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十五讲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h3> 一、学前儿童思维概述<br>考点一: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br>★发生时间: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问相同(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br>★判断思维发生的指标: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br>★发生标志: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br>❆直观的概括。即感知水平的概括。儿童逐渐根据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br>❆动作的概括。即表象水平的概括。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逐渐学握各种物体的用途。<br>❆语词的概括。即思维水平的概括。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舍弃那些可变的次要特征。 考点二:思维在幼儿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中的作用<br>★思维是幼儿生活活动的基础:幼儿在生活中同其他人交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离不开思维活动。只有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幼儿才能很好地认识他所处的环境,认识他周围的事物,对各种情况做出正确判断与推理,从而把握事物。<br>★幼儿的思维发展标志着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幼儿思维的发展使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停留在认识事物的表面特征上,而能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br>★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幼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思维对幼儿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幼儿的认识方面,它还渗透到幼儿的情感、社会交往和个性等方面。<br>★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水平能提高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使幼儿知道自我,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考点三:儿童思维发展阶段<br>★儿童思维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表明儿童适应环境的一种新的水平。<br>★理论提出者:皮亚杰<br>★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动作之问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这阶段儿童思维活动有以下特点:<br>❆获得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是指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这个客体仍然存在。<br>❆因果性认识的萌芽。婴儿最初对因果关系的认识产生于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结果的分化,然后扩及客体之间的运动关系。当婴儿能运用一系列协调的动作实现某个目的(如托枕头取玩具)时,就意味着因果性认识已经产生了。<br>★前运算阶段(2—7岁):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智慧在质方面有了新的飞跃。进入前运算阶段,儿童能运用表象和符号思维,即儿童能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来描述外部世界。概括地讲,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活动有以下儿个特点:<br>❆具体形象性。儿童主要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br>❆不可逆性。不可逆性是指不能反过来考虑问题,在儿童看来事物关系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例如,他只知道他有个哥哥,但不知道他自己就是他哥哥的弟弟。<br>❆泛灵论。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的。<br>❆刻板性。当儿童注意集中在某个方面时,他就不能同时关注其他的方面。只能把握事物的静态,而很难理解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有中间状态的,很难理解事物的相对性。<br>❆没有守恒概念。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不因外部现象的变化而变化的能力。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没有守恒概念的,思维受到哏前的实际事物表面特征的影响。例如,给儿童看两个同样大小、用橡皮泥捏成的圆球,他会说两个一样大,所用的泥也一样多,但是当着他的面把一个圆球拉成香肠的形状再问他,他会说现在比另一个人,用的泥多了。<br>❆自我中心性。儿童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世界一样。这种自我中心也体现在儿童的言语中,有二种表现形式:重复、独白、集体独白。<br>★具体运算阶段 ( 7——11 岁 ):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具有以下特点:<br>❆守恒性。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即使客体的外部形状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会变。<br>❆去自我中心。去自我中心是指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去自我中心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br>❆进行群集运算。由于儿童思维出现了守恒和可逆性,囚此他们可进行群集运算。<br>★形式运算阶段 ( 从11或12岁开始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特点如下:<br>❆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设命题做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应。<br>❆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假设-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 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设-演绎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提出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考点四:学前儿童思维特点<br>★学前早期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便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实际是手和眼的思维,依靠的是感知和动作。感知强调的是:拥有直观的材料。动作强调的是:先做再想,无目的、无计划。一方面,思维离不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另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自身的实际动作。离开感知的客体,脱离实际的行动,思维就会随之中止或者转移。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除了表现在动作中之外,还表现为感知的概括性。由于直觉行动思维是和感知、行动同步进行的,所以,在思维过程中,儿童只能思考动作所触及的事物,只能在动作中而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因此,不能计划自己的行动,也不能预见行动的结果。思维不能调节和支配行动是只有直觉行动思维才有的特点。但与婴儿期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br>❆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了。在有问题、有情节的活动中,幼儿所解决的问题比婴儿期要复杂得多,而且还学会了用间接的方式提出要求。<br>❆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概括化。3岁后幼儿思维所依靠的行为逐渐概括化,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某些具体行为已被压缩或省略。<br>❆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语言对思维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到了幼儿中期以后,动作只是起到加强和补充语言的作用。<br>★学前中期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觉行动思维是通过外部展开的智慧动作进行的,是“尝试错误”式的。当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多了以后,儿童便不再依靠一次又一次的实际尝试,而开始依靠关于行动条件以及行动方式的表象来进行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虽已开始摆脱与动作同步进行的局面,但还未能完全摆脱客观事物和行动的制约,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所依赖的形象或表象是对所感知过和经历过的事物的心理映象,事物具体而形象的外部特征影响着儿童的思考。无论是直觉行动思维,还是具体形象思维,都是一种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思维,这就使得它们均带有一种“自我中心”的特点。也就是说,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br>★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学前儿童尚不具备抽象逻辑思维方式。但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自我中心的特点刚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获得守恒观念,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div>考点五: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br>★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就这个发展顺序是固定的,不可逆转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事实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学前儿童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地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但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 考点六:思维工具的发展<br>★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直觉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感知和动作,具体形象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表象,而抽象逻辑思维所用的工具则为语言所代表的概念。不同年龄儿童思维过程中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变化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br>❆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幼儿初期,幼儿拿到图形后马上动手,他们不能说出目标和计划。拼完后,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拼出了图画,然后说:“我拼了一个男孩儿在骑马。”此时,其语言只是总结自己的动作,并不能支配动作。<br>❆语言伴随动作进行:幼儿中期,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是一边说一边做,语言和动作似乎是总在一起相伴随的。幼儿在开始行动之后,只能很笼统地说出要拼什么东西。在行动过程中,他们用语言概括着每一个解决问题的动作,同时计划着下一步的动作,并开始学会把每一次小的结果同总任务加以对照。其总结性语言比动作之前要多得多。<br>❆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幼儿晚期,在行动之前幼儿已能够完全用语言表述行动的目的和计划。他们看到小图形时,就已经能分辨出它们的特征,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且已能用语言表示各实物之间的关系。此时,他们的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动作结束之后,其语言只不过是动作前语言的简单重复,有时比动作前的语言还要少。 考点七:思维方式的发展<br>★从直觉行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br>❆直觉行动思维在2—3岁幼儿身上最为明显,在3—4岁幼儿身上还常有表现。其主要特点如下:<br>▲思维是在直接的感知中进行的,思维不能离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br>▲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思维不能离开儿童自己的动作。<br>▲思维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日的和行动计划。<br>❆具体形象思维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一般认为,2.5—3岁是幼儿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化的关键年龄。其主要特点如下:<br>▲具体性。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幼儿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借助于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幼儿容易掌握那些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容易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br>▲形象性。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的形象来思维。<br>▲经验性。幼儿的思维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而不是按老师的逻辑推理进行思维;<br>▲拟人性。幼儿往往把动物或一些物体当人来对待。他们赋予小动物或玩具以自己的行动经验和思想感情,和它们说话,把它们当作好朋友;<br>▲表面性。幼儿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是事物的本质联系;<br>▲固定性。幼儿思维的具体性使幼儿的思维缺乏灵活性。<br>❆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如幼儿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追根究底,问个“为什么”,表明幼儿正在努力探索事物内在的奥秘和事物的因果关系,这正是幼儿抽象逻辑思维活动的表现。 考点八:思维内容的发展<br>★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幼儿最初的思维由于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进行,思维内容仅限于感官所能及的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只是表面的外部联系,而且往往只是事物的非本质特征。随着思维的内化,思维在头脑内部进行,其内容逐渐间接化、深刻化,并且能够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关联,反映的范围日益扩大,而且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考点九:思维活动的内化<br>★儿童思维的发展呈现出由外部的、展开的,逐渐向内部的、压缩的方向发展的趋势。直觉行动思维的活动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其活动过程主要依靠展开的、外部的具体动作、这种思维在行动之前,儿童主观上并没有预定的目的和行动计划,也不可能预见自己行动的后果。所以最初他们是在混乱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最初的、短暂的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随着以后分析、评价的发展,幼儿逐渐出现了有系统的尝试错误或最初的探索性行为。 考点十: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br>★分析综合的发展:幼儿在分析综合活动中,对事物复杂的组成部分还不能把握。研究表明,对3—6岁幼儿来说,要求分析的环节越少,相应的概括就完成得越好。<br>★比较的发展:幼儿还不能完全掌握比较、他们的比较有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部分。<br>❆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之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之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之处。<br>★分类的发展:4岁以下儿童基本上不能分类。5—6岁儿童开始发展初步的分类能力。该年龄的儿童主要依据物体的感知特点和情境联系来进行分类。6岁以后,儿童开始逐渐摆脱具体感知和情境性的束缚,能够依照物休的功用和内在的联系进行分类。幼儿分类可分为三种类型:<br>❆挑选分类。这是一种简单的分类活动,也称“一元分类”。如幼儿根据某种要求从各类物品中挑选出春季生长的花卉。<br>❆是非分类。指在某类物品中选择出具备某一属性的物品,排除其他物品,又称“二元分类”。例如在水生动物中分出动物是鱼类,哪些不是鱼类。<br>❆特征分类。指幼儿根据事物各种特征和属性进行的分类活动,又称“多元分类”。<br>★概括的发展:幼儿的概括水平处于从表面的、具体的感知和经验的概括到开始进行某些内部的、靠近本质概括的发展阶段。 考点十一: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br>★掌握概念的方式:一般认为,学前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概括、形象水平的概括和抽象水平的概括。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大概有两种类型:<br>❆通过实例获得概念,比如带孩子到花园散步,指给他“这是 树”“这是花”等。学前儿童获得概念几乎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的结果。<br>❆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比如 通过给概念下定义、讲解的方式帮助儿童掌握概念。<br>★幼儿对概念掌握的阶段<br>❆幼儿初期:幼儿所掌握的实物概念主要是他们熟悉的事物,给物体下定义多属直指型;<br>❆幼儿中期:幼儿已能掌握事物某些比较突出的特征,由此获得事物的概念,给物体下定义多属列举型;<br>❆幼儿晚期:幼儿开始初步掌握某一实物的较为本质的特征,给物体下定义多为功用型。<br>★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br>❆内涵与外延的含义:<br>▲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含义。<br>▲概念的外延指概念所反映的具体事物,即概念适用的范围。<br>❆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内涵不精确、外延不适当。<br>▲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br>▲外延不适当:往往失之过宽(如认为“家具”是“用的东西”)或过窄(如“儿子”只包括小孩)。由于外延过宽或过窄,概念往往不准确或内容贫乏。 考点十二: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br>★学前儿童以掌握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幼儿初期所掌握的实物概念主要是他们熟悉的事物,如指着地上的玩具说“这是猫”。幼儿中期已能掌握实物概念某些比较突出的特征,如看到猫,就发出“喵喵喵”的声音。幼儿晚期开始初步掌握某一事物的较为本质的特征,如知道“猫抓老鼠”。下定义是掌握概念的表现之一。儿童下定义可以分为四种水平:<br>❆完全不会说。<br>❆不会下定义。同义反复、举出实例,或只说出某种非本质的、重要的特征,属于实际上不会下定义的水平。<br>❆依据具体特征下定义。儿童从物体的功用、动物的习性或物体的某种比较重要的具体特征来下定义,说明了儿童思维的具体性。例如“鱼在水里游”“鸟会飞”。<br>❆接近下定义水平。儿童只能做出带有初步概括性的、接近正确的解释。 考点十三:掌握数概念的特点<br>★学前儿童数概念的萌芽: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br>❆辨数。儿童对物体大小或多少有模糊的认识。<br>❆认数。儿童产生对整个数目的知觉。如2—3.5岁的儿童不会数数,但是能根据成人提示拿出1个、2个 或3个物品。<br>❆点数。儿童能逐一按物数数,并说出总数。<br>★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数概念的形成主要经过以下儿个阶段:<br>❆掌握数的顺序。一般3岁儿童已经能够学会口头数10以内的数。这时,他们记住了数的顺序,但是并不会真正去数物体。<br>❆数的实际意义。当幼儿学会口头数数以后,逐渐学会口手一致地数物体,即按物点数,然后学会说出物体总数,这时,可以说是掌握了数的实际意义。这阶段幼儿已具备了初步的计数能力,但还没有形成数概念。<br>❆数的组成,掌握数的组成是儿童形成数概含的关键幼儿知道两个或更多的数群可以合并成为一个更大的新数群;一个数群又可以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子群。幼儿掌握了数的组成之后,就形成了数概念。<br>★儿童数概念的形成的四个阶段:林崇德的研究表明:儿童数概念的形成经历了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四个阶段。 考点十四:掌握空间概念的特点<br>★掌握左右概念的特点:学前儿童对空间概念中的“上下”“前后”较易掌握,而对“左右”概念较难掌握。在整个学前阶段,儿童只出现最初的左右概念,不能真正掌握比较概括的、灵活的左右概念。五六岁的儿童知识固化地辨识自己的左右方位,并把它和词联系起来。<br>★掌握长度、面积、体积概念的特点:学前儿童无长度守恒概念,依实物的形象判断长短。五六岁儿童对实物等分概念已积累了一定生活经验,但幼儿能够完成任务的水平因题目不同而不同。7岁前儿童不能形成体积概念的稳定性,体积守恒概念没有形成。 考点十五:掌握时间概念的特点<br>★学前儿童对时序的概念明显地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五六岁儿童已经能够正确地认识一日之内的三个较大的时间单位(早上、中午、晚上)。但对一周之内的时序的认知明显低于对一日之内时序的认知,对一年之内四季的认知水平更低。<br>★学前儿童对一日时问的延伸(昨晚和明早)低于当日之内时序(上午、下午、晚上)的认知,对昨晚的认知又低于明早的认知。<br>★学前儿童对时序的认知带有固定性。经过四个连续的阶段:<br>❆不能对有关时间的刺激物归类。<br>❆在知觉水平上做出分类。<br>❆能把某一特点的时序与具体生活事件联系起来,并用故事的形式正确叙述先后发生的连续事件。<br>❆能够摆脱具体和直观的生活内容,把时间关系抽象出来,真正形成时间概念。<br>★学前儿童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br>★时间概念的形成和幼儿说出时间词语相互促进但不同步。<br>★学前儿童掌握时间概念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逐渐把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分开。4—5岁幼儿还常常分不清事物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在估计时间和再现时距时往往用空间关系代替时间关系。7岁以后儿童基本上能够区分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 考点十六:掌握科学概念的特点<br>★经过专门的教学才能掌握:学前儿童所掌握的概念主要是日常概念,而不是科学概念。日常概念是在日常和别人交往中或个人积 累经验的过程中掌握的。科学概念要经过专门教学才能掌握。<br>★学前儿童主要依靠亲身经历来领会概念的内涵:学前儿童通过和成人或其他儿童交往,通过自己的各种活动,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也掌握了有关的概念。<br>★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一些科学知识和经验可以为科学概念的获得奠定基础,幼儿可以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但不必要求掌握严格的科学概念。有许多科学概念不是幼儿的思维水平所能够掌握的。 考点十七:学前儿童判断的发展<br>★判断形式间接化:儿童的判断从以直接判断为主,开始向间接判断发展。<br>★判断内容深入化:儿童的判断首先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然后向反映事物木质联系发展。例如,对斜板上皮球滚落下来的原因,3—4岁的儿童认为“球站不稳,没有脚”;5—6岁的儿童能够按实物隐蔽的、比较木质的联系做出判断和推理,认为“皮球是圆的,它要滚”。<br>★判断根据客观化:儿童以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依据开始向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发展。幼儿初期,儿童常常不能按事物本身的客观逻辑进行判断,而是按照“游戏的逻辑”“生活的逻辑”进行的。例如,3—4岁的儿童认为 球会滚下去是因为“它不愿意待在椅子上”,物体会浮是因为它们“想洗澡”。<br>★判断论据明确化:儿童起先没有意识到判断的根据,以后逐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判断依据。3~4岁儿童或者以别人的论据作为论据,如“妈妈说的”,或者只能说出模糊的论据,如“不会飘,它在水平待不住”。随着儿童的发展,他们开始找寻论据,但是最初的论据往往是游戏性的或猜测性的。幼儿晚期,儿童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据,努力使自己的判断有合理的依据。 考点十八: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br>★随年龄增长而发展:3岁基本上不能进行推理活动;4岁推理能力开始发展;5岁儿童大部分可以进行推理活动;6岁和7岁儿童全部可以进行推理活动。<br>★可划分为不同水平的等级:0级水平不能进行推理活动;I级水平只能根据较熟悉的非本质特征进行简单的推理活动;Ⅱ级水平可以在提示的条件下,运用展开的方式逐步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最后做出正确的结论;Ⅲ级水平可以独立而较迅速地运用简约的方式进行正确的推理活动;推理水平的提高表现在:推理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独立性,推理过程的概括性及方式的简约性等方面。<br>★由展开式向简约式转化<br>❆展开式是说儿童的推理是一步一步进行的,简约式是说儿童的推理活动是独立而迅速地在头脑中进行的。<br>❆展开式的推理过程在5岁以前迅速发展;5岁以后,曲线开始迅速下降。简约式推理则从4或5岁开始发展,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加;5—6岁是两种推理过程迅速转化的时期,5岁以前儿童的推理以展开式为主,6岁开始简约式占优势。<br>★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推理形式<br>❆转导推理(传导推理):儿童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事例的推理。这种推理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前概念的推理。比如,父母对幼儿说“橘子黄了才能吃”,幼儿得出“橘子黄了才能吃,那么青菜也要等到黄了才能吃”的结论。<br>❆归纳推理:学前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推理,他们的推理是根据表面特征 进行的推理,还没有完全抓住概念的本质。<br>❆演绎推理:学前晚期儿童经过专门教学训练, 能够正确运用三段式推理。<br>❆传递推理:传递推理是一种关系推理,是对传递关系的推理。大多数6岁儿童已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传递推理能力。例如,他们能够根据“巨毛比灰灰高,灰灰比天天高”,推导出“毛毛比天天高”。<br>❆类比推理:3岁儿童还不会进行类比推理,4岁儿童的类比推理 开始发展,5—6岁儿童主要处于由低水平推理向较高水平推理过渡的阶段。 考点十九:学前儿童理解力的发展<br>★幼儿理解事物的特点:儿童的理解一般是不深刻的,主要是直接理解,即与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随着儿童言语的发展和经验的丰富,理解的水平也不断提高,逐渐出现间接理解,通过一系列较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进行。<br>★学前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有以下发展趋势:<br>❆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br>❆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br>❆从对事物做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br>❆从与情感密切联系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br>❆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辩证关系。 考点二十: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br>★不断丰富学前儿童的感性知识,培养幼儿的概括能力,提高形象概括的能力,丰富概括内容。引导幼儿抓住事物内部的、本质准确概括。<br>★帮助学前儿童丰富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发展语言。<br>★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前是儿童多想、多问,为幼儿的思维活动创造宽松的气氛,培养幼儿思维活动的热情。<br>★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玩具与活动材料;为幼儿提供活动与操作的条件与机会;在活动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较多形象可爱的玩具、教具;在活动中引导学前是儿童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认识兴趣。<br>★开展各类游戏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