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酒泉——敦煌莫高窟(4)

叶老头

【13】第46窟<br>&nbsp; &nbsp; &nbsp; &nbsp;第46窟开凿于盛唐时期,五代、宋时重修。洞窟形制为覆斗顶殿堂式洞窟。主室窟顶藻井画团花井心,卷草、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画有千佛。前室顶有两排五代时期画的棋格团花图案。西壁门上残存五代画帷幔,门上残存五代画的痕迹。<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46窟主室</i></h5> <p class="ql-block">  洞窟三面开龛,西壁平顶敞口龛内塑趺坐佛、阿难、迦叶、菩萨(清代修)及南、北天王各一身。南侧菩萨少了一尊。佛龛内塑像虽部分经清代重新着色,但基本保存唐代风貌,特别是西壁龛内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跌坐于莲花宝座上,身着宽大的通肩袈裟,衣纹自然流畅,疏密得当,仿佛是一种柔软、轻薄的丝绸缠绕在身上,形象的表现出了丝绸的质地。左手抚膝,右手平举掌心向外做施无畏印。</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46窟西壁佛龛</i></h5> &nbsp; &nbsp; &nbsp; &nbsp;为了把佛的庄严与神圣塑造得更完美,在佛的背后加饰圆形图案,表示头光与背光。龛顶绘法华经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龛顶法华经变见宝塔品</i></h5> &nbsp; &nbsp; &nbsp; &nbsp;佛左侧塑弟子迦叶,迦叶全称摩可迦叶,居释迦牟尼十大弟子首位,以苦修著称,故称“头陀第一”。所以一般将其表现为老者形象。此身迦叶塑像身穿通肩袈裟,身材清瘦,肃容直立,双手合十,双眉紧锁,表现出苦行僧的庄严肃穆,冥思苦想和老成持重的特点。右侧是阿难,阿难全称阿难陀,原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十六岁时随佛出家,侍佛二十五年,因多闻佛法,长于记忆,故称“多闻第一”。此处的阿难眉清目秀、面容俊朗、鼻梁高挺、嘴唇饱满,双手拢于袖管内,加上微微倾斜的身体,活脱脱的表现出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少年形象,与对面的迦叶老者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外侧二菩萨身形修长,体态饱满,侧身扭腰,神情温婉慈和,好像注视着前来礼拜或观瞻的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阿难、菩萨、北方多闻天王</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北方多闻天王</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南方增长天王</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被天王踩于脚下的夜叉</i></h5> &nbsp; &nbsp; &nbsp; &nbsp;南壁涅槃龛内存释迦涅槃像、佛母、神将、舍利弗各一身。塑像造型端正,睡姿安详,作风朴质,内蕴深厚,神情恬静,全无临死前的痛苦和恋世之感,出神入化地刻画出释迦牟尼涅槃时的安详自信,泰然神往的形象,衬托出佛的崇高神圣,超脱的境界。释迦牟尼是男性,塑像身躯却作了女性化的处理,圆润丰腴的肌体,优美变化的曲线,透过质薄如纱的袈裟,隐隐约约地表现了出来,完全是一位睡美人的神情姿态,体现了佛教只有美的身体,才能主载美的心灵的理论,也体现了唐代人当时对人体艺术的审美观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南壁涅槃像</i></h5> &nbsp; &nbsp; &nbsp; &nbsp;位于涅槃佛像双足西侧的舍利弗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经记载,佛涅槃时,他引火自焚,先佛入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舍利弗</i></h5> &nbsp; &nbsp; &nbsp; &nbsp;北壁龛内有过去七佛立像,唐塑宋重修。龛内立佛现只存六身,中间少了一尊。过去七佛,是指离我们时间最近的七位佛,为过去在娑婆世界度众的七佛,释迦牟尼佛是最后一位。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位佛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北壁立佛</i></h5> 【14】第61窟<br>&nbsp; &nbsp; &nbsp; &nbsp;第61窟开凿于五代,元代重修,窟形为覆斗顶殿堂式洞窟。<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61窟甬道和主室</i></h5> &nbsp; &nbsp; &nbsp; &nbsp;中心佛坛上的塑像已毁,仅背屏上留有四处狮子蹄痕和尾巴的残迹。佛坛狮足两侧各有两圆形座痕,狮足迹两侧和前方各有二较小座痕,上层坛上两侧的前方各有两像痕。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主室中心佛坛和背屏</i></h5> &nbsp; &nbsp; &nbsp; &nbsp;第61窟是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于十世纪中期所建的功德窟。洞窟内有大量的供养人画。供养人像的排列顺序有些特别,曹元忠的生母宋氏被放在了第四位,而辈分低的于阗皇后则排在前面。这四位供养人的排列,体现了曹氏政权的和睦四邻的一贯政策,说明此时曹家在对待甘州回鹘、于阗回鹘采取的联姻、礼让、尊重的态度。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曹氏家族的女供养人</i></h5> &nbsp; &nbsp; &nbsp; &nbsp;东壁北侧第七身女供养人身份最为显贵,头戴高耸的凤冠饰步摇、贴花钿、衣饰豪华,形象突出,绘制时间在北宋时期。榜题为:“大朝大于阗国天册皇帝/第三女天公主李氏为新/授太傅曹延禄姬供养”,也许为了祝贺曹延禄新娶于阗国公主李氏;或者是于阗国公主李氏为庆祝其夫曹延禄被北宋王朝新授职位,这些都是反映了曹氏家族与于阗国的友好往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于阗公主供养像</i></h5> &nbsp; &nbsp; &nbsp; &nbsp;供养人的面部有贴花,面部贴花是当时贵族妇女的一种时尚。梅花妆(唐为贴花):据史书记载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正月初七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到公主额上,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三日洗之乃落,宫人看后奇异,都效之,也就是梅花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梅花妆女供养人像</i></h5> &nbsp; &nbsp; &nbsp; &nbsp;第61窟又称 “文殊堂”,主要是供奉文殊菩萨而修的,文殊菩萨在佛国世界是无穷的智慧,传说他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五台山自北魏起深为佛教徒所信仰。洞窟的西壁是五台山图。&nbsp;&nbs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台山全图</i></h5> &nbsp; &nbsp; &nbsp; &nbsp;此图是根据唐代五台山的真实地理位置和现实生活所绘制,全图长13.4米。高3.4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台山图(局部,左)</i></h5> &nbsp; &nbsp; &nbsp; &nbsp;整幅画详细描绘了从山西太原途经五台山到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方圆250公里的地理形势,山川景色以及风土人情。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台山图(局部,中)</i></h5> &nbsp; &nbsp; &nbsp; &nbsp;图中的大小城廓,寺院,塔,草庵,建筑,共一百多处,榜题195条,其间又有高僧说法,信徒巡礼,著名史迹,以及各种灵异观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台山图(局部,右)</i></h5> &nbsp; &nbsp; &nbsp; &nbsp;其中一些寺院,如:大佛光寺、大法化寺等,在史籍中都有记载,有的佛寺至今尚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台山图之大法华之寺</i></h5> &nbsp; &nbsp; &nbsp; &nbsp;此图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是各种菩萨化现景象,莅临五台山上空赴会。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台山图之观音菩萨赴会</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台山图之大圣毗沙门天赴普贤会</i></h5> &nbsp; &nbsp; &nbsp; &nbsp;中部是描绘的五台山五个主要山峰以及大寺院情况,又有各种灵异画面穿插于五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台山图之南台之顶</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台山图之大福圣之寺</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台山图之佛头现</i></h5> &nbsp; &nbsp; &nbsp; &nbsp;下部则表现通往五台山的道路,包括从山西太原到河北镇州沿途的地理情况,充满日常生活气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台山图之官人骑马登山</i></h5> &nbsp; &nbsp; &nbsp; &nbsp;全图采用鸟瞰式透视法,描绘了五台耸峙,萦回千里的境界及五台山周围数百里的山川景色,如:朝拜中台文殊大殿的两条大道,途中山峦起伏,道路纵横,众多高僧说法,信徒巡礼,天使送供、香客朝拜,以及道路途中百姓割草、饮蓄、推磨、舂米、开设客舍及店铺等现实生活情景,用写实的手法让人物在图中三五成群,结队而行,经山城,拜寺塔,到处都有人物的活动,把艺术的想象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把宗教神灵和世俗人物绘于一壁,远观神圣庄严的气势,近看是真实生活的情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台山图之中台之顶</i></h5> &nbsp; &nbsp; &nbsp; &nbsp;五台山图不仅是内容丰富的佛教史迹画,一幅气势壮观的山水人物画,而且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地图、丰富的古代建筑图样、包罗万象的社会风情图,对研究唐代的佛教史、社会史、交通史、地理史和古代建筑史提供了极其丰富珍贵的形象资料。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台山图之大圣文殊真身殿</i></h5> &nbsp; &nbsp; &nbsp; &nbsp;图中展示了一千多年前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形象,包括城垣、寺院、草庵、佛塔、桥梁,由于现存唐、五代的建筑实物极为稀少,这些建筑形象显的非常珍贵。如图中的大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但在会昌灭佛时被毁。唐大中十年(857)重建,现在的佛光寺,还保存有北魏的祖师塔,唐代大殿一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台山图之大佛光之寺</i></h5> &nbsp; &nbsp; &nbsp; &nbsp;五台山图不同于其它经变画,它描绘的是当时五台山一带的社会生活场面,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台山图之五台县</i></h5> &nbsp; &nbsp; &nbsp; &nbsp;五台山图也使我们看到了古代现实生活的一个方面,如推磨、舂米、拜佛者、送供者、牵驼者等,对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民俗等方面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nbsp; &nbsp; &nbsp; &nbsp;图中描绘僧人、达官贵族、平民百姓、商人、樵夫、服刑者和衙吏等不同身份的世俗人物达一百人。这些人物穿着不同的服装,是研究中国服饰的重要资料。 <p class="ql-block">  以上是此次莫高窟之行所参观的8个实体洞窟的简单介绍,也只是介绍了每个参观洞窟的一小部分内容。每一个洞窟所包含的内容太多了,讲也讲不完。</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莫高窟洞窟区</i></h5> &nbsp; &nbsp; &nbsp; &nbsp;每次看完了莫高窟洞窟,总是恋恋不舍地离开。每次能看的洞窟实在是太少了,只能安慰自己,留着下次再来看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莫高窟洞窟区</i></h5>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