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鸣鹤古镇</b></p><p class="ql-block">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南部,是千年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p><p class="ql-block"> 鸣鹤古镇依山成街,因河成镇,镇边有寺,渔耕人家枕河而居。鸣鹤素有”鹤皋风景赛姑苏”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鸣鹤不仅以历史悠久见著,而且以人杰地灵闻名。自东晋始,在这片土地上以虞叶望族为首的名人志士辈出。</p><p class="ql-block"> 鸣鹤古镇,集国药、宗教、青瓷、海盐文化于一体,融合古镇观光、休闲养生、文化体验与特色美食,展现千年历史底蕴与独特魅力的江南休闲养生山水古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免费景区!欢迎您来!</b></p> <p class="ql-block"> 金仙寺背靠禹王山,南临白洋湖。初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535年~545年),已有 1400余年历史。1942年,浙东抗日武装在金仙寺成立了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寺院成为抗日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鸣鹤手工年糕饺是慈溪地区有名的特色小吃,外皮是由软糯的年糕,用擀面杖将拳头大的熟年糕剂子擀成厚一点的面皮,里面放上馅料(传统的有荠菜香干馅、咸菜笋丁馅、白糖芝麻馅、榨菜馅,大头菜馅),像包饺子一样,把馅料包起来。年糕饺并不是用年糕做馅料的饺子,而是用年糕做面皮的一个饺子形状的包馅面食。</p><p class="ql-block"> 鸣鹤年糕已有上千年历史。“吃年糕饺,年年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糕饺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新年愿望。</span></p> <p class="ql-block"> 鸣鹤古镇主要有三条长街组成,分别为上街,中街,下街,以中街最盛,它曾是鸣鹤的精华,承载了千年来古镇的所有辉煌,长约1500米,是昔日三北历史上的商肆繁华之地。</p><p class="ql-block"> 自宋代起便形成集市,后每逢一、三、五、八为集市日,是三北农副产品重要集散地。民国初年,鸣鹤古镇是慈溪重要的“三白”(棉花、白布、大米)集散地。当时停泊在街河的船只多达200多余只。今日老街,虽没有昔日的繁华,但仍能领略古镇风韵。</p> <p class="ql-block"> 白洋湖,古称旧阳湖,位于慈溪鸣鹤古镇西南。据史书记载,白洋湖系古代泻湖,形成于两汉期间,其面积为1700亩。 </p><p class="ql-block"> 唐景龙中(707-709年),唐中宗李显夜里做梦,梦见姚北浅滩白龙被困,令余姚县令张辟疆修建白洋湖,并与杜湖沟通。清嘉庆间,邑人叶天麟出资,将旧湖尽易以石。清末和解放后又多次加固修建。</p><p class="ql-block"> 白洋湖西子般的风韵,璞玉般的无华,镶嵌在群山之中,烟波浩瀚,水鸟翔集。</p><p class="ql-block"> 白洋湖的诱人之处,还在于它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遗迹,著名的佛学家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就曾驻锡金仙寺;湖西山麓规模宏大的革命烈士陵园,埋葬着中共慈溪县委组织部长郑侠虎、宁绍台农协特派员沈邦祺及沈一飞等近百名烈士;与烈士陵园隔湖相望的,是吴锦堂墓,坐北朝南,墓前刻有吴锦堂小传及自撰联:“为爱湖山堪埋骨,不论风水只凭心”,从中可以得见他热爱故土的殷殷之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虞世南</b></p><p class="ql-block"> 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会稽郡(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p><p class="ql-block"> 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p><p class="ql-block"> 虞世南善书法,曾亲承智永传授,又得王羲之笔法。其笔致圆融遒劲,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不外露锋芒。后世将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p><p class="ql-block"> 其诗作多为应制诗和乐府。此外,虞世南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后人辑录有《虞秘监集》 传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名:虞文懿、虞永兴、虞秘监。</p><p class="ql-block">所处时代:南北朝→隋朝→唐朝。</p><p class="ql-block">籍贯:会稽郡(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p><p class="ql-block">民族:汉族。</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558年。</p><p class="ql-block">逝世日期:638年7月11日。</p><p class="ql-block">谥号:文懿。</p><p class="ql-block">封号:永兴县子→永兴县公。</p><p class="ql-block">主要官职: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礼部尚书(赠)。</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虞秘监集、孔子庙堂碑。</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初唐四大家之一、编修《北堂书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吴锦堂</b></p><p class="ql-block"> 1855年11月14日~1926年1月14日,名作镆,字锦堂,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东山头乡西房村(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锦堂村)人。</p><p class="ql-block"> 中国近代爱国华侨、实业家。</p><p class="ql-block"> 早年务农,耕余从族伯读书,略识字。1882年至上海虹庙萃丰油烛店帮佣,精明谨慎,为店主赏识。1885年,与友人合资,集银千元,赴日本长崎经商,继转大阪。1890年至神户,创办怡生商号,经营日本火柴,获利甚丰。又于尾崎市合资经营东亚水门汀株式会社,并在上海开设义生、裕生洋行,从事中日间棉花,大豆、火柴、水泥等贸易,业务渐盛,成为日本关西实业界10巨头之一,其间任神户中华会馆总理。</p><p class="ql-block"> 1900年,应李鸿章要求为清廷捐银两次3万元,被赐予二品花翎道衔。同年长江等地水灾,捐银3万两,次年捐银3.8万两,以救直隶、东三省等地荒歉,另向中国红十字会捐3.2万元,清廷复赐三品京堂候补衔。</p><p class="ql-block"> 1905年吴锦堂主持动工修建的杜湖、白洋湖水利工程,规模巨大,由四大核心项目构成:重建西界漾塘,遇汛期可藉以截姚北平原东注的洪水;加固两湖大堤,以增加蓄水量;增设减水坝,用于控制水位;疏浚通海大浦,增设大小桥闸,以完善排灌系统。全工程“竭五六年心血,费七万余金钱”才得以完成。</p><p class="ql-block">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争生存、争富强的必要途径,投在创办“锦堂学校”上的资金,累计达22万银元。因此,黄炎培主持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把吴锦堂与陈嘉庚、聂云台并称为“办学三贤”。</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在日本宣传革命,筹组同盟会,他数次设宴款待孙中山等,并于1911年参加同盟会,任该会神户支部长。</p><p class="ql-block"> 1926年1月14日,吴锦堂患急性肺炎,在日本神户养和山庄与世长辞,享年72岁。弥留之际,他一再嘱咐家人把他的遗体运归祖国,葬在家乡,还嘱咐后代不要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任何时候都不能做有损于祖国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吴公墓庄位于慈溪市鸣鹤白洋湖西北岸,此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有杜湖、白洋湖,既是游览胜地,又是慈北蓄水宝库。墓园石栏围绕,松柏葱翠,宏伟肃穆,系吴锦堂生前自建。陵墓面向白洋湖,墓碑由清代光绪年间状元张謇提写。碑旁一副醒目的对联,为吴锦堂生前自拟,上联为“为爱湖山堪埋骨”,下联“不论风水只凭心”,寄托了他对祖国乡土的深情眷恋。墓碑的上方镶嵌着章太炎先生撰写的墓表,篆体直书,约700余字,记载着吴锦堂的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 当时,出席追悼会的国内外各界代表达数千人,慈北广大群众也自发前来致哀,人数多达万余。这一天,白洋湖堤上人流不歇,万头攒动。家乡人民敬献的挽联上,写道“抱济世热忱,推食解衣,不愧万家生佛;奋海外事业,含辛茹苦,允推当代人豪”,高度概括了他卓著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锦堂学校旧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锦堂村,为爱国华侨吴锦堂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家乡独资创建。</p><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5日,锦堂学校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