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地处田林路的上海无线电博物馆收藏了包括开国大典同款话筒等数千藏品;涵盖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收发报机等品类,通过国外经典产品让参观者看到无线电的前世今生;馆内矗立着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原形-李白烈士的铜像,介绍了他的生平;当看到自己曾在中央商场、牛庄路等地淘过电阻电容和线圈等电子原件及收录机等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 馆内分为“无线印象”“历史光影”“岁月留声”“无限致远”四个展区。</p> <p class="ql-block"> 一进门就被序厅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0-1980年国内外经典款式的收音机</span>走廊震撼到。</p> <p class="ql-block"> 在一幅马可尼纪念柱的照片上介绍了他的生平,他是意大利无线电工程师、实用无线电报通信的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 展柜内摆放着从早期的无线电发射装置到现代的便携式收音机。</p> <p class="ql-block"> 设计各异的老式收音机被放在透明的玻璃柜子里供游客参观。</p> <p class="ql-block"> 这台“电动牌电子管收音机”外观呈绿色,散发着浓厚的怀旧气息。</p> <p class="ql-block"> 玻璃展柜内摆放的展品,不仅展示了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也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结婚必备“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面前的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都是当年梦寐以求的高档电器。</p> <p class="ql-block"> 墙上多台老式收音机并配有电路板结构示意图,展示了收音机的内部构造。</p> <p class="ql-block"> 展品中有当年深入敌后战线地下党使用的电报机;从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中可以看到当年的电报机。</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我曾在邻居江大哥指导下,学装过矿石机、单管和四管半导体收音机;他慷慨地拿出半导体书籍、电子元件、耳机以及电烙铁、松香、焊锡等给我使用;矿石机其实就是最早的收音机,通过矿石检波后,用普通的老式耳机就能听到并不清晰的电台声音。</p> <p class="ql-block"> 在安装单管和四管的半导体收音机时,我到中央商场、牛庄路、青海路等地的电子器件市场淘电阻电容、三极管等原件。</p> <p class="ql-block"> 为寻找匹配安装图纸中三极管贝塔(放大倍数),去静安寺旧货商场、宁波路等巿场花钱检测。</p> <p class="ql-block"> 我曾自制印刷电路板、半导体收音机的外壳,四管机的外壳用木板制作,四周结合部还用上了简单榫卯结构。</p> <p class="ql-block"> 退役后我对无线电爱好依然不减,听到别人制作的喇叭箱发出节奏感特强声响也想“弄”一个,父亲表示箱体由他制作,装收音机爱莫能助;我信心满满,采购了不少元件,借来绕线机绕制了“方棚”(变压器),但最终以失败告终。</p> <p class="ql-block"> 我从200元退伍费中拿出三分之一购买一台80年代蛮时髦的单喇叭录音机,这在当时是一个大手笔开支;我弟弟买了不少邓丽君经典歌曲等磁带放在收录机旁;16平方米的房间里充斥了美妙的音乐;1985年结婚前又赶时髦地在天山路古北路口一家不大商店,买了一台500多元<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多牌</span>双喇叭收录两用机,当时也算上档次<span style="font-size:18px;">奢侈品了;不过苦了老爸老妈,最后家底被我掏空了。</span></p> <p class="ql-block"> 1980年我从事公交售票员工作后,为减轻调度员劳动强度、减少与乘客纠纷,曾异想天开地设计过机械式灯光调度指示牌,买了不少琴键开关、小灯泡、二极管、保险丝等;我设计1个数字模板用24个电珠来显示1个数字;1辆车的车号一般是3位数,则需3个数字模板;父亲按我所画草图在木板上打24个洞(没有电钻而用铁棒在炉火中烧红烫出);最终因缺乏专业知识和投资额过大而失败告终;后来看到曾经设想的调度站牌成了现实心里十分高兴。</p> <p class="ql-block"> 婚后我的电络铁元器件放在父母房间的大橱拖屉里,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存放空间被我“霸占”10多年,在搬家至曹杨三村后也没有带走;直到我把这些元件等垃圾处理为止。</p> <p class="ql-block"> 在喧嚣市区踏进安静的博物馆,不仅了解国内外电讯行业发展历程,也构起自己过往经历的回味,这大概就是观博乐趣之一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