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三个保护序列。<br></h1><h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h1><h1> 截至2024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4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多样性,还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智慧。</h1> <h1></h1><h1>我国44项世界非遗全名录:</h1><h1><b>2008年入选:</b></h1><h1>1.昆曲(表演艺术):发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府昆山县,是中国戏曲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誉为“百戏之祖”。对中国近代戏剧如川剧、京剧有深远影响。</h1> <h1>2.古琴艺术(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h1> <h1>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在其文化空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流派。</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4.蒙古族长调民歌(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span></h1><h1>表演者穿蒙古长袍,配以马头琴音乐,讴歌母爱、赞美生命、诉说爱情,以真声唱法为主,是最接近自然的声音。</h1> <h1><b>2009年入选:</b></h1><h1>5.中国篆刻(传统手工艺):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h1><h1>篆刻艺术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h1> <h1>6.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传统手工艺):是一种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特殊技艺。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技术之一,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7.中国书法</span>(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span style="color: inherit;">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8.中国剪纸(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其传承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9.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传统手工艺):是一种综合性的复杂技艺,主要包括木料加工、基础施工、装修装饰等方面。这种技艺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结构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营造技艺包含设计和建造两重涵义,除作为核心内容的做法与工序外,还涉及选址、布局、尺度等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span></h1><h1>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h1> <h1>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云锦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多姿。工艺独特,织造云锦的操作难度和技术要求都很高,织制云锦需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拽花工坐在织机上层,负责提升经线;织手坐在机下,负责织纬、妆金敷彩,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故而有“寸金寸锦”之说。</h1> <h1>11.端午节(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及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民间传说端午节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的说法,但最广为流传是纪念屈原,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楚国人不舍贤臣屈原,为避免屈原肉身被江鱼分食,人们自发荡舟江河以驱散鱼群,或投米团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后来这个风俗流传下来,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端午习俗。</h1><h1>(图为端午节赛龙舟)</h1> <h1>12.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朝鲜族聚居区,是在岁时节庆和祭祀仪式中广泛表演的朝鲜族代表性舞蹈之一,反映了农民祈求丰收、吉祥的愿望和尊重自然的思想。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h1> <h1>13.妈祖信俗(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祭祀仪式(家庭祭祀和宫庙祭祀)、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 。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h1> <h1>14.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呼麦已经有千年历史,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呼麦的演唱形式很多,主要有独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呼麦的演唱方法也很多,有“口传呼麦”“歌唱呼麦”和“打呼麦”等,但不论哪种形式,都是由两人以上合诵一起演唱的。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是一种用嘴、喉、声带和其他器官来唱歌的歌唱方式。</h1> <h1>15.南音(表演艺术):起源于福建省泉州地区,流行于闽南地区以及台湾、东南亚一带。用闽南语演唱,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形成于宋朝,并在明清时期盛行。南音的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中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南音的表演形式集演唱和乐器演奏为一体,其艺术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常用的乐器包括洞箫、琵琶、二弦、三弦、拍板等,这些乐器的样式和演奏方法都保留了唐宋时期的特色。</h1> <h1>16.热贡艺术(传统手工艺):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发端于13世纪,艺术元素主要源自西藏勉唐派,后传入青海省同仁县。因同仁县的藏语名字叫做“热贡”,因此这里的艺术也被称为“热贡艺术”。</h1> <h1>17.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5000多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h1><h1>浙江、江苏、四川等三省是蚕桑生产的主产区和蚕桑丝织文化的保护地,中国蚕桑丝织包括:杭罗、绫绢、丝绵、蜀锦、宋锦等织造技艺及轧蚕花、扫蚕花地等丝绸生产习俗。中国劳动人民是首先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使用丝绸的民族,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公元前二世纪与公元前一世纪之间世界上的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h1> <h1>18.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统手工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制作与技能性主要表现在原料配制、成型装饰、高温烧成等方面。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h1> <h1><p>19.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宣纸不仅用于传统的书画创作,还被用于裱拓、水印等艺术领域,成为许多艺术家和收藏家喜爱的材料。</p>宣纸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10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原料加工、碓皮、提炼与净浆、抄纸 、晒制、检纸剪纸等主要工序。</h1> <h1>20.西安鼓乐(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至今使用着唐(公元618年至907年)、宋(公元960年至1279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h1> <h1>21.粤剧(表演艺术):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粤剧的演出形式独特,以唱、念、做、打、舞为主要表演方式,其中唱腔以粤语为主,念白则以广东话为主,这种表演形式与广东地区的语言文化密切相关。</h1> <h1>22.花儿(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用汉语演唱。"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到了"花儿会"这天,青年男女就会背上干粮,到附近的山中去"漫花儿",类似其他地方的赶庙会或踏青。他们以歌会友,或单打独唱,或一问一答,互相对唱,总之不拘泥于任何形式,非常自由而"散漫",所以叫做"漫花儿"。</h1> <h1>23.玛纳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其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据中国记录的材料共8部,20余万行。《玛纳斯》广义指整部史诗,狭义指其第一部。整部史诗以第一部中的主人公之名得名。《玛纳斯》不仅是一部珍贵的文学遗产,也是研究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民俗、宗教等方面的一部百科全书。(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玛纳斯》的诞生地)</h1> <h1>24.格萨(斯)尔(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流传于青藏高原的《格萨(斯)尔》史诗,它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传奇,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着格萨尔王降临人间后,降妖除魔、扶弱济贫、统一各部,最终回归天国的壮丽史诗。其篇幅之长,堪称世界之最,仅韵文就长达百万诗行,至今仍在不断丰富拓展。现存最早的史诗抄本成书于公元14世纪,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的北京木刻版《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是其最早的印刷本,迄今有记录的史诗说唱本约120多部,仅韵文就长达100多万诗行。</h1> <h1>25.侗族大歌(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侗族大歌是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h1> <h1>26.藏戏(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云南、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自治区以及印度、不丹等国家的藏族人居住区。藏戏起源主要来自:一是民间歌舞,二是民间说唱艺术,三是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是集神话、传说、民歌、舞蹈、说唱、杂技等多种民间文学艺术与宗教仪式乐舞为一体的戏种。每逢雪顿节、望果节、达玛节、藏历新年和特定的宗教节日,都要举行大型藏戏汇演。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h1> <h1><p>27.羌年(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为羌族传统节日,又称小年,于每年农历十月一日举行。节日里,家人团聚,各户都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鸡、羊、牛等祭品,用以祭祖,然后把羊肉分给各家各户。再邀请亲友邻里到家,饮自酿的“砸酒”,边饮边歌。还跳“锅庄舞”、“兰寿舞”、“皮鼓舞”和举行“推杆”比赛。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牛羌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以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p>羌族是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h1> <h1>28.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统手工艺):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这些图案便成为黎族历史、文化传奇、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的记录者。</h1> <h1>29.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统手工艺):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主要包括选桥址、建桥台、测水平、搭拱架、上剪刀苗、立马腿、架桥屋等重要步骤,其核心技术是搭建拱架。</h1><h1>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技术含量很高的品类,主要分布在福建省东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在中国现存木拱桥不足100座,在浙江省泰顺县境内有15座国家文保单位的木拱桥,福建省宁德市境内有54座。木拱桥由桥台、桥身(包括拱架、桥面)、桥屋组成,有单拱、双拱和多拱之分,桥身如同彩虹,故又称“虹桥”。</h1> <h1><b>2010年入选:</b><br></h1><h1>30.中医针灸(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国医学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h1><h1>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h1> <h1>31.京剧(表演艺术):清代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川等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h1> <h1>32.麦西热甫(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麦西热甫是一种舞蹈和娱乐活动形式的名称,指那种有众多人员参加(所谓参加是指在场者没有观众而全部是活动的参加者),以歌舞为主的大型自娱自乐活动。麦西热甫有歌舞麦西热甫、游戏麦西热甫、说唱麦西热甫之分,也有客厅麦西热甫、迎宾麦西热甫和丰收麦西热甫的区分法。</h1><h1>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不仅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娱乐形式,也是维吾尔族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一系列丰富的习俗和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杂技、口头文学、饮食及游戏。</h1> <h1>33.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统手工艺):是福建沿海木船制造的一项重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以樟木、松木、杉木为主要材料,采用榫接、艌缝等核心技艺,使船体结构牢固,舱与舱之间互相独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结构形式,在“师傅头”(闽南地区对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称)指挥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水密隔舱造船技术是汉族劳动人民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被普遍采用。</h1><h1>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舱数有13个,也有8个,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船的制造,从备料、立龙骨到上画油漆,都是手工操作。此船易于驾驶,具备抗沉性、快速性、稳定性等多种性能。</h1> <h1>34.中国活字印刷术(传统手工艺):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浙江瑞安保持了这门技术,那里依然使用这种技术编印谱牒。男性经过训练完成汉字的刻划,经过刻字、捡字、排字等程序后进行印刷。这需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古汉语语法。女性承担裁纸和装订的工作,直到完成宗谱的印刷。活字书页拆解之后可以反复使用。工匠们带着一套套的木活字和印刷工具,行走在地方社群中,从一个祠堂到另一个祠堂。他们用手工完成谱牒的印制。谱牒的印制完成之后有专门的仪式,印刷工匠将其放置好,锁在箱子中以便保存。木活字印刷术完全是通过家传口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目前,掌握了全套技术的五十岁以上的师傅仅有十一名。</h1> <h1><b>2011年入选:</b><br></h1><h1>35.中国皮影戏(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传统手工艺):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h1><h1>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h1> <h1>36.赫哲族伊玛堪(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产生于元明时期,主要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同江、抚远等地。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说唱故事。这种说唱故事是由“讲故事”和“说唱故事”两部分组成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h1> <h1><b>2012年入选:</b></h1><h1>37.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表演艺术):主要包括:采用学校教育、师傅带徒、剧团培训等方式,培养木偶戏传承人;推进“木偶戏进校园、进社区”,普及木偶戏知识;编写木偶戏教材、普及读物,制作音像制品等。2012年12月4日于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会议上,成功入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成为全球10项优秀实践名册项目之一,也实现了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项目零的突破。</h1><h1>福建木偶戏主要分为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两种。公元十世纪开始在闽南地区传播,日积月累,形成了许多传统剧目、音乐唱腔,以及丰富的表演技法和体系。</h1> <h1><b>2013年入选:</b><br></h1><h1>38.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代众多的科技发明之一。始于汉代,至宋走向成熟,元明达于兴盛,清代以来在中国全国范围内普遍流传。珠算是以算理、算法为基础,运用口诀通过手指拨动算珠进行加、减、乘、除和开方等数学运算的计算技术。珠算文化涵盖了与珠算相关的数学科学、数学教育、应用技术及智能开发等内容,在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相关文化领域也有一定的作用。</h1> <h1><p><b>2016年入选:</b></p></h1><h1>39.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是 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创,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直到今天,它对农业生产仍具有指导作用。</h1>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h1><p><b>2018年入选:</b></p>40.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该遗产项目承载着藏族天文历算、自然博物、仪式信仰、行为规范、起居饮馔等传统知识,同时也通过藏族神话、传说、史诗、戏剧、绘画、雕刻等文化表现形式得以广泛传播。<br>藏医学既承接了中医学药学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宇宙的协调统一,又具有西方解剖学的精确。在治疗上既充分使用了东方医学所使用的传统药物及炮制技术,又有大量青藏高原独有的动植物、矿物等天然药用资源,使其组方和制剂具有不同于其它药物的独特疗效。具有治疗功能、康复功能、预防功能、休闲功能。与世界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h1> <h1><b>2020年入选:</b><br></h1><h1>41.太极拳(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是基于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的传统体育实践。注重意念修炼与呼吸调整,以五步、八法为核心动作,以套路、功法、推手为运动形式。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对动静、快慢、虚实的把控,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h1><h1>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在温县陈家沟村形成以来,发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个流派。现有80多套拳术、器械套路和20多种推手方法。</h1> <h1>42.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是在福建省厦门市沿海村落保留的崇尚“代天巡狩”王爷的一种民间信俗。是送瘟祈福的民间信俗仪式活动,清康熙年间《台海使槎录》卷二载:“三年王船,备物建醮。”乾隆《海澄县志》详细记载了己丑年(1769)冬举办的送王船仪式。</h1><h1> 各地送王船活动时间不一,大多是三四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制造木或纸王船一艘,请上王爷,载各项生活用品实物,信众簇拥,鼓乐相随,送至海边焚烧。 </h1> <h1><p><b>2022年入选:</b></p><p>4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p><p>制茶师根据当地的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满足着民众的多种需求。</p>图为国家级非遗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德华-摇青</h1> <h1><b>2024年入选:</b></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44.</span>“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span style="font-size:20px;">: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span>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前后,全世界华人都会围绕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欢庆这一佳节。数千年来,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春节民俗众多,包括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吃饺子、吃年夜饭、除夕守岁、发压岁钱、拜年、逛庙会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录以外,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保护体系,非遗项目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截至2023年12月: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6名;</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非物质文化遗产”绝非仅仅是一些陈旧的技艺或古老的传说,而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灵魂根基,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情感与创造力,贯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span></p><h1> 本篇中的图片大部分来自网络。编写的过程也学习了很多知识,感慨中华民族的杰岀文化创造力对人类具有重大贡献。</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