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韩城做为地名留存在脑海中,是69年下乡的亊。那时身为陕北北京知青的我,闲暇之余常看看陕西省地图,研究回家的路线,算是对思乡情愁的一种安慰吧。有条坐长途车经黄龙、韩城到渭南改乘火车到京的路线,觉得很合理,没有渡黄河之险且不走弯路,甚称捷径。很自然的,对途经的韩城有了记忆。</p><p class="ql-block">果然,69年的夏天我就是按照那条设计的路线回京探亲的。乘长途车到黄龙县时,则由原来乘坐的敝篷解放载重汽车变成了五十年代流行的大鼻子客车,上升一个挡次。沿途黄土高原沟壑交错,这对我来说已是再熟悉不过的景色了,此时已是无心观望,只盼早点到京。</p><p class="ql-block">渐渐地感到汽车在缓慢下坡,已看不到黄土高坡,代之以较大面积的平地。远处有了高耸的烟筒和楼房,公路也变成柏油马路啦!这一切让我兴奋!莫非是韩城?!1</p><p class="ql-block">就是到了韩城!但长途车并没有进市区,继续向渭南方向驶去,韩城和我擦肩而过。但韩城的柏油马路,烟筒和楼房,以及高头大马拉着四轮车,和宜川形成强烈的反差,却深深印在脑海中。现在回想那时的韩城不过就是一县城,真无法和北京相比,但我那时是离京多半年了,再见到过去熟悉的景物自然印像极深。</p><p class="ql-block">回水南村后干活时向老乡说起了韩城。外号“山寨王”的老农开口就说“韩城,那是什么地方!那里骑洋马吃白馍!”。那口气,如同嘲讽国人不知十里洋场的上海、不知水陆码头的天津一样。我理解了在当地人看来,你可以不知道宜川甚至延安,但韩城无论如何也要知晓。在他们看,韩城就代表了大地方,有钱!</p><p class="ql-block">时光流逝,斗转星移,我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北京知青变成了退休老人,关于韩城也多了几分了解。一同下乡的老同学被招工到韩城并在那开始了新生活。她的描述,让我知道了更多的韩城。</p><p class="ql-block">我知道了,位于黄士高原到渭河平原过渡带的韩城,很适合农业发展,又是陕西大的煤矿基地,是当地较富庶的县市。</p><p class="ql-block">我知道了,大约春秋时期就在韩城建国封候,陏朝时在此建州,历朝历代一直兴旺,可谓历史悠久,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的龙门就在此,还有著名的司马迁祠等等。</p><p class="ql-block">我知道了,陕西的秦腔,渭河平原的古村落建筑,甚至陕西的传统面食,多在此地呈现,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我和老同学李平一起走进了韩城。时间短促,只呆了两个半天,几乎是飞马观花看景,见景生情,万分感概。当时就涌出个念头,若要此生过小日子般度过,非韩城莫属!韩城充滿着能源基地必有的喧闹,又保着留古城古镇特有的宁静祥和。前人留下几乎凝固的人文历史,和城市飞速发展面貌更新,构织成新韩城的交响乐,这也许是韩城成为全国宜居城市之一的理由吧!</p><p class="ql-block">回京几年了,手懒没有动笔,总是在说留在以后吧。惊悉老友在家养病,但愿她早日康复,特做此文送给她,若能起到一絲安慰就好。韩城,老友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是人生从青年到中年的黄金阶段。韩城,是不能忘记的!</p><p class="ql-block">李平和我是上午从曾下乡插队的壶口水南村出发,沿着陕西侧的沿黄公路向南。一路上黄河像巨龙般匍伏伴随。因不是雨季,黄河全然没有万马奔腾呼啸向前的气魄,河水平静缓缓地移动,许是在轻轻吟诗作唱?</p> <p class="ql-block">走走停停2小时,已进入了韩城地界。第一要看的就是龙门,就是传说中鲤鱼跳龙门的那个龙门。</p><p class="ql-block">想像中这鲤鱼龙门的也算是韩城一景,没想到导航竟把车导到山西一侧!原来这龙门姓晋呀。</p> <p class="ql-block">有关龙门的景点多在山西,尽管是人造景点,但也体现出山西对旅游的重视程度。那壸口瀑布地处晋陕两省分界河黄河之上,应属两省共有景观。可在若干年前的旅游手册中,都是将壸口瀑布列为陕西省景区,靠近瀑布最近的陕西宜川还有个壸口乡,下乡时叫“壶口公社”,那时我还认为瀑布就是我们生产队的!</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国家发展旅游业,壶口瀑布游人增多。为了扩大知名度,黄河东侧的山西省把靠近瀑布的某镇改名为“壶口镇”,并在瀑布景区搞了很多建筑,而陕西这边也只有个壶口宾馆!</p><p class="ql-block">扯得远了。</p><p class="ql-block">按地图标记此地叫“禹门口”,相传和大禹治水有关。记得小学时曾学过“大禹治水不进家门”的课文,第一句话就是”古时候,黄河流域发了水灾”,可见此地治水还是确有其事。怎么又叫龙门,不得而知。由于有“鲤鱼跳龙门”说,我想当然地认为禹门口黄河应有一落差,且两岸应有些标志性的古迹,例如牌楼一类的。</p><p class="ql-block">到了黄河东的龙门,当地叫龙门口,就找牌楼,找有落差的黄河地貌。但是没有,什么都没看到,只见远处一碑亭,碑亭后面依山修洞有个塑象。</p> <p class="ql-block">龙门口如此简单,啥都没看到。失望之极,我都懒得上前去看看那碑亭是什么题字,还不如碑亭右侧的涵洞,铁路和公路隧道,让人振奋!同行的李平回来说那是个禹庙,庙前的石碑记录大禹曾在这里治水。</p><p class="ql-block">鲤鱼呢?在幼儿园就知道鲤鱼跳龙门的故事,还有个小鲤鱼跳龙门的动画片,至今人们口中还要说“鲤鱼跳龙门”这动人的传说,小时管这叫“神话”;都知道这是个励志的故事,是希望在现实中经过努力会出现奇迹,有志者事竟成!不管如何失望,算是到过到鲤鱼一跃的龙门,于是在山西一侧,用手机照了几张照片,留此存照吧。</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照片,鱼!一条用青石雕成的鱼!鲤鱼!鱼嘴仰天长啸!</p> <p class="ql-block">那石鱼全无动感,连摆尾姿势都没有体现出来,直挺挺的,可有鱼身后黄河水的衬托,任何人都会感悟到这鱼是要冲天呀!</p><p class="ql-block">我站在桥上,呆呆地望着那石鱼,由于有了这简单的塑象,让游人的人们少了几分后悔,起码我就是这样。</p><p class="ql-block">能设想一下,果真有这样的神鱼吗?如果有,它会是顺流而下,渡过无数激流险滩,在龙门一跃冲天回归大海呢?还是逆流而上向北去寻找黄河的源头呢?</p> <p class="ql-block">黄河从青藏高原走来,从小溪聚成大江,又有若干河流汇入,流进晋陕大峡谷,由北向南,浩浩荡荡日夜不息。那条鲤鱼也被裹挟其中顺流而下,经过了碛口古镇,绕过了转弯330°的乾昆湾,冲过了落差20多米的壶口瀑布,来到龙门口,面对着河面豁然开朗已是大江大河的母亲河,我们的鲤鱼纵身跃起,又回到母亲的怀抱中,继续向前。前面就是大海,回家!</p><p class="ql-block">如此说来,跳龙门的鲤鱼,应该是顺流而下,一跃而跳入大江大河的黄河,完成了自身的飞跃,游进了中原大地,这时候这鲤鱼就不再是鱼,而是龙呀!</p><p class="ql-block">龙门口(禹门口)还应有一景点,就连69年下乡时都算不上什么,可在北京知青中却是很有名气,那就是禹门口黄河吊桥。那时在陕北的北京知青们也可以由此走吊桥过黄河到山西的河津、候马回北京,少走300多公里,很多人就是这样走过禹门口吊桥的。当年的施工能力薄弱,这吊桥仅是由数根钢缆形成一个V字型桥体连接黄河东西两岸的,吊桥两侧有简易护网,走在上边桥身左右搖晃,再望望桥下淊滔黄河水,加上身背随身物品重心不稳,心惊肉跳,据说有的女生被吓哭过。</p><p class="ql-block">现在禹门口黄河两岸交通早己由大型公路、铁路桥梁完成。但那禹门口吊桥何在?!</p><p class="ql-block">我在鲤鱼塑象旁边看到6根钢管从地面显露出来,又有个石碑刻着几个字“禹门铁索桥旧址”。</p> <p class="ql-block">噢,应该是这么回事。在这里鲤鱼石雕,钢管做基础的吊桥旧址,那石块上的几个字,形成了龙门口黄河边的袖珍遗址公园。有当年吊桥的基础,又体现出“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尽管构思简单,倒也算是一景,部分还了游人的愿,还说得过去。</p><p class="ql-block">我和李平在公路桥上站了许久,向北即黄河上游方向远望,视野开阔,黄河水缓慢移动,尽管黄土高原依旧水土流失严重,但几十年的退耕还林已让黄河两岸尽显绿色,河水清沏不少。</p><p class="ql-block">当年李平在云南种植橡胶,我和老友做农民。以后老友到韩城工作,一下就是二十多年;我和李平则当兵,若干年后又回了北京。说是往事如烟,又说是往事并不如烟。我们每个人的经历,算不上是饱经苍桑,但仍是自己走过的路。圣贤感叹“逝者如斯夫”,我们都算不上宇宙世界中的最小颗粒,活在当下享受余生也就是我们的期盼了!亲爱的老友,你此刻能理解我们当时的心情吗?</p> <p class="ql-block">已是中午时分,还没进韩城呢!我们匆匆告别那鲤鱼,赶快向市内驶去。</p> <p class="ql-block">(当写到这里由于突如其来的病毒袭扰,原来的</p><p class="ql-block">构思成了一片混沌或是空白,无法动笔。这一拖就是三十多天!)</p><p class="ql-block">匆匆找了酒店安置,匆匆吃了午饭,又匆匆和开车送我们到韩城的村长杨兵告别,赶赴下个景点,司马迁祠。</p><p class="ql-block">在北京常年形成的习惯,非重要不打车,结果又是乘坐公交车去司马迁祠,几经波折,为了节省时间还坐了山蹦子,绕过了景区广场,总算到了景区入口,已是下午3点多,时间不大充裕,但还是到了多年向往的司马迁祠。</p><p class="ql-block">远望司马迁祠,是建在不高的小山丘上,因四周没有高山而尽显突出。又是依伴黄河,可谓当年选址建祠的用心。</p> <p class="ql-block">进大门后便是一条凸凹不平的古道,向前延伸数百米。古道是由较厚的石条石板拼成,路面高低不一,甚至还能看到有车辙㾗迹。古道两侧均有供游人行走的步道,我俩走了几十来米的古道体会一下,便上了步道。</p> <p class="ql-block">走入步道后视野顿时开阔,向东眺望应该见到黄河,可此时已是下午时分,雾气颇大,能见度差,只能意会黄河就在那个方向。五月的天有些热了,在这里大地已是一片葱绿,隐约见远处有一城门楼建筑,经询问方知那是新修的韩城古南门。司马迁祠距韩城约十公里,居然还能看到古南门,由此推测古韩城规模颇大。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即修复时按一定比例放大重建,例如北京的永定门,山西的灌雀楼,均是按原建筑尺寸的十倍比例重建。这也好理解,现在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各类建筑的高度也在增加,若还是按原来尺度重建重修,必被淹没在新的更高大的建筑海洋里,无法突出历史文物和展现其建筑风格和魅力。</p> <p class="ql-block">正东望去,一高架桥婉如巨龙般展现,后看地图才知这是京昆高速公路的芝川大桥。京昆高速建成已是数年前的事了,原本这是我国交通建设的大手笔。可从司马迁祠这一局部景观来说,却有些煞风景。你想在司马迁祠前,原本展现的是无埌的渭河平原,是一幅完整的画卷,甚至还有黄河做伴,现在却被一劈两半!</p> <p class="ql-block">应该着重描写司马迁祠了。但这是几年前的事了,我对庙宇陵祠的含义粗浅一知不堪了了,更不愿意将百度上的词条解释照搬到文中,只能尽我所记忆写些也许并不准确的印象和感触。</p> <p class="ql-block">若讲风水,司马迁祠的选址绝对是太符合标准了。一是居高,司马迁祠背依韩城的梁山,坐北朝南面对渭河平原视野开阔;二是伴水,祠的东面是黄河,河水缓缓流过,真有帝陵之势呀!</p> <p class="ql-block">祠前有一石道穿过,看着高底不平尽显苍桑的路面,大概有个几百年的历史。我觉得这不是专供吊唁的行道,当年此地应该是交通要冲,行人车马颇多,后人不断维修。若是汉代而建是无论如何不会留到当代的,那路面石材早己风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