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浪漫文豪与牛排 · 夏多布里昂

Hux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鲜有人能将文学、政治和佳肴天衣无缝地融于一体,并因其卓越贡献而享誉全球。若论其人,当属<b>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b> (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 1768-1848) — 这位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外交官和法兰西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一代风流</b></p><p class="ql-block">世人对夏多布里昂的认知,多始于其在法国文学领域的才华与成就。作为<b>浪漫主义</b>文学的奠基人,他以对自然的深情描绘和对人类情感的细腻剖析,不仅在法国,更在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树立起浪漫主义作家的典范。受其熏陶,<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代</span>相同但年轻许多的<b>维克多·雨果</b>(1802-1885)曾立下宏愿:“<b>或成为夏多布里昂,或一事无成。” </b>最终历尽艰辛,亦成为一代文学巨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1. 青年时期的夏多布里昂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图2. 人到中年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图3. 18岁时的雨果 (Victor Marie Hugo 1802-1885)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然而,作为政治家和外交官的夏多布里昂,其政治思想与行动却又充满着矛盾。这位拥有贵族爵位的文人骚客,既渴望成为正统派王室的知己(支持君主制或<span style="font-size:18px;">君主立宪</span>),又意欲做共和派的挚友 (赞成民主自由)。</p><p class="ql-block">在18-19世纪法国大动荡的历史长河中,夏多布里昂在不同政治派别间游走,生活也因此而起伏跌宕。他曾任法王路易十六的御前狩猎侍卫,也做过拿破仑·波拿巴特麾下的重臣。波旁王朝复辟后,他又再度效力于采用君主立宪制的朝廷。</p><p class="ql-block">在大革命的恐怖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夏多布里昂</span>因自己的贵族身份被迫流亡海外,避险北美。辗转于刚独立不久的美利坚合众国期间,还面见过总统乔治·华盛顿。此后他回国勤王,与共和国军队对抗。作为保王党叛军中的一员败将,他又出逃英伦。待政治风向转暖,他再返法国,其言行却让拿破仑爱恨交加。皇帝退位后,他又出任路易十八的部长和外交官,并以大使身份重返伦敦,亦出使罗马和柏林。</p><p class="ql-block">宦海浮沉之际,文学并非他的主业。直至 “七月王朝” 之后政坛失意,仕途无望,夏多布里昂才全身心地投入文学创作,终获空前成功。</p><p class="ql-block">回望一生,夏多布里昂曾这样总结:"<b>我,出于荣誉是波旁主义者;出于理性是君主主义者;出于道德和性情是共和主义者。</b>"</p><p class="ql-block">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名流中,像他这般试图将文学与政治融会贯通者不乏其人。既包括对他推崇备至的维克多·雨果,也有极力反对他的司汤达尔(但主要是针对夏氏对宗教和君主制的观点和立场,而非其文学造诣)。然而夏多布里昂依然玉树临风,傲立群雄之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4. 维克多·雨果 (摄于1884)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图5. 司汤达尔 (Stendhal 1783-1842),此为笔名。原名马里-亨利·贝尔 (Marie-Henri Beyle)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b>一道名菜</b></p><p class="ql-block">趣味横生的是,除了文学与政治,夏多布里昂之名还与一道举世闻名的法国菜紧密相连 — <b>夏多布里昂牛排</b>。这位文豪对此菜偏爱有加,常命其私厨为己烹制。据传,这道牛排的命名正是出自其私人厨师的巧思,借主人之光彩而扬名于天下。</p><p class="ql-block">"夏多布里昂" 牛排选用上等新鲜牛里脊,去其首尾独取中段。以盐与胡椒粉短暂腌制,而后置入铸铁锅中以豆油或菜油略煎,继而加入黄油与蒜末继续烹炸。出锅后转入烤箱,待温度达华氏122或128 度时取出,置于金属架上让余热继续渗入里脊中心。待肉熟后切成厚片,盛入滚烫的瓷盘。最后佐以时蔬,浇上以葡萄酒醋、黄油、蛋黄、大蒜、青葱和迷迭香 (Rosemary) 等调制的贝尔勒斯酱汁 (Bearnaise sauce)。烤制恰到好处的牛排外表呈深棕色,内里则是粉红色嫩肉(medium rare)。</p><p class="ql-block">需要澄清的是,夏多布里昂本人并非此菜的创始人,也从未亲自下厨烹饪。这道以他名字命名的牛排,很可能是借其在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声望与地位而得名。他的世界性声誉源于其文学造诣与政治贡献,而非烹饪创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6. 孔堡城堡(Château de Combourg)与孔堡湖。夏多布里昂家族于1761年购得这座城堡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b>美味重啖</b></p><p class="ql-block">本周,我们接待了一位应邀来系里演讲的外校教授。为款待远道而来的稀客,同事预订了闹市中心的 Steak 48 餐厅,据称是本城牛排店中的翘楚。</p><p class="ql-block">寒暄过后,众人入座。一位身材高大、带着欧洲口音的青年侍者前来询问大家对饮品、开胃菜和主菜的选择。</p><p class="ql-block">轮到我点餐时,我提出一个请求:如可能,想把菜单上的 Petite filet mignon(小菲力牛排)换成为小份 "夏多布里昂"(因这道菜通常供两人享用)。侍者惊讶地反问:"夏多布里昂不是一种红酒吗?" 我解释道: "也许是吧,但也是一道牛排。如果没有就算了。" 侍者似懂非懂地点头离去。</p><p class="ql-block">这显然是一个误会。法国虽有众多酒庄和红酒品牌,却并无 "布里昂城堡" (Chateau de Briand) 这一名称。属于该家族的城堡也并非用夏多布里昂这姓氏来命名,而是被称为孔堡 (Château de Combourg)。文学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而 “夏多布里昂牛排” 即诞生于此。</p><p class="ql-block">须臾,侍者快步返回,向我致歉。他告知,虽然菜单上未列此菜,但大厨确认可以烹制,会尽力而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更令人惊喜的是,厨师长破例应允。这让我颇感欣慰,立即请侍者转达对大厨的诚挚谢意。</p><p class="ql-block">诚然,这道法国名菜的鼎盛时期已然远去。如今并非在所有牛排馆的菜谱中都能找到它,也并非所有侍者都熟知它。我也是因为曾经品尝过几次,甚是喜爱才斗胆一问。</p><p class="ql-block">佳肴上桌。深咖啡色的 "夏多布里昂" (改良版) 在滚烫的瓷盘中滋滋作响,散发出诱人香气。侍者亦为我添加配菜。在温暖的烛光映照下,只见油珠四溅,宛如细小珍珠坠入白玉盘中。这道菜确实做到了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三尺,沁人心脾,动人心弦。有醇酒佳人陪伴,难怪文学大家夏多布里昂食后常有浪漫文思涌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7. 开胃海鲜</p> <p class="ql-block">图8. 牡蛎 (生蚝)</p> <p class="ql-block">图9. 夏多布里昂牛排</p> <p class="ql-block">图10. 加部分配菜</p> <p class="ql-block">图11. Petite filet Mignon (小菲力牛排) 菜单照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图12. 牛排熟度衡量标准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图13. 牛肉部位图 - 黑色部位即为牛里脊 (tenderloin)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但愿它也能为我申请联邦研究经费和撰写科学论文带来更多灵感与助益。</p><p class="ql-block">子曰: “食不厌精,膾不厭細。” 各位喜好烤牛排的同道,不妨也寻机品尝品尝这道 Chateaubriand (夏多布里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6日 笔于 北郊寓所</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