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入蜀辗转来到成都。</p><p class="ql-block">来成都一定要来杜甫草堂。</p> <p class="ql-block">冯至在《杜甫传》里写道:“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我信任成都的草堂,不如说我信任冯至。因了这种深刻的信任,我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深入成都的杜甫草堂看个究竟。</p> <p class="ql-block">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园内亭台林立,古木参天。从正门进入后,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座主要建筑物由南至北依次排列于中轴线上。工部祠的东北部,是少陵碑亭和大诗人当年的茅屋故居,茅屋以东是盆景园,往南依次是浣花祠、花径、大雅堂和靠近南门的草堂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唐代遗址</p> <p class="ql-block">在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杜甫的生活真是贫困啊,出土的也就是碗罐这些陶器</p> <p class="ql-block">各个时期的杜甫画像</p> <p class="ql-block">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p> <p class="ql-block">朵朵红梅立于枝头,傲然怒放,疏影横斜,暗香浮动。</p> <p class="ql-block">茅屋</p><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恢复重建了“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p> <p class="ql-block">《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碑文</p><p class="ql-block">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杜甫《春夜喜雨》</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居住一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p> <p class="ql-block">少陵草堂碑亭</p><p class="ql-block">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p> <p class="ql-block">杜甫与李白,知己的重逢</p> <p class="ql-block">杜甫《春望》</p><p class="ql-block">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p> <p class="ql-block">“三吏三别”是杜甫于安史之乱时期创作的六首五言诗的合称,分别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p> <p class="ql-block">“三吏三别”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中的征兵、防御及人民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它所描述的中男、老妪、新婚夫妇、老翁及再次被征服役的士兵等一系列人物在战乱中的遭遇,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和深切的忧民情怀,传达出了人民的思想、要求和心声,可以说是为人民代言。</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p><p class="ql-block">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p> <p class="ql-block">花径</p><p class="ql-block">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摄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草堂柴门是杜甫草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柴门是杜甫草堂中轴线上的第四重建筑,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其低矮简陋,诗人便称之为“柴门”</p> <p class="ql-block">最后讲解结束时,给每个小朋友一个红包🧧,猜猜里面有什么😂</p> <p class="ql-block">从杜甫草堂出来,到了网红打卡点—熊猫书店,里面竟然是卖熊猫玩偶的,又是一波可爱照</p> <p class="ql-block">第三餐火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