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家兄妹四人(1980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地藏里:在磨难中成长</b></p><p class="ql-block"> 文革前大家都住在同样的房子里,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逢年过节邮电局领导还会挨家逐户的上门问好!孩子们相互之间相处也十分融洽。</p><p class="ql-block"> 但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进行,大院里也有了两派之分,相互间的关系也和大环境一样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似乎有了谨慎和隔阂,偶尔也会发生一些辩论的情况,大人的观点也会影响到孩子,但总体上还算是比较平稳,并没有出现激烈的派系斗争。尽管文革期间大人们有思想压力,要经受一次又一次政治运动的考验,可孩子们没有心思,无暇顾及父辈的苦恼,仍然是想方设法玩着自己认为非常有趣的游戏。</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我们家经受过不少委屈和不公,经历了更多的欺辱和磨难,对那变革的年代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批判。但这些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去了,这一切也都成为我们经受历练的财富和促使向上的动力。尽管也有单位和少数邻居的恶意诽谤,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党和政府勇于纠正错误的勇气和行动,同时也感受着地藏里老家默默支持、关心我们的友好邻居。尤其是张松山局长不惧外部压力,鼓励和支持我们向省市领导申诉,张延礼局长即使调出了邮电局,也不忘帮助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邻居邢妈妈一家用特殊的方式关心照顾着我们小孩子。这种温暖的情结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家在新的征程中,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徐工集团总部办公大楼(2015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家也和国家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父亲在政治上获得彻底平反,其后当选为徐州市第八届人大代表。被评为徐州市技术革新先进个人,并多次出席市先进代表大会。同时以精湛的技艺和丰盛的技术革新成果,很快就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和学科带头人。</p><p class="ql-block"> 母亲也以我国首批优秀国际话务员的身份、先后服务于日内瓦国际会议和党的八大而赢得了更多的尊重。母亲退休后在照顾我们四个子女和小家庭的同时,抽出时间写作并发表了340多篇、多达16万字的博客回忆录,并且以“年方八十的博客”为题,接受了30余家中外主流平面媒体的采访报道、和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为首的7家中外电视媒体的采访报道。</p><p class="ql-block"> 经过工厂推荐和学校自主招生考试,1977年九月,我顺利地从三班倒的工作岗位上,进入南京机器制造学校热处理专业深造学习,其后在工作中又进修了大专和本科学历的经济管理学专业。工作上也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工人逐步成长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曾多次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管理者、先进生产者的光荣称号。2003年度获得江苏省技术改造先进工作者表彰,2010年获得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国家机械部行业先进人物表彰等。工作期间担任徐工机械上市公司的监事,卡特彼勒徐州挖掘机公司、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公司等合资企业的董事,以及徐工集团所属数家子公司的董事、监事。工作期间曾数十次出国访问,参与洽谈完成数个合资合作及海外并购项目。</p><p class="ql-block"> 1978年我国首次实施了全国统一命题、分省录取的高考制度。经过全国统考,妹妹考取了徐州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学教师和年级主任,兢兢业业从教几十年,多次被授予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同时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12年10月起担任高三年级组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地藏里巷的北口(2023年5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弟弟参加1978年高考,被南京师范学院的王牌专业中文系所录取,后又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2005年1月获得清华大学法学院的法学博士学位。1997年破格晋升为高级编辑。</p><p class="ql-block"> 工作期间曾多次担任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中国名专栏奖等全国性奖项评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新华社《中国记者》总编辑、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正厅级)、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公司董事,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等。曾受邀在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曾独立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济学课题,在新闻专业刊物发表新闻学论文三百余篇,发表经济学、法学论文数十篇,出版数十本专著。从2013年2月起在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任院长、博导。自2020年起受聘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作为院长和博士研究生导师继续施展才华、报效社会。</p><p class="ql-block"> 1980年9月小弟弟考取了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一系,学习有线通讯专业,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大学生。毕业后先后在解放军济南军区陆军学院、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任教员和政治部宣传处干事。1988年考取了中国邮电科学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新华社技术局从事技术工作。自1995年起一直担任《中国证券报》技术部主任,2010年被新华社外派赴新华社伦敦分社工作,任技术主管。</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在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个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下,兄妹四人在困难的环境下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相继从地藏里邮电宿舍大院走出去,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的培养,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有志青年。这对于父母来说是莫大的欣慰和骄傲,在同事和邻居的心目中我们也是被羡慕有加的好孩子。</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地藏里巷的西口(2023年5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