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俗(一)春节里离不开的松毛

紫云楼主人

<p class="ql-block">于我的认知和习惯,松毛有具有重要又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春节这个重要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老家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在过年期间,从年三十的年夜饭起,家家户户很少使用餐桌,餐桌暂时会被搬离它长期占据的那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取代它作用和功能的就是松毛,这既是风俗也是习惯。</p><p class="ql-block">松毛就是松针,新鲜采集来的青松针,吃饭时把松毛在挪开的餐桌位置地上铺满,把一家人精心准备的菜盘菜碗就那么放在铺了松毛的地上,大家子人围坐在松毛地上,享用家乡美食,享受家乡过年悠闲和快乐。在这个过程,菜肴的味道和青松毛的清香一起陶醉着我们的味觉、嗅觉和视觉,在家里面有种松林进餐感觉。</p> <p class="ql-block">所以,在我牢固又深刻的记忆里,年味里面少不得青松毛和青松毛的香味,缺之不可,假如没有青松毛,于我来说,我的嗅觉就会没有过年的感觉,甚至严重干扰到我的意识,让我觉得年味都不完整。这并不是我个人的固执,在我的家乡,在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已经很大改善的今天,松毛依然是家家户户过年的必需品,习惯依然被保持,而没有在新的生活方式中被抛弃,足以说明人们保持这种习俗的合理性。</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传统文化和习俗主要靠迂腐的人的去延续和传承,对于这种观点我深以为然,但对于家乡保持过年期间在铺了松毛的地上用餐这种风俗,我却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迂腐,尽管我本人在某些方面难免有点迂腐,但家乡的百姓们,怎么会有那么多迂腐的人呢。</p> <p class="ql-block">在地上铺松毛吃饭的习惯应该很久远,久远到什么年代也无法考证,也没人会把这种鸡毛蒜皮的事载入史册,在民间也没故事和传说,但我个人猜测,这应该来自于本地彝人的习俗,因为在久远的以前,彝家人的生活方式应该较简单,由于生活条件有限,家具不多,用餐大概也不固定场所,后来的早期汉族移民也没多少条件打造用餐家具,因陋就简或者入乡随俗学了彝家人的习惯,后来,即使条件好了,但在一定的节庆期间依然保持,并形成了习惯,仅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在云南的很多地方,大多时候的冬天都不冷,最多也就早晚有点凉,老家也一样,所以在年少的时候,不畏寒凉的我曾经在年夜饭后的晚上,合衣睡在松毛地上一觉睡到天明,也不会感冒,如此这般的也非我一人,只是我不知道其他人这样做是否有如我一样有浓浓的松毛情节,在青松毛的清香中入梦,梦里都别有香甜和踏实。</p> <p class="ql-block">在松毛地上吃饭、聊天、打牌、待客,年少时甚至打滚翻跟头,这些都是快乐的事,无丝毫违和感,有的时候我还会随意捡起根松毛,送入口里咀嚼,让松毛的味道在口腔里弥漫,特有的味道让我记忆尤其深刻。</p><p class="ql-block">在山里的彝家人,并不仅仅在过年时铺松毛,在婚嫁喜事宴请时也铺松毛,堂屋里,院子里,甚至是路上,功能如地毯一般。</p><p class="ql-block">铺在地上的松毛会风干发黄,所以每顿饭前都要在上面撒备用松毛,保持它新鲜的青色,几天后会越铺越厚,也越来越松软,直至备用的松毛全部用完,直至松毛开始变黄,这一般七八天左右,这个时候才会把它全部收起,餐桌也才能回到它原来的领地。因此,尽管这个时候依然在正月里,但我们一般会觉得年已过完,大家都会回到原来节奏里,该下地的下地,该忙生计的忙生计,大人们在为一年操持准备,而儿童少年们则在期待着下一年过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