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施效颦”说开去

輝哥•上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人们熟知的成语“东施效颦”,来源于春秋时期《庄子•天运》的寓言故事:西施病心而颦(pin皱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qie)妻子(妻子儿女)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用白话说就是:西施因心口痛而皱着眉在乡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见后,觉得这种皱眉走路的样子很美,回去后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地走路。乡里的富人看见她这副模样后,紧闭大门不出,穷人也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眉走路很美,却不知道皱眉走路为什么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这个寓言故事是要说明:盲目仿效别人,不但仿效不好,反而让人不习惯,甚至会出丑,应该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有时也用作自歉,做了件与别人同样的事,而且做得很好,心里得意,嘴上却说“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人们用此自歉,说明东施效颦并未达到令人厌恶的程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仿效并不是坏事,没有仿效难有创新,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况在巜劝学》篇中有句名言:“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寒冷”,荀况所言说明了这个道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很多名家都是从仿效开始创新的,清嘉庆年间有个书法家翁方纲,一生研究碑帖,且仿效很有成就,他的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另一书法名家刘石庵,师承各家,最终形成自己丰腴厚重的字体,后人评价刘石庵书法在翁方纲之上,这是“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一个实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清代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的诗书画被时人称为三绝,尤其在书法上立下熔铸古今的大愿,临摹各家书法,甚至临睡还在被上练字入神,竟画到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斥责他:“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你干么画到了我身上来了?”这话提醒了郑板桥,别人的体是别人的,自己的体才是自己的,书法也应自成一体,因而他在临摹各体中,渗入自己画兰竹之法,独创一格,被人称为“板桥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板桥体”创新的成功是转换思维角度的结果,在仿效别人字体中溶入画兰竹之法,不断练习创新才自成一体,转换角度结果就不同,北宋•苏轼《题西林壁》中两句诗可以佐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髙低各不同”,是从山外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面目,可是在山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了,原因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山中就不能从不同视野角度去观察庐山不一样的美景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文学艺术尤其注重角度美,是有很多实例的,试举两例:第一例是以宋诗名句“踏花归去马蹄香”作绘画比赛,多数画家的画作是一个骑马扬鞭的人,在满地的落花上奔跑,只有一个画家在奔跑的马蹄旁添加上几只飞舞的蝴蝶,香的意境全出;第二例是宋徽宗选拔画院画师,画题是“深山藏古寺”,很多画作都是在荒山中画上古寺的塔尖或寺殿的屋角,只有一个画家不画古寺的一点踪迹,只画一个老僧在荒山下汲水,这个画面把“藏”字作了最佳角度的表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另有一例更有味:唐代大画家吳道子名画《钟馗捉鬼图》,画上的钟馗身穿蓝衣,翘起一足,闭了一眼,头上裹布而蓬发垂鬓,左手捉一鬼,以右手第二指挖鬼眼睛,后蜀皇帝孟昶(chang)和名画家黄筌一起看画,孟昶觉得钟馗用大姆指挖眼更有力,让黄筌改动一下,黄筌认为钟馗气色眼貌、一身之力全在第二指,若改用大姆指挖眼,就缺乏神采,为了不毁坏原画,又不得罪皇帝,他另画一幅钟馗用大姆指挖眼的画,孟昶比较两画,原画上钟馗用第二指挖鬼眼,果然更有力,更出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从不同角度来重新剖析一下“东施效颦”这个话题:从长相这个角度看,东施不同于西施,人各有相,生来如此,自己作不了主,是爹娘的事,无可指责;东施见西施皱眉走路好看,也学着皱眉走路,爱美是人之常态,她想学美也并不是不可谅解的;乡里的富人和穷人远避效颦的西施,不是厌弃她的长相,而是看不惯她的盲目效仿,对她过分做作表达不满,也可理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作有巜闲情偶寄》的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漁(号笠翁),对此事亦有精彩点评:“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只)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qiao责备)。”意思是东施被人鄙视责备,不在于她的长相,而在于盲目仿效,此言实为点睛之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当今社会类似“东施效颦”的故事也常有发生:原本没病的“东施”,学病了而皱眉的“西施”,比如说学她拿了贪污受贿的钱,化几十万去瘦个肥臀、整个胸乳的;学她把下属小鲜肉带至宾馆,丢下贪来受贿的几十万,让他与自已发生关系的;学她为了升个官职,把自己的身子交给上级官僚享用的……在当今这样的“东施”们面前,千年前的“效颦”又算得了什么?她"蒙千古之诮”,实在有点小题大作,寃哉枉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二O二五年新年初一</b></p><p class="ql-block"><b> 鞭炮声中煞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