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2006年“春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春节文化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春节,这个古老而盛大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历史记忆。不仅是家庭团圆、辞旧迎新的象征,更是民族精神和社会情感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 古代称正月初一为元旦,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的《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太阳是“日”从地平线升起,地平线是“一”,由此组成“旦”。“元”为年之始,且为日之晨,把这一天作为一年之首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即新年开始的第一天。这个风俗一直沿用至清末,1912年中华民国把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并使用“公元纪年法”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正式规定阳历1月1日为我国的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p> <p class="ql-block">恭贺新春</p> <p class="ql-block">我的小可爱。</p> <p class="ql-block"> 胶东秧歌属于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又称地秧歌、耍秧歌、扭断腰等,主要流行于山东胶州东小屯村一带。秧歌起源于清咸丰年间,据清代宋观炜所作《秧歌词》的描述推测,当时的胶州秧歌舞蹈动作、行当名称、服装道具与现代基本相同。其形成与胶州的海运文化密切相关,随着商贸往来的兴盛,外来文化与胶州本土文化形成了港口文化特色的歌舞形式。</p> <p class="ql-block"> 打铁花是一项传统活动,铁水在高温下飞溅而出,耀眼的铁花在空中散开,瞬间化作璀璨夺目的火花,犹如烟花般绚丽震撼。打铁花主要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买个红彤彤的灯笼过新年。</p> <p class="ql-block"> 泊里锣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逢佳节或庆典,锣鼓声总是响彻云霄,为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与震撼。这种锣鼓艺术,不仅提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与活力,更彰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2021年9月荣获青岛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爸爸快看,孙悟空!</p> <p class="ql-block"> 冰糖葫芦是一道充满童趣与怀旧情怀的传统小吃,承载着无数人对童年记忆与地域文化的深深眷恋。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冰糖葫芦,乃以竹签贯以山楂,蘸以冰糖,甜脆而凉”。冰糖葫芦在清代达到鼎盛,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爸爸背着小棉袄喜不自禁,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早在汉朝时期,蜡烛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主要用于照明和装饰,是贵族和富人的奢侈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蜡烛的使用逐渐普及,到了唐朝,蜡烛已经成为宫廷中的重要物品,后来逐渐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中。</p> <p class="ql-block"> 泥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宋时期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至宋代出现了专门从事泥人制作的人,小型泥人玩具开始流行。清代至今,泥塑艺术形成了两大流派: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二者与大吴泥人并称为中国三大泥人。这些泥塑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广泛用于民间工艺和节日庆典中。</p> <p class="ql-block"> 一家三口新年仪式感满满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舞龙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周易乾卦》。唐朝时期,舞龙已成为逢年过节时常见的庆祝形式。随着华人的迁移,舞龙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 政府三令五申严谨在城区燃放烟花爆竹,放鞭炮已成奢望,没有了烟花爆竹,感觉年味越来越淡。</p> <p class="ql-block">跑旱船。</p> <p class="ql-block"> 小丑是喜剧表演之一,常见于舞台、马戏团、儿童节目及生日会等,他们大多穿着特大鞋子及奇装异服,其脸部涂彩尤以鼻子部分较为突出。这些古怪、搞笑的装束给观众带来欢笑,通常小丑都会以自身出糗来娱乐观众。</p> <p class="ql-block"> 吹糖人起源于明代,据传其祖师爷是刘伯温,这门手艺因此广为流传,成为了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吹糖人技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传承和发展,2008年吹糖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舞动新春</p> <p class="ql-block"> 压岁钱别称“压胜钱”、“压“祟”钱”,是中国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压岁钱习俗分布于中国及华人聚集之地。农历新年期间,长辈会在年夜饭后将准备好的压岁钱给予晚辈,意在压制邪祟,(古时“祟”是一种年兽),确保孩子们平安度过新的一年。</p> <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广大农村和城镇,会出现传统的舞狮活动,以舞狮来助兴,希望狮子那威武、勇猛的形象驱魔辟邪,带来和平安宁的好日子。舞狮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时代,即佛散兴起的时代。随着佛教的流行,异域的狮子形象便从塞外传入中原。</p> <p class="ql-block"> 年糕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当时称为“稻饼”、“饵”或“糍”。在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已经出现了“糕”这个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年糕已经非常流行。年糕是用糯米和米粉蒸制而成的糕点,因其谐音“年年高”,寓意着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在春节期间,吃年糕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期待。</p> <p class="ql-block">姐姐这个泡泡好大啊!</p> <p class="ql-block">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观灯赏景的习俗,灯文化是在国泰民安的环境中,人们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文化生活更高要求的展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亮化工程在短短十多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p> <p class="ql-block">软陶娃娃。</p> <p class="ql-block">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p> <p class="ql-block">春节民间艺术表演队。</p> <p class="ql-block"> 打雪仗是我国一项久远的活动,通过世代相传,人们将这种活动保留了下来,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成为节假日里人们不可或缺的欢乐源泉。</p> <p class="ql-block">胶东枣山馍</p> <p class="ql-block">哇塞!我摸到狮子啦!</p> <p class="ql-block"> 庙会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它不仅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年味,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庙会起源于古代的祭神仪式,原本是一种祈福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会逐渐发展成一种集娱乐、商贸、表演于一体的庆祝活动。</p> <p class="ql-block"> 糖果是春节招待客人的必备之物,品种很多,无论是高粱饴、大虾酥还是徐福记等,总有一款你喜欢的。</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的许多外国学生选择来我国留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p> <p class="ql-block"> 踩高跷起源于先秦时期,最初为采集野果,后于祭祀和军事活动有关,逐渐演变为节庆娱乐活动。踩高跷寓意着步步高升和好运连连,踩高跷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承载了文化内涵。节日期间,经常与舞狮、旱船等相结合表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p> <p class="ql-block"> 骑毛驴是陕西民间娱乐表演的一项内容,以舞蹈演绎新郎送新娘骑毛驴回家的故事。一般由两人表演,一人扮作新娘骑毛驴,一人扮作新郎赶毛驴。主要动作有:赶驴、拉驴、上坡、下坡、过河、跳沟、卧地等。表演过程无唱词和道白, 全靠动作、表情表现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以反映夫妻之间的关系。表演以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为特点。</p> <p class="ql-block"> 舞龙是庙会演出节目的重头戏,往往吸引许多观众观看。</p> <p class="ql-block">留学生猜灯谜</p> <p class="ql-block"> 烟花起源于唐代,随着火药逐渐发明的兴起,最初用于驱邪避凶,后来逐渐演变为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南宋时技术精良,明清技术达高潮并出口,现代烟花结合音乐灯光,绚丽多彩。</p> <p class="ql-block"> 年夜饭吃饺子不仅是一种美食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心灵寄托。它寓意着团圆美满、辞旧迎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以及早生贵子等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 红灯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最初,灯笼主要用于照明,随着历史的演变,它在唐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象征团圆和幸福,增添喜庆氛围,承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成为节日装饰的必备之物。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悬挂的8个大红灯笼成为开国大典的重要装饰元素,现在红灯笼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一种国际化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载歌载舞喜迎新年。</p> <p class="ql-block"> 大头娃娃,也叫抛大头、罗汉舞,是民间常见的一种 艺术表演。它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唐代。古时,表演一般为2人,一人饰和尚,一人扮柳翠。和尚手拿拂尘或蒲扇,有撣尘、拜佛等动作,柳翠手拿扇子或手帕,有搔面、搔耳等表演。</p> <p class="ql-block">和观众互动。</p> <p class="ql-block">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随同贴春联,家家户户要在墙壁上、门窗上、水缸、米柜等处贴大小不一的“福”字,民间至今还有把“福”字倒贴的习俗,为的是讨人家说句“福到了”的吉利话。</p> <p class="ql-block">福无双至今朝至。</p> <p class="ql-block"> 王台街道韩家寨村的先辈们开始以制作蜡烛为生,这一传统工艺在世代相传中得以延续,蜡烛不仅在节日里扮演了重要角色,渲染节日的喜庆氛围,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韩家寨村蜡烛制作技艺在2015年被公布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年集收获。</p> <p class="ql-block"> 泊里大集是青岛市最有乡土气息的农贸大集之一,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同时也是青岛市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集上的“馇锅子”是最负盛名的一种小吃。</p> <p class="ql-block"> 泊里红席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孙膑因遭庞涓陷害,流浪至山东泊里(今青岛西海岸)一带,生活贫困,便用当地种植的高粱秸杆编制成席子,这就是泊里红席的由来。泊里红席在2011年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今,泊里红席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匠心精神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除夕年夜饭除了鱼和肉,鸡是必不可少的菜肴,不是因为它的味道有多美,而是在新的一年图个大吉大利,,心想事成。</p> <p class="ql-block"> 糖果是春节招待客人的必备之物,现在品种丰富,无论是高梁饴、大虾酥还是徐福记等,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口味。</p> <p class="ql-block"> 糖画起源于明代,到了清代,糖画变得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 题材也更加广泛,包括龙、凤、鱼、猴等。作为一种民间传统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沿海渔村村民喜欢在院子里挂国旗,远远望去红旗飘飘,成了一道风景。国旗寓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生活富足,欢乐祥和。</p> <p class="ql-block"> 小朋友被喜庆的节日饰品吸引,驻足观看。</p> <p class="ql-block">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贴之称。蜀后主孟昶有一年过春节,在桃符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两句联语,据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以后桃符逐渐被纸所代替,桃符变成了春联。到明代春联在饭馆、庙宇、寺院、名胜古迹等处也贴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独有的传统舞蹈,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动感,成为节日庆典的重头戏。舞者身穿艳丽的服饰,在节奏感十足的音乐中翩翩起舞,展现出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场景:藏马山庙会、泊里大集、欢乐海</p><p class="ql-block"> 湾、红树林广场、融创茂、王台</p><p class="ql-block"> 大集等。</p><p class="ql-block">摄影:宋旭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