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国人眼里,正月初一是春节乃至一年中最讲究的一天。元日、元辰、元正、元春、上日、正朝、三朔、三始、三元、岁朝,初一的别称不下十个,单从这眼花缭乱的叫法就足见它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下面所描述的大年初一的讲究是基于我50年前在老家生活的记忆残存。我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箕镇泉头村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青少年时期。山区农村十里不同俗,且时过境迁,这些讲究兴许已成为过去。</p> <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大年初一如此重要,开端一定要讲究。</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开门就要讲究。除夕夜在炮声中关上的家门,初一也要在一声炮响中打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接着是点燃年三十儿在院当中堆好的蒸火。我们老家的蒸火,底层铺上易点燃的秸秆,架以耐燃烧柴禾,顶上再铺上新鲜的柏树枝叶。蒸火燃起,火苗渐旺,富含油脂的柏树枝叶燃烧时爆出劈劈啪啪的响声和随之散发出阵阵的清香弥漫在农家院里,年味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山西中北部也有燃蒸火的习俗,不过他们称其为“旺火”,其码放方式也比我们地处晋东南的老家更为讲究。上图是家在孝义市的我侄女婿今早发来他在老家院里燃放的旺火。</p> <p class="ql-block"> 燃旺蒸火后就到了放鞭的环节了。小时候家里穷,100响的鞭是多数家庭的选择,有些家庭甚至会把它揪成两截来放。200响的鞭就算得上小康了。极少数富裕且爱排场的家庭才舍得买500响的。百响鞭不经放,就像19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那句诗所说的,“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对于孩子们来说哪里过瘾?于是,抢炮就成了孩子们大年初一起床后的头等大事。平日里爱睡懒觉的孩子,大年初一天不亮就起床,都是鞭炮惹的祸。鞭炮声在黎明前的夜色中此起彼伏,孩子们顺着响声来回奔波,把抢来的哑炮装满衣兜库兜。整个初一的白天,街头到处都是吃饱喝足的孩子们在放哑炮的场景。两个人各拿出一支哑炮,剥开一端露出火药,将它们对冲着放在地上,用香柱点燃其中一支,冲着对方的哑炮喷出火焰并将其点燃,能保持原地不动的为胜,被冲退的为败。这种游戏带给孩子们的乐趣一点儿都不比成年人斗蛐蛐斗鸡差。</p> <p class="ql-block"> 我5、6岁的那年春节,爸爸买回一挂200响鞭,里面还有两个雷炮,我早早就期待着在放它的时候过一把抢炮瘾。初一五更,哥哥叫我起来,放了开门炮、燃起蒸火后就准备放鞭了。为了保证肥水不流外人田,我们计划好等抢完自己家的哑炮后再打开院门。鞭放完了,我和哥哥看到两个雷炮都依然完好无缺地躺在地上,于是一人抢到一个,还没来得及往兜里装,它们不约而同地在哥哥和我的手心里炸开了,我的手疼得撕心裂肺。哥哥看到我哭天抢地的样子,把他抢到的一把哑炮塞给我以示安慰,撇下我这个伤员,自己溜出去抢炮了。一直到天大亮后,他才带着几兜战利品回来。</p> <p class="ql-block"> 初一早晨的第一顿饭一定是扯面。山西是面食之乡,在我们老家,扯面(多数其它地区称为拉面)是面食之王。其原因在于几乎所有的面食都可以掺入杂粮,而唯独扯面掺不得半点儿假,否则一扯就断。初一早晨吃扯面,还有拉开序幕,把过年的富足和团圆长久地延续下去的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老家大年初一的午饭也是固定的:千层饼➕胡辣汤。千层饼在我们老家叫翻鏊。翻鏊要两面翻着鏊,蕴含着对来年生活水平翻番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春节期间的年饭,除了腊八节吃八宝饭、除夕夜吃汤面留隔年饭外,唯有年初一早晨的扯面和中午的翻鏊是定式的。</p> <p class="ql-block"> 穿新衣也是大年初一的讲究之一。贫苦人家平日里穿补丁衣是常态。尽管人们会在其它节日或因家里办事而穿新衣,但一家老小从头到脚穿新,大年初一可能是唯一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的其它讲究还有不扫地、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儿等。不扫地的说法是担心把财运扫掉;不动剪刀和针线是避免剪断运气、招致争端和血光之灾。其实,在我看来,这些忌讳的底层逻辑都是因为常年劳作的贫苦人,真的想在大年初一抛下所有,享受一天纯粹的慵懒休闲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