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布业会馆”门口孵太阳的时光,作者:沈建昌

美友28318623绍兴越城缘来幸福沈昌

<h3>重温“布业会馆”门口孵太阳的时光<br><br>作者:沈建昌<br><br>正月初一,隆冬的寒意还未消散,但中午的太阳却带着几分温暖,柔和的光线洒在身上,带来舒畅之感。阳光缓缓地在大地上流转,轻触着每一个角落,这熟悉的温暖,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记忆的大门,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小时候孵太阳的那些美好场景与往事。<br><br>记忆中的“布业会馆”门口宽大恢弘,是我们孵太阳的绝佳之地。那个大门口设计独特,凹进去的形状巧妙地避开了凛冽的寒风和飘洒的冷雨,朝南的方向使得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一片明媚。会馆前面那座旧时遗留下来的照壁,承载着岁月的故事,据说有着挡风水的作用。门口宽敞的道地,就像是大自然馈赠给孩子们的游乐场,为我们的欢乐时光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照壁前那棵参天大树(元宝树),宛如一位慈祥的长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无论春夏秋冬,树上便满是鸟语盈盈唱着委婉的歌声,为我们孵太阳的时光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br><br>那时,我们一群人总会围坐在“布业会馆”门口的边上,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分享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小道消息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家长里短的话题似乎永远也说不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神情,纷纷炫耀着自家儿女的优秀。谁家孩子在学校评上了“三好学生”,谁家孩子在单位荣获了先进称号,奖金拿了多少元,女儿考上了高中或者大学,这些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当然,也有人会忍不住抱怨生活的不如意,诉说着家里那位挣钱少、不爱做家务、还爱喝酒耍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家里弄得鸡飞狗跳,那些骂人的话不堪入耳,可又为了孩子只能默默忍受。在这温暖的阳光下,大家毫无保留地分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彼此的情感也在这交流中愈发深厚。<br><br>照墙里面是绍兴医院的针灸科,里面还住着一些医生的家族,窗帘布拉开望过来就是布业会馆的大门口。他们偶尔也会加入我们孵太阳的队伍,带着竹椅、木凳,条件稍好的还会带上瓜子花生之类的零食。在那个经济条件普遍不富裕的年代,这些零食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品尝到,此刻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嗑着瓜子、花生,边畅快地聊天,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有些人手里拎着铜火炉,有些人则捧着医院里挂过盐水一斤装的玻璃瓶,里面装满了热水,外面套着一块亲手制作的布外套,拿在手上或者放进棉袄里,为身体带来丝丝暖意。还有些人会把铜火炉当脚炉使用,烧火时抓几大把龙糠,将火炭放在龙糠上面,让龙糠慢慢地燃烧,产生的热量温暖着双脚。幼小的孩子们则乖乖地坐在木制的或者草做的暖窝里,下面放着火炉,既温暖又能和大人一样享受这孵太阳的惬意时光。<br><br>孵太阳的地方总是热闹非凡,妇女和小孩居多,偶尔也能看到几位老男人静静地坐在那里,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温暖,或者是给我们讲些故事,什么《聊斋志异》的鬼故事,《水浒传》梁山一百零八将,徐文长的故事等,那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束语:吊作了我们这帮孩子们的胃口。<br>那些婆婆妈妈们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老远就能听见她们爽朗的笑声和热烈的交谈声。她们总是闲不住,会带着针线活儿,一边熟练地做着活,一边兴致勃勃地谈着家常。奶奶妈妈们还会带上破衣服,戴上老花镜,手指上套着顶针,一针一线地缝补着。缝累了,就捧一会儿铜炉,让温暖驱散寒冷。妈妈们则会带着我们的鞋底,一边抐着,一边和大家说笑。在这温暖的阳光下,时光仿佛变得缓慢而美好,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进了生活的琐碎与温馨。<br><br>在孵太阳的时光里,还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美食记忆。妈妈会把带去的黄豆和蚕豆放在脚炉里煨,不一会儿,就能听到“啪”的一声,那是蚕豆熟了的信号。妈妈用筷子小心翼翼地捡出来,在手里轻轻吹吹,就递给我们吃。有时候,脚炉里还会放着两个小番薯,慢慢地烤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番薯和豆的香味逐渐飘散在空气中,那诱人的香气引得吃不上的孩子们直咽口水。说来也奇怪,那些从炉灰里掏出来的食物,吃了从来不会拉肚子。有的蚕豆在炉灰里爆炸后会发出“噗噗”的声音,像是在放“屁”,还会把炉灰吹出一个洞;有的蚕豆甚至会在炉灰上一边“放屁”一边旋转,仿佛在表演一场有趣的舞蹈;而有些黄豆,因为炉灰太旺或者烤制的时间太长,会吐出一种焦状的烟雾。不过,无论过程多么有趣,最让人期待的还是那香甜可口的烤番薯,咬上一口,软糯香甜的味道瞬间在口中散开,那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味道。<br><br>随后的岁月里,一到冬天,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来到“布业会馆”门口孵太阳。在那里,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朝气蓬勃的少年时代。那些温暖的阳光、亲切的笑容、欢乐的场景,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br><br>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今天中午闲来无事,我住在鉴湖新村,来到了滨河社区老年活动室门口孵太阳,仿佛穿越时空,再次重温了小时候孵太阳的感觉。然而,此刻的我是以中老年人的身份坐在这里。眼前的场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温暖的阳光,依旧如当年一样洒在身上,带来满满的惬意;陌生的是,如今的人们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太多的变化。现在的人手上没有了暖炉和火炉,身上穿着亮丽而温暖的衣服,这些衣服不仅款式多样,而且保暖性能极佳,再也不需要借助那些传统的取暖工具。人们手上也没有了针线活,再也看不到那认真缝补衣服的身影。曾经让孩子们垂涎欲滴的烤豆和烤番薯,也被各种各样的精致零食所取代。七八十岁的老人们脸上,少了过去那种生活的沧桑感,取而代之的是阳光明媚的笑容。他们开心地分享着儿女们的成就,自豪地说:虽然现在挣钱难,但是儿女们挣钱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自己也有退休工资,再也不愁吃穿。如今的生活充满了愉悦感,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br><br>五六十年前的生活场景与现在的生活场景对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说明了我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越来越顺畅,越过越甜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