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龙井春水绿 品味人间瑰宝香(上)

李清泽

<p class="ql-block">  喝茶、知茶、以茶养生,使我身心健康,受益匪浅。晨起冲沏一壶茶,先闻其香,再小口细品、回味甘甜,神清气爽。</p><p class="ql-block"><b>昔日軍旅醉韶华, 今朝篱菊思无涯。</b></p><p class="ql-block"><b>几度春秋皆入杯,珍惜夕阳杯中茶。</b></p><p class="ql-block"> 蛇年春节,我喝到西湖龙井茶。而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龙井)绿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的西湖龙井茶。我最近一直喝的是“白毫银针”,是白茶中的第一贵族。茶如其名,“白毫银针”,素有“茶中美女”之称。我为此撰写了美篇《爱上喝茶》,获“美篇精选”的荣誉证书(点击连接阅<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u12jpe?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6824277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爱上喝茶</a>)。但是,樊生华的西湖龙井茶却更高出一筹,不愧为“<b>中国十大名茶之首</b>”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题记</p> 樊生华大师的西湖龙井茶。 <p class="ql-block">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竞相争艳,犹如春天的百花园,异彩纷呈。西湖龙井茶,是林林总总<span style="font-size:18px;">茶叶品种中的珍品</span>,能够在众多茗茶中脱颖而出,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品质必定有</span>非凡之处。西湖龙井茶,<span style="font-size:18px;">素有“天堂瑰宝”“百茶之首”“绿茶皇后”之美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樊生华太极炒制</span>的西湖龙井茶,制作工艺独特,要求严格,完整传承和保留了传统西湖龙井茶细致而严谨的制茶工序,使龙井茶具有形美、色绿、香郁、味醇的优异品质。不仅外观漂亮,而且茶香沁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许多现代化设备代替不了的。这也是许多茶客钟爱西湖龙井的理由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樊生华的西湖龙井茶,<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其清香幽雅、滋味鲜爽,茶香之魂、鲜灵之味,回味悠长,</span>与西湖一样,是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结晶,<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承着千百年龙井文化。</span></p> “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 <p class="ql-block">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和文化精髓,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党的十八大以来,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也愈发得到了国家的重视,<span style="font-size:18px;">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茶”的发展有许多精彩论述。曾称赞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茶产业的发展,是对</span><b style="font-size:18px;">“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b><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理念的绝佳阐释。</span></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还多次“以茶论道”,阐释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妙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习近平向国际友人介绍中国传统茶艺时,“‘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习近平的妙解,道出了中华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真谛。</span></p><p class="ql-block">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沿着绿堤、福堤,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途经炒制龙井茶和出售本地特色文创产品摊位,习近平总书记上前观摩西湖龙井手工炒制时对樊生华的讲话:<b>“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b>鼓励大家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p> <p class="ql-block">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3月31日,</span>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就西溪湿地保护利用情况进行考察调研。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p> 匠心独韵 太极 与 茶 的 融 合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追古溯今,</span>太极与茶同属中华国粹,充满着神秘、传奇色彩的太极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悠久,渊源流长,都是承载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名片”。</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缓慢柔和的运动</span>,其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用劲如蚕吐丝,连绵不断,每招每式劲达四梢。<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物相生相克,阴阳互补,太极与茶的</span>融合,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樊生华在深刻领悟、秉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炒茶经验,巧妙地将“十大手法”与“太极拳”融合,静柔相遇,茶润太极,演绎着手上炒茶的 " 太极功夫 ",创新出以太极理念为核心的心法、身法、手法三者融合的精湛的西湖龙井炒茶技艺。</span></p> 让我们走进非遗大师樊生华的“茶叶人生” <p class="ql-block">  樊生华身上加注了很多标签:全国人大代表、劳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等。我们深入去探究,“杭州工匠”“炒茶王”“铁砂掌”……这些人物标签与故事细节,呈现的远不止樊生毕大师的茶叶人生历程,更是一杯好茶的诞生之路、茶文化精髓的赓续传承。</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走进非遗大师樊生华的“茶叶人生”。 樊生华1961年出生于西湖龙井的原产地龙坞镇桐坞村,他的祖辈代代以种茶制茶为生,爷爷樊金龙、父亲樊炳珊都是当地有名的炒茶高手。樊生华15岁就进入生产队"挣工分",从晨光熹微到夜色阑珊,几乎茶园与炒茶室两点一线连轴转。“有时候炒茶忙起来,一天就睡2、3个小时”,但在醉心于茶的樊生华看来,这种忙碌并不意味着劳碌和负担,反而象征着富足与充实,年年如此,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刚进入生产队时,樊生华就被分配去烧火。烧火也是个技术工种,决定着对温度的掌控。火大火小,决定着炒茶温度,柴的干湿,决定着炒茶时能否及时调整到最理想的温度。天资聪颖的人,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总是具有高度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很多人烧了3年的火也没烧明白,而他只烧了三天,师傅就让他试试,试炒的第一锅茶就得到了父辈们的惊艳评价,得到了炒茶师傅们的赏识,樊生华也从烧火工摇身一变,成了炒茶师傅。后来代表生产队在村里、乡里比赛,他总被评为甲等。再后来,改革开放,村里的制茶人渐渐变少了,很多人离开村里去打工,樊生华还是守着家里的茶园,就像父母期待的那样。</p> 樊生华,炒茶“铁砂掌”的功夫,与太极拳的碰撞,产生了异曲同工之妙。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机械制茶日趋风行的当下,樊生华却是手工炒茶坚定的“信徒”,在农家土灶台边竖持不懈,尽心竭力的演绎着传统炒茶的手上功夫。</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一双手布满了老茧的“铁砂掌”,在200多度的铁锅里翻飞舞蹈,茶不离手,手不离茶,</b><b>双手上下翻飞,茶叶在锅中起舞、翻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工炒茶的掌力,手势看上去柔软,实则需要内力,绵软中内涵劲力,轻重变幻、刚柔相济。指尖轻舞间,茶叶起起落落,行云流水,如诗般翩翩起舞。同时,更要兼具眼力,讲究看茶做茶,根据茶叶的不同嫩度、等级,选用不同的手法和火候,其中需要应用内涵着丰富的经验和技巧。 为把茶叶炒得更好看,色泽更漂亮,味道更醇厚,他每炒一锅茶,就总结一些经验,再用到下一锅,前后比较,经过耐心、细心、专注和深度思考,巧妙的将上品好茶需通过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十大手法历练,与“太极拳功夫”融合,总结出一套简单好学的西湖龙井炒制手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樊生华,全凭手上的技巧与恒心,把坚持与热爱都倾注在炒锅里、茶杯中、茶园里,也正是这份对制茶热忱的“拗”和“真”,让他的技艺愈发娴熟,造就了一杯杯上好的西湖龙井。</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两个巴掌融入太极韵意炒出来的茶,更有温度,更具厚度,也更能诠释出西湖龙井最本真的味道,体悟出非遗技艺的精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p> 坚守匠心 传承技艺 <p class="ql-block"><b>坚守匠心 传承技艺。</b>樊生华参加过多个茶王比赛,几乎包揽每个赛事的前三。名声为众人流传,远近闻名遐迩,樊家的门庭也渐渐热闹起来,许多人想找他拜师。他有上千的学生,虽然皆有所感悟,真正得到樊生华徒弟头衔的,只有14人。令他欣慰的是,儿子樊雪松也是其中有较高悟性的之一。</p><p class="ql-block"> 樊雪松成长在这传统制茶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领悟茶如人生的本质和哲理。通过不懈努力下,在去年西湖龙井茶炒茶王大赛中,他获得第二名的成绩。龙井茶,是樊家世世代代经营的事业。樊生华从儿时看父亲终日忙碌采茶炒茶,到自己也走上同样的路,似乎一点不意外,传到儿子樊雪松已经是第四代了,父辈的言传身教,个人不遗余力地磨练,让<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个巴掌上的非遗代代相传,</span>使之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绚烂光彩。让中华茶文化瑰宝永远绽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太极炒制十大手法</p> <p class="ql-block">点击<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g2ucfx?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6824277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网页链接</a>,阅读《一片龙井春水绿 品味人间瑰宝香》(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