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腊月二十九,马上就是蛇年春节了。北京的春节,到哪能感受到更多的年味呢?到前门大栅栏,老北京味道最浓的地方转一转吧。</p> <p class="ql-block">前门是民间叫法,正式的名字应该叫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19年),位置在天安门广场南边,和天安门一样,都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南门。前门原本是个瓮城,现在仅剩前门楼子和箭楼两座孤零零的建筑隔街相望,瓮城和整个北京城墙五十年代都被人为的毁掉了,甚是可惜。上下两图是前门门楼。</p> <p class="ql-block">前门瓮城的复原图(上)与老照片(下)。</p> <p class="ql-block">这是前门(正阳楼)的箭楼。</p> <p class="ql-block">打西边绕过前门(正阳门)箭楼,就是前门大街。西边这个建筑是中国铁道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悬挂着大红灯笼的牌楼,有轨电车,怎么样?老北京的年味一下子就有了吧。这座牌楼叫做“正阳桥五牌楼”。</p> <p class="ql-block">路西边的第一座建筑是大北照相馆。年长的人都有印象,当年北京的大北照相馆,还有中国照相馆,名气大的很,很多外地人来北京都会专程跑到这里拍张照片,就像现在的网红打卡点一样。过年过节能上这样高档的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也是过节的一个重要程序。那时候中国人一般的收入只有几十块钱,记得天津著名歌唱家关牧村说过,她当学徒工的时候,一个月才18块钱,八级工老师傅最高了,也才七八十元。</p> <p class="ql-block">大北照相馆是京城的一家百年老店,1921年开张,原址在北京的石头胡同。而与它齐名的中国照相馆,原本是上海的一家名店,解放后经中央领导点名,整体搬迁到北京王府井。拍照的师傅都是讲着地道上海话的上海人,带着十里洋场的高端和洋气。搬迁的时候不但设备一件不落的都搬过来了,连师傅们的家眷都跟着进了北京。</p> <p class="ql-block">大北照相馆在石头胡同开业之初,顾客主要是周围“八大胡同”的“姑娘们”。据说,大北的门面扩张也和这些“姑娘们”有关。精明的创办者赵雁臣一直想将门脸后的小院买下来扩大营业面积,主人原不想卖,后来八大胡同那些当年的网红们总往这儿跑,房主人又气又恼,无奈之下之好忍痛割爱。</p> <p class="ql-block">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北的规模和名声在北京城内已经数一数二了。13岁就进大北当学徒的王作宏老人回忆那时大北的客厅,“有100多平方米,瓷砖铺地,四周挨墙放了一排椅子,都是花梨木或紫檀木的”。大北的经营者有眼光也有魄力,30年代就独具慧眼重金购买了柯达的大转机——拍摄大型合影的专用设备。以至于几十年后,柯达公司来北京洽谈业务,也不得不震惊于大北所拍摄团体照的规整与精致。直到今天,几架柯达公司20世纪20年代生产的古董大转机,在大北仍然可以使用。</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为国家级大型活动和会议拍照,是大北照相馆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中央直属单位拍摄大型团体照也非常频繁,数千人的大合影经常有,照的时候要分好几组,第一组照完,撤下换上第二组,准备几分钟后接着照。从那时起,特设的“机关服务部”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用转机拍摄大型合影的场面(网图)。</p> <p class="ql-block">对于中国私营的老字号来说,五十年代的“公私合营”和60年代的“文革”是两大劫难。而对大北来说却不然。改制成为国营企业后,大北迁址到了最为繁华的前门大街上,从此摆脱了当年小胡同里的局促。解放前的“十大照相馆”,这时只剩下大北一枝独秀,每天顾客盈门,甚至人满为患,节假日时,中午去排了号,等到下午六七点钟还没轮到拍照。当年拍全家福,相当隆重,全家都要盛装出席,其实那时也没啥好衣服,不打补丁就不错了。</p> <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很多企业都停工停产,大北却意外的爆红了。1966年,老人家在天安门八次接见全国百万红卫兵,而后红卫兵又开始全国大串联,当时只要有一张红卫兵介绍信,路费食宿几乎全免费。全国各地上千万的“红卫兵”涌进北京,给大北带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业务高峰。要在天安门前留个影的红卫兵凌晨就开始排队,大北照相馆设在天安门前的七八个摄影点根本就拍不过来,上面紧急从天津、上海、江苏等地调来60多位摄影师支援大北。大北门店每天午夜就开始开票收费,红卫兵凭票到天安门照相,然后再凭票来大北取片……火爆场面,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大北,再无往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暗,穿过当年皇帝出门必经的五牌楼,进入前门大街。</p> <p class="ql-block">街边不少卖北京小吃的店家,本想拍手拿巨大糖葫芦的促销者,无者中拍下了冻得捂着耳朵的女孩,今天是北京最冷的一天了,气温接近零下10度。</p> <p class="ql-block">吹糖人的摊位上,穿着大红袄的爷爷冻的不停来回踱步。</p> <p class="ql-block">现场用糖稀吹成的糖人:小老鼠,脖颈细长的天鹅,胖胖的小猪,可爱的小鹿……</p> <p class="ql-block">前门大街上有不少北京老字号商家人物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门钉肉饼,北京有名的小吃,能想到把这一个个圆鼓鼓肉饼比作城门上的门钉,除了皇城根下的“老北京”,没谁了。</p> <p class="ql-block">店小二在招呼吃炸酱面的父子。</p> <p class="ql-block">景泰蓝店里的商品,细看每一件都是精美的工艺品,且价值不菲,可惜禁止拍照。</p> <p class="ql-block">办法总是有的,耐心的等到店里只剩我一个顾客的短暂时间,征得工作人员的同意,抓拍了这些照片。</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同升和鞋店,1902年的老店。</p> <p class="ql-block">我脚上穿的这双黑绒布面棉鞋,就是在这买的。那年春节,我跑大栅栏来逛,傻乎乎的穿了一双旅游鞋,没一会儿就冻透了,来他家买了一双棉布鞋,又暖又软,走路可舒服了,只可惜北京没几个冷天,一年都穿不上几回。</p> <p class="ql-block">看这些龙纹鞋想起来了,后天不就是蛇年吗,咋没有蛇纹鞋呢?笔者属蛇,今年本命年,以往蛇年的吉祥物都不咋好看,今年有ai加持,小视频里可爱的小蛇一群一群的,做在鞋上应该也很不错,虽然太花哨不一定能穿出去,但是买一双在家里穿着美一美,还是很喜欢的。</p> <p class="ql-block">热心的工作人员看我拍照,特意把这些地方指给我,提醒别漏掉了。谢谢了哈。</p> <p class="ql-block">这个天福号是个卖食品的商家,迎面柜台摆着的有酱牛肉,酱猪蹄儿……发現没有,这老字号的牌匾,有从左往右念的,也有从右往左念的,念的时候还真得小心点别露怯。</p> <p class="ql-block">左边胡同,大年二十九的年货市场,够冷清的。</p> <p class="ql-block">回到前门大街上,一对大水缸,老式的消防工具。</p> <p class="ql-block">不大个小门店,传统和时尚混搭风格。</p> <p class="ql-block">问服务员,这里是工厂的旧址吗?服务员回答说,我是新来的,不知道。是啊,即使老服务员也不一定关心到这块牌匾,这是游客的专属。</p> <p class="ql-block">右转,进入鲜鱼口街。</p> <p class="ql-block">太冷了,打道回府,哪天再来。</p> <p class="ql-block">挂着红灯笼的观光车,半小时发一趟,绕着天安门广场走一圈。</p> <p class="ql-block">回到箭楼前,佇立仰望,感受它的巍峨气派, 想像600年前修建它时的繁忙场景,设计它的大师得有怎样的格局与胸怀,令后人看它一眼,便被震撼到!一座伟大的,不朽的杰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