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 <p class="ql-block">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是山东青岛的地标建筑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龙山路26号,1999年开始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始建于1905年,落成于1907年,建筑风格为德国威廉时代典型建筑样式与青年风格派相结合。先后为德国总督、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国民党驻青岛市长的官邸。1996年,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的总督楼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9月25日,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被公布为中国国家三级博物馆。2024年5月,被定级评估为第五批全国博物馆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整个“德国总督楼”建筑的外墙以黄色为基调,局部用花岗石作为装饰,于粗放之中见精巧,让人意想不到,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也可以说是德国建筑艺术在我国的天花板,梁思成先生评价它是融合东西方多种文化理念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巨制。解放后这里曾是青岛迎宾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接待过许多重要的领导人,据说</span>毛泽东主席也在此住了一个月。</p> <p class="ql-block">花房</p> <p class="ql-block">进入室内,你会发现非常华丽的室内装饰和家具。</p> <p class="ql-block">酒窖</p> <p class="ql-block">总督先生珍藏的艺术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堂,原称圣弥厄尔大教堂,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落成。总占地11480平方米。天主教堂平面呈十字形,教堂主体两翼,各耸一座尖塔,塔高56米,顶端各立有一个4.5米高的巨型十字架。大厅高18米,可纳千人,内部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穹顶绘以圣像壁画。天主教堂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和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2006年5月25日,包含天主教堂在内的青岛德国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2020年10月3日,青岛圣米埃尔教堂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第五批中国二十世纪建筑遗产。</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胶澳地区,天主教势力也随之而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国传教士在太平路天后宫后面建起了第一处传教场所,发展教徒,开展宗教活动。清光绪二十六至二十八年(1900~1902年),德籍神父白明德在曲阜路购地修建了第一座天主教堂。民国十四年(1925年),正式建立青岛天主教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天主教堂破土动工,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天主教堂落成。20世纪60年代后期,天主教堂因受到冲击而被迫关闭。1981年4月,天主教堂恢复使用。1982年4月,复活节重新开放。1999年5月1日起,圣弥厄尔大教堂对游人开放。2013年,天主教堂整修后,恢复了宗教活动,并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堂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与花岗石结合而成,表面雕以简洁优美的纹案。窗户为半圆拱形,线条流畅,显得庄重而朴素。堂内大厅宽敞明亮,顶棚悬有七个大吊灯,后方设有祭台,配之穹顶的圣像壁画;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内悬有4座大钟;南立面正门上方设一面七瓣玫瑰窗,门窗采用券式。檐部和腰线处为罗马风建筑装饰式的密排小券。外墙为花岗石砌筑,局部上设凹凸装饰线条。一层两侧均设计有便门与中间主入口呼应,二、三层设计为单窗,四、五层则改为双窗,以突出建筑立面纵向的划分,六层则结合塔尖起小山墙开圆窗。天主教堂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德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宝贵的文化遗存,建筑艺术堪称民国典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圣弥厄尔天主堂,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宗教的意义。它见证了青岛的变迁,也经历了时代的沧桑。从它的修建到后来的磨难,再到重新开放,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书。它的存在,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过去,也让我们看到了宗教在这片土地上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步行前往栈桥。</p> <p class="ql-block">栈桥岸边的岩石上,许多人不知在找什么。</p> <p class="ql-block">海面波光粼粼,微风拂面,带来阵阵清新。</p> <p class="ql-block">栈桥矗立,海天一色,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青岛栈桥,俗称前海栈桥、南海栈桥、大码头,青岛海滨风景区的著名景点之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12号,地处青岛湾北侧,与小青岛隔水相望,素有“长虹远引”之誉,是青岛市近代第一座人工码头、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城市地标之一。栈桥及回澜阁全长440米,宽10米,桥两边有铁链护栏和莲花路灯,尽头建有半圆形三角防波堤,呈“个”状,最南端处筑有双层双檐琉璃瓦覆顶的两层八角亭名为回澜阁,总建筑面积354.12平方米。1977年12月,栈桥及回澜阁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栈桥及回澜阁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青岛栈桥始建于1891年,最初作为清朝北洋水师的专用军事码头,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它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并在1893年完工。栈桥全长约200米,宽10米,两侧装有用铁材制成的栏杆,因此也被称为“李鸿章栈桥”。</p><p class="ql-block">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在栈桥上举行了阅兵仪式,以展示其对青岛的“完全主权”。在德国占领期间,栈桥成为货运海轮的主要装卸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1901年,鉴于栈桥码头规模较小、设施落后,德国胶澳督署对栈桥进行了扩建,增加了铁木结构部分,原桥北端改为石基、水泥铺面,铁护栏改为铁索护栏,桥身延长至350米,为利运输,桥面增铺轻便铁轨,并修建了仓库和商店。</p><p class="ql-block">1931年至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青岛市政当局对栈桥进行了第二次扩建,改为钢骨水泥结构,桥身延长至440米,桥面提高0.5米,桥南端增建半圆形防洪堤,堤内增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回澜阁”。</p><p class="ql-block">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整修栈桥及回澜阁,将桥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桩改为16排桩,新建眺望台1座,增设12对欧式桥灯,外铺花岗岩石台阶。1998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全面整修栈桥及回澜阁。2013年5月27日,栈桥及回澜阁因遭暴风雨袭击而局部坍塌,桥体距离岸边200米处的东侧被巨浪冲垮,受损部分面积约300平方米。2014年4月25日,栈桥及回澜阁重修竣工并重新对外开放。重修完成后,栈桥及其周边被增辟为公园,栈桥从此成为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和著名风景游览点,其“飞阁回澜”的景象更是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栈桥不仅是青岛港建设发展的起点,也是青岛历史的见证。它经历了多次大阅兵,包括德国侵略青岛、日本侵略青岛以及中国收回青岛后的阅兵仪式。如今,青岛栈桥作为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使其成为了解青岛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回澜阁,又名廻澜阁、海栏亭,建于栈桥半圆形防洪堤上,为民族风双层双飞檐八角盔顶亭阁,总占地面积约1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54.12平方米,上覆黄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圆形亭柱,阁内为2层圆环形厅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可盘旋登上2楼。</p> <p class="ql-block">与小青岛隔海相望</p> <p class="ql-block">站在栈桥上,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海景和城市风光,感受青岛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