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记忆》—矿山的那个家

剑胆琴心

<p class="ql-block">  在记忆的长河深处,有一个地方始终熠熠生辉,那便是矿山的那个家。</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50年代,为响应支援边远山区建设的号召,也为了撑起多子女家庭的生计,父母从泸州川南建司出发,辗转来到兴文县的周家沟、吴家沟,最终在川堰硫铁矿区扎下根来,一住便是近30年。</p><p class="ql-block"> 那时,国家经济尚处艰难时期,物资匮乏,一切实行计划供给。矿区位于银方大山脚下,作为县属国营企业,这里有着三千多职工、家属,有三个工区,矿部、后勤车间、医院室构成了整个矿区的主要工作区域。土法炼磺带来的是严重的空气污染,放眼望去,树木寸草难觅,石头都泛着惨白的颜色,自然环境恶劣至极。</p><p class="ql-block">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人们的工作热情却无比高涨。每天清晨,伴随矿区高音喇叭和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奔赴各自岗位,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傍晚,家属区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邻里间相互问候、分享生活点滴,温馨而质朴。孩子们在简陋的操场上嬉笑玩耍,虽没有昂贵的玩具,却拥有最纯粹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在矿山的岁月,见证了我的童年与青少年时光。在这里,我学会了坚韧,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也收获了最真挚的情谊。矿山的那个家,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给予我勇往直前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如今,几十年过去,矿区早已成为历史,只留下残垣断壁。但那些与家人共度的温暖时光,与伙伴们的嬉戏打闹,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每当回忆起矿山的那个家,往昔的画面便如潮水般涌来,满是眷恋与感慨 ,那是独属于我的、无法复刻的珍贵记忆。</p> <p class="ql-block">  矿区大山深处(兴晏乡大雪十队)景象</p> <p class="ql-block">山上为原川堰硫铁矿矿部,山下是矿子弟校</p> <p class="ql-block">  矿部党政办公楼大门</p> <p class="ql-block">矿区简易礼堂,开大会,雨天或冬天放电影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矿区汽车队修理房</p> <p class="ql-block">子弟校尚存的大门门柱</p> <p class="ql-block">依稀可见的加油站宿舍房</p> <p class="ql-block">夹插在矿区中的农舍</p> <p class="ql-block">一工区原生活区,紧挨矿部和后勤车间,在大雪村十队地盘上</p> <p class="ql-block">二工区在兴晏乡和平一队名叫“麻园”的地盘上。据彼时当地人讲,未建厂之前,这里“麻”生长茂盛。</p> <p class="ql-block">尚存的二工区生活区</p> <p class="ql-block">三工区(地名落马坑)在兴晏乡和平三队地盘上,这个工区,仅开采矿石,未建高炉,矿石用汽车运到二工区冶炼。</p> <p class="ql-block">矿医务室(中西医)遗址。</p> <p class="ql-block">矿部家属生活区住房</p> <p class="ql-block">穿越矿区的古仙公路</p> <p class="ql-block">二工区尚存的标志性建筑门牌坊</p> <p class="ql-block">古(宋)仙(峰)公路32公里处穿越二工区,右下侧为牌坊门</p> <p class="ql-block">二工区马路边通往生活区,兰球扬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原矿区住房已挂上了石海镇和平一社区门牌号</p> <p class="ql-block">  进牌坊后兰球场坎上右侧,通往住家的过道。</p> <p class="ql-block">过道尽头就是当年的住家</p> <p class="ql-block">矿山老家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住房,厂方仅分给一间的15平米住房。全家六兄弟姐妹(老大,老二在外读书)和二位老人咋能住拥挤在这狭小的空间内。向厂方申请要房吗,不可能!有的住家连一间房屋都没有分到,当时厂里的情况就是如此,根本没有办法解决。</p><p class="ql-block">咋办?身为曾在川南建司工作过的父亲(石匠)开动脑筋,在房子靠山的地方打起主意。</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工作中积极肯干,早年就入了党,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不幸于1962年,在一没矿难中受伤,至双目失明。但他对生活没有失去信心,性格开朗乐观,勤于思考。</p> <p class="ql-block">住家故址,一片残垣断壁。</p><p class="ql-block"> 此情此景,掀开了深藏在心中的思绪,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 父亲用勤劳的双手,开山劈石,室内放炮,堆火烧崖,硬是一锤一钻,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就地取材,用打下石头砌墙,烧石灰,充分利用厂方荒弃的杂木作材,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麻园山下”,一个城堡式,沿山而建的“别墅”呈现在世。这个住宅楼上楼下,曲折通幽,有大小房屋九间,有客厅,卧室,楼阁,厨房,卫生间,浴室,猪厩,火炕(揪腊肉),还有通往后山的观景休闲地。这在当时,算是豪宅,兄弟姐妹基本一人一室,令人羡慕。</p><p class="ql-block"> 父亲坚忍不屈,吃苦耐劳精神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 母亲持家待人接物,抚育子女,尤其是在那个年代,没让子女们饿着,冷着拉扯长大实属不易,而且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深受厂区人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这是住家的残亘断壁。室内有台阶,可通往后山猪厩,厕所</p> <p class="ql-block">尚存猪厩,厕所</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留下,尚能见证的唯一遗存。</p> <p class="ql-block">保存尚好建在山上的厕所</p> <p class="ql-block">在住家遗址拍的对门景象</p> <p class="ql-block">在原住家下是一个标准的兰球场,正面是一个开放式的舞台。鼎盛时期,每到周末或星期天,这里热闹非凡,兰球赛,文艺演出,放电影,都在这里进行。因全矿就只有这里宽厂一点,其余地方,均为坡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如今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可见遗留的兰球板水泥柱。</p> <p class="ql-block">这是二工区原火食团地址</p> <p class="ql-block">建在公路坡上的公共厕所旧址</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生产硫金沙的洗选场</p> <p class="ql-block">矿区破产后,几经转让被保留下来的原二工区生产矿井井口及工场</p> <p class="ql-block">如今天穿越矿区的拍油马路</p> <p class="ql-block">见证了矿山兴衰的大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