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梁

火凤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世界非遗之三北京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  2025蛇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当“凤凰传奇”脚踩日月星辰,在全息投影勾勒出的祈年殿与故宫间穿梭、高歌时,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惊叹。“且听我道来一曲,聊聊那古建奇谈,走中线,挺直脊梁,昂起头,耸立九天……”庄严氛围中,时光隧道豁然洞开,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于中国古建的千年神韵和文化内涵之上。这台连通历史与未来的节目,有一个简洁又意蕴深长的名字——《栋梁》。</p> <p class="ql-block">  “看三十六根圆柱,撑起通天的期盼;先求那五谷丰登,再护我国泰民安;真的,我想问问迷人的祖先,到底怎么才能长成栋梁,生而无憾?我当真听到了,五千年的呼喊……”伴随曾毅粗犷浑厚的歌声,数字勾勒的中轴线如金色巨龙纵贯南北,在千年演变中淬炼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诗意,美得顺理成章。琉璃金顶辉映星河,飞檐斗拱流转虹霓。当全息投影勾勒出《营造法式》的玄妙几何,三维立体建筑模型次第而起,网友瞬间沸腾。“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血脉觉醒!” “想立刻飞去北京触摸历史温度。” “歌曲和古建筑结合的表演形式太棒了,完美呈现了中国古建筑巧夺天工的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  在节目《栋梁》的开场,建筑从梁思成先生的手绘图上站了起来,从平面变成立体的形象。目不暇接之间,巨柱林立,斗拱腾空而起,又结构出一座天坛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  建筑史、城市史专家,博士李纬文对《栋梁》的评价颇高。李纬文表示,榫卯、祈年殿和北京中轴线是相互联系的三个尺度,从构件到单体建筑再到城市空间序列,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感。而这种美感,正蕴含在那种有机的生成感中,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之美。</p><p class="ql-block"> 是的,中国古建何其美丽。“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span style="font-size:18px;">梁思成、林徽因曾以充沛情感描绘中轴线的壮美。</span>而从某些角度来谈,北京中轴线的“中”,亦是中国的中。</p> <p class="ql-block">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11时15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落槌只是一瞬,申遗成功背后,“北京中轴线”已走过七百余年。</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成为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这条北京脊梁,承载了元明清三朝都城规划与建设的核心,亦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恢宏、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故宫宏伟壮丽、景山苍翠挺拔、天坛神圣庄严、先农坛古朴典雅……线上建筑群落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秩序井然,宛如璀璨明珠镶嵌在都城的街衢市井之中,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与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中轴贯南北,古都文脉长。《周礼·考工记》中描述的理想都城范式,在北京中轴线上得到了高度复原。这条贯穿古今的文化脉络,展现了中国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从古老的钟鼓楼到现代的机场,从传统的紫禁城到新兴的奥运场馆,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贯通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将历史与当下、人文与自然完美融合,是中华文明“执两用中”的哲学具象。</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不仅仅是一系列殿堂坛庙园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活着的。从元代奠定以来至今,北京中轴线一直陪伴着这座城市的市民生活,让人们“找得着北”。围绕着这条线,有神灵、天子、百官,也有商贩、船夫、游人,大家共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谁也离不开谁。中轴线是以中为尊,也是众星捧月;是礼法精诚,也是柴米油盐;是九重深邃,也是车水马龙,少了哪样,都不是完整的中轴线。</p><p class="ql-block"> 随着整条中轴线申遗成功,人们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老城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保护那些高等级的文物建筑本体,更是保护那些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礼制观念、人文与景观思想,这些是中华文明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  “栋梁”写就文明传承答卷。《栋梁》里最动人的华章,当属梁思成手稿在虚拟现实中的重生。梁思成曾在著作《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提到,“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他担心迅速变幻的时代面貌会带走太多民族文化的结晶。而今,那些战火中抢救的测绘线条,那些油灯下勾勒的建筑剖面,在数字技术的魔法中化作飞天的斗拱、流转的藻井。先生当年“逆流而上”的文化守望,终于在春晚的穹顶下绽放出震撼世界的文明之花。这样的“致敬”,既是对梁思成学术成果的尊崇,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精神的延续。</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是我国建筑史研究与城市规划理念的先驱。”李纬文感慨道:“而今他的测绘手稿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通过他那个时代想象不到的技术,幻化成光影的殿堂,是向他那一代建筑史学先驱们表达的小小敬意。”</p><p class="ql-block">如此来看,将《栋梁》二字搬上春晚舞台,寓意深远。“栋”与“梁”,共同支撑起华夏的苍穹,化作文明基因在数字时代破茧新生。当数字穹顶降下万千斗拱,当AR技术再现《营造法式》的黄金比例,这场跨越七百年的对话在春晚舞台完成文明接力。</p><p class="ql-block">正如永定门望向钟鼓楼的眼神,传统与现代在这条7.8公里的时空走廊上相视而笑——原来我们都是历史长河里的摆渡人,在接续传承中,让文明的火光永远照亮归途与征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远眺“北京中轴线”。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p> <p class="ql-block">• 承载历史文化:北京中轴线历经700多年历史变迁,汇集了众多国家纪念性、礼仪性和标志性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见证了北京城的发展演变。</p><p class="ql-block">• 体现规划理念:它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规划格局均衡对称,城市景观井然有序,展现了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p><p class="ql-block">• 彰显文化自信: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元大都的奠基:忽必烈至元四年决定迁都燕京,命刘秉忠主持重建中都,后升为大都。元大都比较严格地建立了中轴对称格局,其全城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经万宁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寺的中心阁。</p><p class="ql-block">• 明清北京城的发展:明代徐达攻占元大都后修筑了靠南的北城墙,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前后,北京城营建向南扩张,中轴线向南延伸,形成“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的形态。明清两代还陆续修建了大量宫殿和礼仪建筑,形成“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的四重北京城格局。</p><p class="ql-block">• 民国的变迁:辛亥革命后,北京中轴线的性质发生变革,紫禁城经历改造,中轴线南段和北段商业化、市民化,皇城城墙拆除,中轴线完整性遭到肢解。</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发展:天安门广场扩建,东西长安街拓宽延长,毛泽东纪念堂坐落于中轴线上。为迎接第11届亚运会,中轴线向北修筑了鼓楼外大街和北辰路。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中轴线继续向北延长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p><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及景点</p><p class="ql-block">• 钟鼓楼:明清两代中轴线上最高的两座建筑,是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也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万宁桥:位于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始点。</p><p class="ql-block">• 景山:景山公园位于北京内城南北中轴线中心点上,曾是北京城中心的最高点。</p><p class="ql-block">• 故宫: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p><p class="ql-block">•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太庙:位于天安门东侧,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1950年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位置,形成于明代,20世纪中叶扩建,是北京中轴线公众化转变的重要实例之一。</p><p class="ql-block">• 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天安门广场最南端。</p><p class="ql-block">• 天坛:位于北京市南部,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永定门:又称正阳门外,是北京明城墙外城的正门,现在的永定门城楼是2004年仿乾隆年间式样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span>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p> <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自北向南依次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4542万多公顷。</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体现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体现在其作为都城核心的延续性,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