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粘住灶王爷的嘴:是贿赂还是祈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这首童谣我们从小就会唱,腊月二十三一到,年味儿就来了。家家户户在这一天要祭祀灶王爷。传说灶王爷是掌管家庭饮食的“厨房大佬”,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他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的表现。为了让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人们就用糖瓜来粘住他的嘴,以防他向玉帝打小报告。这看似是一种“贿赂”,实则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寄托。试想,如果灶王爷真的吃了糖瓜,那他是不是会变得“甜言蜜语”,为人间带来更多的吉祥与幸福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说回来,这位爱吃糖的灶王爷是从哪儿来的?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吗?难不成是玉帝派来的“年度家庭评审员”?还是说,他只是个爱吃甜食的“厨房守护神”?不管怎样,灶王爷的“糖瓜任务”已经成了春节的传统,也算是古人给神仙们的一点“甜蜜贿赂”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灶王爷这尊神,是源自远古先民的神灵崇拜。在那个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痴迷程度,简直拉满!先民们觉得火这玩意儿太牛了,能把各种食材变成美味大餐,还能把那些张牙舞爪的野兽吓跑,大冷天的还能给人暖呼呼的安全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灶王爷闪亮登场,成了火的“形象代言人”。</p><p class="ql-block"> 最初,灶王爷的形象可能有点“模糊”,就像你手机里拍糊了的自拍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火神”逐渐从一位神秘的自然神祇,变成了一个“接地气”的家庭守护神。</p><p class="ql-block"> 所以,下次你在厨房里辛勤劳动的时候,别忘了给灶王爷点个赞,毕竟他可是你家的“火焰守护者”,虽然他不会帮你洗碗,但至少能保证你家不会变成"火灾现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灶王爷的“前世”故事,那可是比较炸裂,堪称民间传说界的“脑洞大赏”。</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灶王爷是炎帝,就是那个手把手教人类玩火的超牛始祖。这炎帝去世后,直接“无缝衔接”,化身灶王爷,继续在人间守护着大家的一日三餐,主打一个敬业。</p><p class="ql-block"> 还有个版本说灶王爷是黄帝,黄帝作为灶的发明者,去世后顺理成章成了灶神,这还真是“专业对口”了!</p><p class="ql-block"> 更有意思的是,听说灶王爷前世是天宫御厨,就因为没忍住贪吃了水晶菊花饼,直接被“贬下凡间”。但神奇的是,这一贬,还给他贬出了个记录人间善恶、每年上天汇报的“神仙铁饭碗”,这剧情比电视剧还跌宕起伏,让人直呼我的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 民间传说中的张单怎样 “逆袭” 成了灶王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张单,原本就是个平平无奇的乡间男子,可他偏不珍惜身边人,觉得结发妻子不够时尚,一脚踹开后另娶他人。结果风水轮流转,没几年家道就中落了,直接从有家有业的小日子,变成了风里来雨里去的乞丐。</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腊月二十三,张单饿到两眼发昏,只能挨门挨户去讨饭。敲开一农户家门,女主人居然是他的结发前妻!张单当时尴尬得脚趾都能抠出三室一厅,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悔恨之下,一头扎进了灶膛,结束了自己这荒唐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谁能想到,这事儿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皇大帝一看,哟,这人也姓张,跟我五百年前说不定是一家,再加上张单心里也知道后悔了,行吧,给他个机会。于是大手一挥,封张单为灶王爷,负责监察人间善恶,每年上天庭汇报工作。这下子,张单从被人唾弃的负心汉,摇身一变成了掌管人间烟火、善恶的神仙,命运果然是最牛的编剧,让人不得不感慨万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玉皇大帝这波操作,乍一看,还真像开了后门,把张单捧上了灶王爷的宝座。但仔细一琢磨,玉帝那可是火眼金睛,哪能干徇私舞弊的事儿?</p><p class="ql-block"> 在玉帝看来,张单这人虽说之前荒唐得不像话,可最后一头扎进灶膛这事儿,就表明他真的把肠子悔青了。这种勇于直面错误,敢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劲儿,在玉帝眼里那可是闪闪发光的优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所以,玉帝大手一挥,决定给张单一个重新做人、不,做神的机会。让他当上灶王爷,掌管人间善恶,也想用他的亲身经历给大伙提个醒:珍惜眼前人,别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可千万别忘了自己的初心呐!这么看来,玉帝这是下了步大棋,用张单的故事给人间立了个 “反面教材” 典型,极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 玉皇大帝是天庭的老大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玉皇大帝是道教里的大神,道教讲究“道”是宇宙万物的源头和根本 ,玉皇大帝就相当于“道”派到三界来的超级大boss,全称是“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这长长的名字念起来就很霸气是不是!虽说上头还有三清压着,但在四御里,他可是稳坐第一把交椅,妥妥的三清之下,万神之上,帮着三清管理天地万物,属于是职场中的“二把手”,权力大得很!</p><p class="ql-block"> 三清是谁呀?他们是原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在道教故事中,他还常常被描述为下凡济世,传授人们道德和修行的道理,曾化身为老子,他的著作就是大名鼎鼎的《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四御又是哪四位神仙呢?</p><p class="ql-block"> 道教里的四御,那可是天庭“管理层”的中流砥柱,那三位帮着玉皇大帝打理三界大小事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玉皇大帝:天庭CEO,三界大总管,从天上神仙排班,到人间帝王更替、凡人命运走向,统统归他管,堪称“宇宙秩序维护官”。</p><p class="ql-block"> 紫微大帝:天庭“星务局局长”,住在北极星那块,管着满天星斗。相当于操控着宇宙“星空导航”,确保日月星辰按规矩运行,四季更替有条不紊。</p><p class="ql-block"> 勾陈大帝:天庭的“武装部部长”,手握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界大权,掌管人间军事战争,哪里有冲突,他就负责出面协调,妥妥的“和平守护者” 。</p><p class="ql-block"> 后土皇地祇:大地之母,天庭的“自然资源部部长”,掌管山川大地、万物生长,默默地为世间万物提供滋养,是三界繁荣的“幕后英雄” 。</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道教中, 三界什么的,天界、地界、人界,都归玉皇大帝管。天界里各路神仙,像八仙、二十八星宿,全都是他的“打工仔”,每天干啥活儿都得听他安排,他就是天庭的“人力资源总监”,把天界运作安排得明明白白。地界也归他管,地府那些事儿,鬼魂轮回、善恶清算,他都门儿清,相当于地府的“幕后大老板”。对人界,他也时刻关注,人间帝王更替、百姓生活,人的生死、穷富,都在他的“业务范围”,仿佛拿着一本人生剧本,每个人的命运他都了如指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玉皇大帝还是公平、善良和智慧的代言人,他就像一个超级裁判,公正地评判善恶,对所有人都一碗水端平,心怀慈悲,又像个智慧满格的导师,用他的聪明才智处理三界里的各种麻烦事儿,妥妥是道教里的道德标杆,引导着信徒们一心向善,走向人生“正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道教三清</p> <p class="ql-block">道教四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 玉皇大帝为何姓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关于玉皇大帝姓张的说法,古籍中确有记载,但往往语焉不详,留下诸多悬念。在《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等道教经典中,只提到玉皇大帝的名字“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关于他的姓氏,古籍并未直接提及,而是通过一些隐喻和象征,让人猜测其背后的深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较于古籍的含蓄,民间传说则更加生动有趣。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玉皇大帝原本姓张,名百忍(也有说名坚或自然),原是一个凡人。在远古时期,三界大乱,众神无主,太上老君便化身下凡,寻找一位能够担当三界主宰的人选。张百忍因其乐善好施、宽厚仁慈、公正无私,被太上老君看中,赐予仙丹,羽化登仙,成为玉皇大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传说不仅赋予了玉皇大帝浓厚的凡人色彩,还巧妙地解释了其“姓张”的由来。在传说中,张百忍的善良与正直,正是玉皇大帝所应具备的美德。而他被太上老君选中的过程,也充满了戏剧性,让人觉得像是一场"神仙选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姓”背后的文化寓意</p><p class="ql-block"> 当然,玉皇大帝姓张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在华夏文化中,“张”字寓意着张开、展开、广大无边。将玉皇大帝与“张”姓相联系,或许正是为了强调其主宰宇宙万物的无边法力与广袤胸怀。同时,“张”姓在民间也极为常见,将玉皇大帝与凡人“同姓”,无疑拉近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使得玉皇大帝的形象更加亲切与接地气,当我们再仰望星空时,就会想到他不仅是天宫的主宰,还与我们身边的老张五百年前是一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 春节因何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春节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其中“夕兽”的故事最为经典,简直是一部怪兽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叫“夕”的怪兽,身形巨大,皮毛漆黑,眼睛还闪着幽绿的光,妥妥的“暗黑系”颜值担当。每到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这家伙就会从深山老林里窜出来,跑到村子里大闹一场,吃牲畜、毁庄稼,甚至还会伤人,搞得村民们瑟瑟发抖,恐惧万分。每到这天,村民们只能早早关门闭户,全家哆哆嗦嗦围坐一起,盼着能熬过今晚。</p><p class="ql-block"> 然而,有一年,一位智慧的老人家发现了“夕”兽的弱点。他发现“夕”兽异常惧怕红色、响亮的声音和熊熊燃烧的火光。于是,老人便号召村民们在这一天贴上鲜艳的红纸,挂起红灯笼,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堆起干柴,一旦“夕”兽出现,便点燃篝火,在火里扔上竹子,让它爆裂发出巨大的响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村口突然传来一阵阴森的咆哮,“夕”兽又来了!它刚一露头,就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漫天的红纸碎片像雪花一样飘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震得它耳朵都快聋了,还有那熊熊燃烧的篝火,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昼。“夕”兽吓得连连后退:“这什么情况?我是不是走错地方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它不甘心就这么被赶走,鼓足勇气想冲进去,可刚靠近一点,爆竹声就跟催命符似的,火光也像要把它吞噬,吓得它瑟瑟发抖。村民们一看更是士气大振,爆竹燃得更起劲,大家还敲击锅碗瓢盆齐声呐喊!</p><p class="ql-block"> “夕”兽见势不妙,撒腿就跑,一边跑还一边想:“此地甚为可怖,吾再不敢至矣!”从那以后,腊月的最后一天就被叫做“除夕”,就是把“夕”兽给除掉啦,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第一天,就被叫做“年”。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大家就用放鞭炮、贴红纸这些老传统,热热闹闹地把“夕”兽拒之门外,开启新一年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所以,最早的爆竹,可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火药制品,而是“竹子版”的音响效果!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把竹子锯成一段一段,保留两头的竹节,然后丢进火里。竹节里的空气受热膨胀,最后“砰”的一声,竹子炸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简直就是古代版的“爆米花机”,只不过爆的是竹子,声音还特别大。</p><p class="ql-block"> 这种“竹子爆炸秀”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爆祭”活动。那时候,人们通过烧柴火发出声响来“敬神驱邪”,后来发现竹子炸裂的声音特别给力,于是竹子就成了“爆祭”的主角。想象一下,古代人围着一堆火,听着竹子“噼里啪啦”响,心里默念:“各路神仙,保佑保佑,一定把那些怪兽吓跑!”</p><p class="ql-block"> 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宗懍在《荆楚岁时记》里还专门记载了这种习俗: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正月初一,鸡一叫,大家就赶紧起床,跑到院子里放“竹子爆竹”,能吓跑“山臊恶鬼”。古人也是挺拼的,大年初一不睡懒觉,先来一场“竹子爆炸秀”。</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现在还把鞭炮叫成爆竹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六 正史记载的春节起源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翻翻古籍,发现原来春节的“前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岁首祈年祭祀活动。《尚书·舜典》里写着“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虽然这“元日”和现在的春节不完全一样,但也能看出古人每在岁末年初就得搞个最大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祀、拜祖。</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先民们认为,只要诚心拜天地神灵和自家祖先,就能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蹭蹭长,家里的牲口也壮实,人丁还兴旺。这么看来,春节的前世就是这些祭祀活动。虽说形式和现在不太一样,但它们都承载着古人对上天和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就跟我们现在过年的祝福语多是"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岁岁平安,年年有余!″一样,都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随着朝代的不断变迁,春节的形式和内涵也在持续丰富和发展。在夏朝,人们以孟春之月为正月,正月初一被称为“岁旦”“正旦”等,所有人都在恭恭敬敬,热热闹闹地祭祀。听起来有点象我们说的“新年第一天,朋友圈刷屏日”?</p><p class="ql-block"> 夏朝的历法《夏小正》对农事活动和季节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岁首的祭祀活动也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人们期望通过祭祀获得神灵的庇佑,确保新的一年农业丰收。估计夏朝的小先民们在祭祀时默默许愿:“老天爷,今年能不能让我家的庄稼长得比隔壁老王的还好?”</p> <p class="ql-block"> 商朝时期,春节的时间有了点小调整,改成了以腊月为正月,正月初一被称为“祀”。商朝人对鬼神祭祀可是相当认真,简直像是古代版的“拜神狂热粉”。在“祀”期间,他们会举行盛大而隆重的祭祀仪式,祭品丰富多样,牛羊、谷物什么的都往上堆,简直是一场“古代美食节”。说白了,就是商朝人在新年第一天疯狂请祖先和神灵吃大餐,顺便许个愿:“各位大佬,今年能不能让我家粮食多到吃不完,牛羊多到数不清,顺便再让我脱个单?”这种仪式感,可以说是最早的“新年祈福套餐”了。</p> <p class="ql-block"> 到了周朝,春节有了新名字,叫“年”。《尔雅·释天》里讲“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就是说不同朝代对这新年开头的叫法不一样。周朝人过年,可不光是拜拜祖先、拜拜老天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们还搞了好多有意思的民俗活动,其中最有看头的就是驱傩仪式。大家戴着奇奇怪怪的面具,手里拿着兵器,那架势,就像是要和看不见的敌人来一场大战,目的就是赶走疫病和恶鬼,保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你再看现在过年的舞龙、舞狮表演,那热闹劲儿,其实源头就是当年的驱傩仪式。从赶鬼到图个喜庆热闹,不管形式怎么变,过年的欢乐氛围一直都在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后,也想把历法统一了,大手一挥,规定十月是一年的开头。不过秦朝“保质期”太短,还没等春节习俗跟着大改,就“拜拜”了。</p><p class="ql-block"> 真正让春节“定型”的,还得是汉朝。汉武帝整出了《太初历》,又把正月变回了岁首,正月初一叫“正旦”。从这以后,春节的时间算是基本稳定下来,成了正月初一。</p><p class="ql-block"> 汉朝人过年,那可太热闹了!除了老祖宗传下来的祭祀、驱傩,又新添了好多好玩的习俗。比如拜年,大家春节期间串串门,互相唠唠嗑,送上新年祝福,主打一个热热闹闹、和和美美。还有贴桃符,当时的人觉得桃符能像超级英雄一样,把邪祟、鬼怪都赶跑,就把它挂在门上,图个平安。另外,放鞭炮也是从汉代兴起的。想象一下,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响起,年味儿一下子就有了,和咱们现在过年是不是很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到了唐朝,鞭炮越来越火,尤其是在宗教祭祀和过节的时候,那场面,简直就是鞭炮的“主场”。在唐朝的文献里,已经能找到“爆竿”的身影啦。这“爆竿”,其实就是把硝石装进竹筒里然后点着,别看它模样简单,这可是后来装硝爆竹的“初代版本”,妥妥的鞭炮界“老祖宗”。</p><p class="ql-block"> 唐朝,那可是个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春节在这时候也跟着“水涨船高”,变得愈发隆重热闹。当时,春节有“元正”“元日”等好几个酷炫的名字。大年初一这天,皇帝会搞一场超大型的朝会,场面那叫一个气派,满朝文武都来向皇帝“打卡签到”,献上新年祝福,就像一场豪华的“皇家年会”。</p><p class="ql-block"> 民间更是热闹非凡,到处张灯结彩,人们欢天喜地,各种庆祝活动应接不暇,比现在的跨年还嗨。在诗人孟浩然的笔下,“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把大家喜迎春节、对新年充满期待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不愧是大诗人,连过年的心情都能写得这么有诗意。</p> <p class="ql-block"> 宋朝时期,鞭炮迎来了大发展。火药被发明后,大家的脑洞也跟着打开了,用纸筒和麻茎把火药包起来,做出了“编炮”,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鞭炮。从这以后,鞭炮的花样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不管是街头巷尾的小庆祝,还是大型的节日庆典,都少不了它。它就像节日的气氛担当,只要一登场,欢乐喜庆的氛围瞬间拉满,彻底成了节日庆祝里不可或缺的“顶流”元素。</p> <p class="ql-block"> 再瞧瞧元朝,那可是蒙古人当家作主的时代。春节习俗不可避免地被蒙古文化“染了色”,但汉族的春节传统就像顽强的“小强”,依然顽强地延续着。人们还是会按老规矩,在春节期间举行祭祀、拜年这些活动,坚守着对传统的执着。</p><p class="ql-block"> 蒙古人怎么过节呢?他们超爱白色,大年初一,从大汗到老百姓,全都一身白,互相送白色礼物,主打一个纯洁好运。拜年时,晚辈要手捧哈达向长辈行礼,长辈回赠祝福,仪式感拉满。而且,臣民之间还流行互相抱吻,这画面,想想都觉得欧耶!</p><p class="ql-block"> 朝廷里,初一的朝贺仪式超盛大,官员们齐聚皇宫给皇帝皇后叩拜,完了还有“诈马宴”。到了腊月二十三,祭火仪式也必不可少,主人绕着住宅点香,再往火盆里投祭品,祈求来年红红火火。只能说,元朝春节,主打一个中西合璧、热热闹闹!不过,元朝统治者热衷于文化融合,各种统治政策也像“变脸”一样变来变去,这就让春节的一些习俗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只能说,这春节在元朝,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文化“变形记”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明朝的时候,春节又把“元旦”这个老名字给“捡”回来了。这一时期,过年的花样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贴春联成了新潮流,大家把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写成吉祥话,往红纸上一写,往门上一贴,年味瞬间就满格了。挂年画也是必备项目,花花绿绿的年画往家里一挂,喜庆又好看,就像给家换上了一身漂亮的新年新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还有逛庙会,那简直就是古代的“大型欢乐集市”。庙会上,不仅能买到各种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还能尽情娱乐,看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什么杂技、戏曲,热闹非凡。大家在庙会上逛吃逛喝,顺便还能和亲朋好友唠唠嗑,妥妥的社交、购物、娱乐一站式体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朝,春节习俗基本就是照着明朝的“剧本”在演,不过在一些小细节上还是玩出了新花样。就说吃的,那可丰富多了,各地特色美食纷纷“登场”,什么饺子、年糕、汤圆,还有各种叫不上名的地方小吃,让人看得直流口水,感觉过年就是一场“舌尖上的狂欢”。</p><p class="ql-block"> 清朝的统治者对春节那叫一个重视,宫廷里的庆祝活动堪称“豪华顶配版”。规模大得超乎想象,仪式也是繁琐得不行,一道道流程下来,就像是在演一场大型古装“春节庆典剧”,把过年的仪式感拉到了极致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14年1月,民国的内务总长朱启钤,突发奇想给袁世凯写了个提案。这提案里,他建议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和国际上的公历接轨。农历正月初一改成“春节”,还想着端午叫“夏节”,中秋叫“秋节”,冬至叫“冬节”,放假一天美美过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一看,觉得挺有意思,大笔一挥就批准了。就这么着,农历正月初一有了“春节”这个新名字。这一改,传统农历节日和公历纪年就这么“握手言和”了。既跟上了社会革新的潮流,又没丢了咱传统节日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每到春节,大家还是热热闹闹地贴春联、放鞭炮,一家人围坐吃年夜饭。这“春节”的名字,就像个贴心小卫士,稳稳当当地守护着咱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团圆情感,一直到现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用AI制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