p><p class="ql-block"> 第六代:晜孙,耳孙的曾祖</p><p class="ql-block"> 第七代:仍孙,耳孙的祖父</p><p class="ql-block"> 第八代:云孙,耳孙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第九代:耳孙</p><p class="ql-block"> 所以,祖宗十八代从高辈到低辈的排列顺序为: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p><p class="ql-block"> 祖宗十八代,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堆砌,更是对家族传承与延续的深情颂歌。从鼻祖的遥远呼唤,到耳孙的轻声细语,这十八个称谓,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长河,将我们与先祖紧密相连。在这条长河中,我们既是继承者,也是传承者,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家族的辉煌篇章。如此,祖宗十八代,便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排序,而是一段段生动的家族故事,一曲曲悠扬的生命之歌。</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亲情”这二字,犹如血脉中流淌的温热,将我们紧紧相连。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皆是围绕“自我”这一圆心,绘制出的亲缘同心圆,虽半径各异,却皆源于那份割舍不断的血缘纽带。它们,如同星辰般点缀在浩瀚的家族宇宙中,每一颗都闪耀着亲情的光芒,只不过有的璀璨夺目,有的则略显黯淡,映照出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也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蕴藏于其中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社会风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