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深圳盐田中英街》

深山格木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大年初一,2025年1月29日。老人家说,今天喜神在东南,贵神在东北,如果要出门就要往这两个方向。我查看了一下深圳地图,东南方向就是盐田区和大鹏新区,东北方向就只有龙岗区和坪山区。正在犹豫去哪里玩的时候,突然间想起了中英街。深圳成立特区已45年,香港回归也有28年了,我们都还没有去过中英街,尽管听就听得多了。于是,我们决定吃过早饭就前往中英街游玩。经询问,岳父岳母俩、大姐夫父子俩、小舅子媳妇娘儿仨,再加上我们父子俩,一共九人前往。开始,我想开车过去。导航显示20多公里,半个多小时。但大姐夫说停车麻烦,还不如坐地铁过去。其他人也附和说坐地铁方便,我只好从善如流。目前,中英街还属于边境特别管理区。我们需要在微信小程序——“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办理”上进行通行证办理。我们之中没有乘车码的又进行了申请。大姐怕我嫌麻烦,直接把她的地铁卡给了我,这样连车费都省了。当这一切就绪之后,我们于上午十点四十五开始出发。我们先是步行到上梅林地铁站,乘坐4号线到达市民中心站换乘8号线,到达沙头角站下车。开始以为没有多少人坐地铁,结果发现越来越多,挤满了车厢。从沙头角站出来有两种选择,如果从A出口出可以乘坐两站的公交车,如果从B出口出就要沿着沙深路徒步2公里。我们选择了徒步。</p> <p class="ql-block">  我们随着人流沿着沙深路往东南方向走,来到了中英街联检大楼。此时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十五分,路上花了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已经在微信小程序上申请成功办理的只需刷身份证即可进入,否则就要凭身份证人工办理打印纸质通行证才能放行。经过联检大楼,跨过沙头角河,便来到了中英街景区。从桥上走下去,有三条岔路,最右边的就是中英街,中间的是桥头街,左边沿着沙头角河边的是步步街。我们肯定是先逛中英街啦。中英街的入口处有一块中英街界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界碑旁边还有一个古井。据说这样的界碑中英街上有八块。中英街以界碑为界,<span style="font-size:18px;">深圳和香港各占一半,深圳一侧主要是多层建筑,香港一侧多为单层建筑。中英街</span>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而且看上去都很精致。不过,我们只是来逛逛,满足一下好奇心,顺便打个卡,而不是购物,因此,这里有什么商店以及有什么商品,根本就不在视野范围之内。中英街深圳一侧有一幅东和墟浮雕墙。往前一点的四号界碑旁边有一棵古榕树,据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英街只有约250米长,约3—4米宽,很快就逛完了。转上环城路后,右边就没有了商店,而是变成了一堵墙。这堵墙被建成了主题为《让历史告诉未来》的中英街文化墙,介绍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相关历史,并辅以相关的浮雕。墙上留有若干玻璃窗口可以往外看,深港两墙之间隔着一条干涸的小沟。我们来到环城路、碧海路、海东路(滨海步道)三条路的交汇处,那里有一个警世亭和一个古炮台,还有一座中英街历史博物馆。不过,与海傍路两边的鱼灯舞民俗博物馆和天后宫、吴氏宗祠一样,都没有开门。我们沿着滨海步道往东北方向走,外面就是沙头角海,对面就是香港。中午的阳光和暖,没有风,海面很平静。走到半路,前面还在维修,我们就转到回归广场,然后经过中英街管理局,从碧海路走到步步街。我们来到位于中英街景区东北角的古塔公园。围绕着一个小广场,周边有观海亭、听涛轩以及一座高塔。大家都有点累了,我们便在那里休息了一会儿。我们沿着步步街返回联检大楼。除了中英街人较多以及滨海步道稍有人气以外,其它的地方游客寂寞。当我们回到二姐家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p> <p class="ql-block">  逛完了中英街,还有必要把中英街的来龙去脉简要的介绍一下。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北区交界处,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是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而成,原名“鹭鹚径”。中英街景区现有步行街、环城路、海傍街、横头街、碧海路等5条街道与道路,主要建筑有入口广场、入口处建筑、骑楼、街道转角处建筑、转角广场、榕树林荫道、回归广场、天后宫广场、滨海观景道、中英街标志塔公园、海滨绿水长廊和中英街雕塑墙等。中英街由于深圳和香港各占一半,需要办理通行证才能进入,因此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由于中英街拥有同根同源的深港共生文化、英杰荟萃的百年抗争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客家传统文化,再加上“一街两制”的历史景观和文化风情,独具特色、交相辉映,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所以形成如此独特的中英街,原因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9日,在英帝国主义的武力威逼之下,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规定将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租给英国,期限为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3月16日至18日,中英两国沙头角勘界结束并立界桩。界桩在一条干涸的河道上一字排开,把沙头角一分为二,变成了“新界沙头角”和“华界沙头角”。随后不久,有乡民在河道两侧搭建房屋,摆摊做生意,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这就是中英街的前身和雏形。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改革开放后,中英街以毗邻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免税店物美价廉的优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被内地人誉为“购物天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香港的回归,中英街铅华褪尽,辉煌不再。后来,成立了中英街管理局,并提出了“旅游、观光、购物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发展定位,开启了艰难的转型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