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朱熹补《大学》格物致知章:</p><p class="ql-block">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p> <p class="ql-block">论诗三十首 · 其六 </p><p class="ql-block"> 金朝 元好问</p><p class="ql-block">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p><p class="ql-block">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p> <p class="ql-block">胼胝体</p> <p class="ql-block">条件反射:</p><p class="ql-block">英文公式:S(刺激条件)—E(条件性情绪)—R(思维、行为、躯体反应)</p><p class="ql-block">中文公式:一……就……</p><p class="ql-block">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p> <p class="ql-block">《论语 · 八佾》: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论语 · 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p> <p class="ql-block">《论语 · 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p> <p class="ql-block">目前,文物界对玉和石的区别提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义:</p><p class="ql-block">1、要有一定的温润晶莹和半透明的质感;</p><p class="ql-block">2、必须有一定的硬度,硬度通常要达到4.5—6.5之间,不足4.5的视为石头;</p><p class="ql-block">3、比重(即密度)要有一定的要求,基本要达到2.5—3之间;</p><p class="ql-block">4、颜色表现在同一块玉料上,原则上要有单纯的一色,即白、青、黄、碧、墨五色中的一色。(如果无色,或上述五种颜色以外的其它颜色及各色混合在一块石料上的话,原则上不能视为玉,至少它不能称为真正的好玉);</p><p class="ql-block">5、必须是天然形成的矿石物体。</p><p class="ql-block">上述五个条件,必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玉比石头美,玉比石头贵、玉比石头硬……记住这几点,基本就不用担心分不清玉和石头了。</p> <p class="ql-block">守节无疑大丈夫,屈节实乃真英雄</p><p class="ql-block">——读《孔子家语·屈节解第三十七》有感</p><p class="ql-block">子路问于孔子曰:“由闻丈夫居世,富贵不能有益于物,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矣。”子路在向老师求证身为大丈夫的人生境界。</p><p class="ql-block">“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的回答立刻闪入脑际,紧接着一个个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英雄形象接踵而至:怀石投江的屈原,持节牧羊的苏武,横刀大笑的谭嗣同……</p><p class="ql-block">而夫子的回答完全出乎意料“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好像没有了孟子的慷慨激昂,但饱含着温柔坚定;好像缺少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魄,却增添了“隐忍以行,将以有为”的担当。“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15.7》)夫子嘉奖直言进谏,夫子同样赞赏韬光养晦。</p><p class="ql-block">夫子穷其一生周游列国,就是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惜造化弄人,竟落得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地步;然而这并没能阻挡夫子实现理想的脚步,他转而著书立说,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最终成为万世师表,备受景仰的“素王”。他一生的颠沛委屈,磨砺隐忍,都化作普照众生的万丈光芒!</p><p class="ql-block">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两种颜色,生活也不是非好即坏两个标准。人是群体动物,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活着比死亡有更多负累:选择死去,只需要勇气;选择活着,需要更顽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是守节;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是屈节;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是我们炎黄子孙更古不变的气节!</p><p class="ql-block">新疆乌鲁木齐王玉萍2025.1.24拙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