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门由大禹在治水中所开凿,其石窟则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几年开凿。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p> <p class="ql-block">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p> <p class="ql-block">伊河龙门段是龙门石窟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龙门山色”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为龙门石窟营造了美好的山水景观。</p> <p class="ql-block">龙门大桥</p><p class="ql-block">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发生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为人文景观。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景区主要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白园和香山寺四大景点构成。景区内多为皇家石窟。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龙门”之名来自于隋炀帝。龙门石窟曾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有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后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城,因宫殿城门正对着伊阙,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延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站在龙门前,我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他们用双手创造出了如此宏伟的建筑,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阶缓缓前行,我来到了一处美丽的桥梁建筑前。这座桥拱由多个半圆形组成,横跨水面之上,宛如一道彩虹。桥下的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倒映着周围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禹王池上方有一柱造型奇特的石笋,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用,禹王池因此得名。在龙门众多的溪流山泉中,禹王池水势最盛,景色最美?</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北魏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皇家洞窟,是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祈福所营造。中洞的“华盖”窟顶、三世佛造像、布满岩壁的彩绘浮雕堪称宏观巨构。</p> <p class="ql-block">北洞网红“剪刀手”佛像,人称“史上最萌佛像”,其成为景区“网红”,吸引众多游客。</p> <p class="ql-block">陈抟“十字卷碑”位于龙门西山石窟北端潜溪寺之南,有宋代道教哲理大师陈抟所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十字卷碑,这句话赞颂了道家始祖老子。</p> <p class="ql-block">陈抟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人物,为人放荡不羁,其书法寓刚劲于柔刃之中,减笔变形,出奇制胜。碑高68厘米,横长200厘米,藏于龙门石窟的墨迹为横版式。碑面还刻有诗、文三段,皆为楷体,书体笔法豪放潇洒,浑厚奇伟。</p> <p class="ql-block">日落西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熙熙攘攘,</span>游兴正浓。</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俯瞰着龙门石窟的部分区域。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小洞口,像是一个个时光隧道,引领我们走进那段辉煌的历史。背景中还能看到一些树木和其他建筑物,增加了场景的丰富性。</p> <p class="ql-block">一个古老的石窟寺庙遗址出现在我的眼前。墙上雕刻着许多佛像和其他宗教图案,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但依然清晰可见。这些雕刻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轻轻地抚摸着石壁,感受着那份来自远古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石窟内的佛像雕刻场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每一尊佛像都栩栩如生,表情各异,仿佛在诉说着各自的故事。有的佛像端坐在莲花宝座上,显得庄严神圣;有的则手持法器,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气质。我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佛教世界。</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是中国正史中唯一明确记载开凿缘由、过程及用工等内容的皇家石窟工程。这里不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造像,还记录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景区内的一处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这里不仅有壮观的佛像雕刻,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着人们去探索。我随着人群缓缓前行,耳边不时传来导游的讲解声,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片土地上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个洞穴内的大型佛教雕塑群落展现在我的面前。三座大佛矗立在中央,周围还有众多小佛像环绕。这些佛像形态各异,神态逼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庄严神圣的殿堂。我静静地站在洞穴中,感受着那份来自心灵深处的宁静与平和。</p> <p class="ql-block">这尊佛像位于龙门南洞门外北侧,碑首上有仰俯莲座装饰。佛像面容慈祥,神态安详,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我静静地站在佛像前,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仿佛与古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p> <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艺术宝库,其中包含了许多精美的雕刻作品。这些雕刻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轻轻地抚摸着石壁,感受着那份来自远古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在龙门石窟的北魏石刻中,宾阳中洞的帝后礼佛图称得上等级最高、艺术水平最高的作品,甚至可称龙门之冠。</p> <p class="ql-block">帝后礼佛图是两幅浮雕的合称。图分左右,左壁为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右为文昭皇后礼佛图,分别刻画了孝文帝和文昭皇后带领侍从列队礼佛的场景。两幅浮雕人物密集,顾盼神飞,浑然一体,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杰作。浮雕中的衣冠仪仗,忠实记录了北魏孝文帝强行推动汉化后的服饰特征,极具史学价值。</p><p class="ql-block">可惜现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伊阙佛龛之碑的相关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被刻在一块石碑上。这块石碑位于一堵砖墙之上,虽然经历了无数风雨侵蚀,但依然清晰可见。我仔细阅读着碑文,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声音,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壮观的画面,展示了龙门石窟的一部分。岩石上雕刻着许多大小不同的洞穴,每个洞穴都可能是一个佛像或雕塑的位置。我站在洞穴前,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他们用双手创造出了如此宏伟的建筑,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另一张石窟佛像群的照片,展示了许多不同的佛像被刻在同一块石头上。这些佛像形态各异,神态逼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佛教世界。我漫步其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岁月的流转。</p> <p class="ql-block">石窟佛像群的照片,展示了多个雕刻精美的佛像。每一尊佛像都栩栩如生,表情各异,仿佛在诉说着各自的故事。我静静地站在佛像前,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仿佛与古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p> <p class="ql-block">有点无奈的力士!</p> <p class="ql-block">傍晚的尹水河畔,余晖洒满了山间。</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雕刻精美的佛像石刻,位于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内。佛像面容慈祥,神态安详,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我静静地站在佛像前,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仿佛与古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p> <p class="ql-block">古代也有烂尾工程!</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时期为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期共计35年。北魏塑造出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和谐统一、臻于完美的佛像,这种造像风格被称为的“中原风格”。现存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洞和魏字洞等,全部在龙门西山,而且大多是皇家石窟。其中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也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龙门石窟第一窟”,是龙门石窟开窟最早、时间延续最长且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洞内有各式的造像龛多达1000余个,秀骨清像的佛像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北魏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也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洞内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佛龛,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p> <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石的介绍牌上详细介绍了这块石头的特点。牡丹石是一种特殊的石头,因其表面呈现出类似牡丹花的纹理而得名。这种石头不仅美观大方,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我仔细阅读着介绍牌上的文字,仿佛能闻到牡丹花的香气,感受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内的部分雕塑作品展现在我的面前。其中有一座高大的塔楼状建筑,周围还有许多小尺寸的人物形象排列着。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静静地站在雕塑前,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仿佛与古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p> <p class="ql-block">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p> <p class="ql-block">佛像面容慈祥,神态安详,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石窟内光线不强,几束光线透过洞口洒落在佛像身上,更添几分神秘色彩。我静静地站在佛像前,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仿佛与古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p><p class="ql-block">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p> <p class="ql-block">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p><p class="ql-block">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擂鼓台北洞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其因风化剥蚀已不清。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是民国时期从别处搬移进去的。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日,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像高2.45米,结迦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在北洞的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圆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侧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1.9米,赤脚立在圆形台坐上。</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莲花洞中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p> <p class="ql-block">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在龙门伊阙的石窟开凿前,曾爆发过一场伊阙之战。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龙门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亦可谓白起的成名之战。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韩两国割地求和。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白起擂鼓台,位于龙门桥东边,据说那里就是伊阙之战时,白起擂鼓助战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位于河南省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通高17.14米,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这是唐高宗李治为其父皇李世民做功德而建的。当时还是李治皇后的武则天为这个工程捐助了两万贯胭脂钱,用当时的粮食价格换算过来相当于现代的六百多万人民币。佛像一凿就是3年9个月。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卢舍那大佛完工。</p> <p class="ql-block">龙门唐代石窟中,大卢舍那像龛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大卢舍那像龛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间,后代称九间房。大卢舍那像龛在开窟造像时,没有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摩崖像龛南北宽36米,东西进深40.70米,为一巨型露天窟龛。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长宽各30余米。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端庄的面容,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得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睿智而慈祥,令人敬而不惧,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传说,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居住在东都洛阳的皇宫紫微城中。有一天清晨,武则天正在梳妆。唐高宗在一旁夸赞道:“梓童(皇帝对后妃的爱称)相貌端正,雍容华贵,有菩萨之仪态。”武则天听了这话,心里暗暗高兴。她灵机一动,立刻抹开了眼泪。高宗吃惊地说:“梓童为何如此悲伤。”武则天抽泣着说:“眼前纵有千般好,百年之后还是一堆枯骨,有谁知道我的模样。”高宗说:“这有何难,孤命画工为梓童作幅精美的画像。”武则天撒娇说:“画像虽好,只是薄薄一纸,不能流传千年。”这下子,高宗可作难了,想了半天想不出门道,只得问武则天:“依卿之见。”武则天嫣然一笑说:“陛下说妾有菩萨之相,何不在龙门山上开窟造像。”唐高宗恍然大悟,说:“这有何难。”于是一面命画工为武则天画像,一面命人在龙门西山半崖上开凿九间房大的露天佛龛,取名大卢舍那像龛。准备工作就绪后,高宗命人选拔技术高超的石匠,按武则天的画像雕凿了一座大佛像。为了把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则天还捐助了两万贯脂粉费。</p> <p class="ql-block">大佛像塑好后,命名为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梵语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则天为自己造字取名为“曌(读照)”,其意为“日月当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因此,这尊像不但形态像武则天,连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样。当地老百姓说不惯“卢舍那”这个词眼,干脆就把它叫作“武则天像”。今龙门街上的老百姓还是这个叫法。</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经历1400多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卢舍那大佛雕刻于唐高宗咸亨四年(672年),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的雕像,也是中国佛教雕塑的顶峰。</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龙门石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以卢舍那大佛为主佛的奉先寺,为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堪称龙门石窟的“名片”,代表了中国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是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还承载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