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

曾众

<p class="ql-block"> 每当人们谈起知音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所作《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此后,世人将伯钟两人的知音故事,概括为一句成语——高山流水。</p> <p class="ql-block">  其实,最早的知音故事,发生在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与挑夫之间。《论语•宪问》记载: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p> <p class="ql-block">  两个故事虽然相距一百之久,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个故事的地点不同,乐器不同,声调不同,可一方对另一方的理解却同样是非常深刻的。一个是挑夫,不经意间听到孔子击磬的声音,而从中感受到孔子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从磬声中,能够感受到一个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一个是樵夫锺子期,与伯牙不期而遇。从伯牙不同乐曲的琴声中,仿佛看到了巍峨的泰山!奔腾的江水!从琴声中,能够理解到一个人高尚的志向和情趣。如果孔子能够象伯牙与钟子期那样,和挑夫面对的交谈,可以想象得到一定会有非常精彩的观点示人。也正是因为缺少了这样的对话,让人们只关注了对孔子内心世界的洞察,而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心灵之通。</p> <p class="ql-block">  孔子先后拜苌弘(亦作苌宏,字叔,古蜀地资州人。系中国古代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且精于音律乐理)、师襄(师襄子,春秋时期的音乐大师,擅长击磬,也称磬襄,在音乐上有着极深的造诣)为师,对乐理有很高的悟性和理解。伯牙,姓俞,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精通音律,琴艺高超,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平,是春秋时代著名的琴师。两个人对音乐有同样高的水平。而另一方一个是挑夫,一个是樵夫,他们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乐理知识,也不会打击、弹奏乐器,却对两位大师奏出来的磬声、琴声,理解非常的全面而精准。由此可见,只要一个人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和水平,即便是无意为之,也一定会遇到知音。</p> <p class="ql-block">  【译文】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卫国六年多了,一直无所事事。有一天在院子里敲击着石磬。这个时候,正好有一位挑着用草编筐子的人从门口路过。他听见磬声,便对门外口的人说:这个敲击石磬的人,一定有心事啊!他站着又听了一会儿,接着又说:这硁硁作响声音!是多么的固执啊,好像是在诉说:“没有人了解我呀!”既然没有人任用你,就不要勉强自己,何必非要逞能呀!应该像《诗经》中说的那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蹚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蹚过去。”要懂得过河的道理,根据水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方式,不能一意孤行。门口的弟子将挑夫的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说:如果事情都像是过河一样这么容易好!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是难办的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