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俗(二)十二碗米

紫云楼主人

<p class="ql-block">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无比认真做一桌好饭,这是每个家庭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好像要把一年收货和来年的希望都表现在一顿饭里面。即使在生活条件有限的年代,人们对做这顿饭的态度也无比郑重,儿童们更是满怀期待。就是在生活条件已经极大改善,人们已不为吃什么发愁的年代,大家对这顿饭也依然看重,只是重点转向了吃什么怎么做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中国人都有过年回老家的习惯,在这个日子,只要条件允许,就是在千里之外也要赶着回到自己的家,和家人在一起吃好这顿饭,这顿饭的心理意义已经上升到了文化和精神的层面。</p><p class="ql-block">在云南楚雄,年夜饭中单纯的那锅饭有着严格标准,不知从哪一辈传下来的规矩,反正大家一直都依着这个规矩,明知不合理也不愿意改变,执着的沿用,顽固的保持。</p><p class="ql-block">淘米要淘十二碗,不能多也不能少,除非老人自己动手,否则老人们必定要叮嘱,生怕弄错。因为一年有十二个月,淘米十二碗寓意着来年的十二个月都有米饭吃,不会饿肚子,尽管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个年代早已不会没米吃了,但明白归明白,规矩可不敢破。所以从我吃米开始,每年的这一天,我都能看到老人执拗地淘够十二碗米,只是普通碗换成了小碗,再换成小小碗,后面换成了茶杯,不管容器的量怎么换,唯有十二这个数不曾改变。</p><p class="ql-block">对此,我从不解到漠然到认同到参与,心理出现了不小变化。开始我以为仅我们家这么执着,后面我才知道,我们这个地方家家都这么执着,就是变通的方法都一样,都采取通过不段降低容器的量来保持那个吉利的数。说不段降低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大家生活条件都好了,吃的越来越丰富了,以至于对米的需求也在减少,第二是现在每个家庭能坐在一起吃饭的人口已少于几十年前,那时,哪家没个十口八口的,甚至更多。</p><p class="ql-block">虽然没经历过饥荒年代,目前的我和我们对这个规则的寓意和愿景已经认同,且愿意迂腐地传承,尽管我们都不怎么迂腐,何况这个愿景本就没错,而且还有变通的办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