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兴,六祖故里

懷舊堂主

<p class="ql-block">在广东这个经济大省里,竟然藏着一个连高铁都没通的神秘小县?没错,就是新兴县!这个地方可不是普通的"穷乡僻壤",而是中国禅宗文化的摇篮,六祖惠能的老家。</p> <p class="ql-block">云浮市,一个被贴上"五线城市"标签的地方。但别小看它,这里的新兴县绝对是一块旅游的"未开发宝藏"。如果你厌倦了大城市的喧嚣,想来一场有格调的"慢旅行",新兴县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农历年前的1月26、27两天,我们游览了新兴县,寻找了一下六祖惠能的足迹,了解一下传奇人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先说说这里最牛的景点:国恩寺。</p> <p class="ql-block">这座已经1300多年的古寺,可不是普通的寺庙。想象一下,这里有六祖慧能(也作惠能)亲手种植的荔枝树,还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武则天都曾经对这个地方青睐有加,特地赐名"国恩寺"。</p><p class="ql-block">当年连皇帝武则天都对这里毕恭毕敬,作為今日的吾等游人,凭啥看不上眼?</p> <p class="ql-block">据说,六祖慧能预知圆寂日期,留下临终一偈后,端坐至三更大喊:我去了!</p> <p class="ql-block">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农历八月初三,夜半时分的新州(今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国恩寺内鸦雀无声,满院僧众无不凝神屏息,他们等待着一个庄严时刻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我去了!”</p><p class="ql-block">三更时分,一声平静的呼喊好似钟鼓之声,将国恩寺的安静氛围一下子撕裂。众弟子赶紧围上前来,才发现端坐在上的老和尚已然天性腾空,于刹那间抛下这红尘娑婆兀自去了。</p> <p class="ql-block">他就是曹溪大师六祖慧能,中国佛教史上划时代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六祖圆寂之时,一道白虹从天而降直达地面,连禅房窗外的树木都被照亮。刹那间禽鸟哀鸣、走兽狂奔,新州国恩寺内却充满一股异香,由鼻腔直冲脑门再入心肺,在场弟子顿生醍醐灌顶之感。</p> <p class="ql-block">六祖慧能的圆寂之路,充满了种种不可思议的传奇色彩。而这一切,还要从一年前的七月份说起,当时还在曹溪南华寺的慧能,在不动声色的安排中,为自己的离去做好了全部准备。</p><p class="ql-block">“太极元年(712)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六祖坛经·付嘱》)</p> <p class="ql-block">寺内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到可以让你瞬间与城市的躁动说拜拜。站在这里,仿佛穿越到了唐朝,听不到手机震动,看不到快节奏的生活,只有禅意和宁静。</p> <p class="ql-block">时年75岁的六祖慧能大师,派出弟子们到新州国恩寺建塔,并且不断催促他们加紧完工。法海和神会等弟子们,都不明白师父的用意何在,直到这座塔建成之后慧能才揭晓答案。</p><p class="ql-block">“现在告诉你们,八月份我就要走了。各位弟子们哪,还有什么疑问就尽快来问吧,我走了以后,恐怕再也没人能教你们了!”(原文出自《六祖坛经·付嘱品第十》)</p> <p class="ql-block">法海等弟子听闻这句话后,无不当场流下了眼泪,为他的示寂哀痛不已。唯有荷泽神会禅师(南禅七祖)不为所动,神情泰然地端坐一旁,与其他人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于是,六祖便做出了自己示寂后的第一次开示,高度评价了这位菏泽神会禅师。</p> <p class="ql-block">“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馀者不得。”</p><p class="ql-block">“毁誉不动”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得此称号的荷泽神会却只是“小师”(下座),即受具足戒未满十年的比丘(十年至二十年为“中座”,二十年至三十年为“上座”)。事实证明慧能祖师的判断是正确的,未出茅庐的菏泽神会禅师,日后成长为了南禅实际意义上的“七祖”。</p> <p class="ql-block">侍奉左右的其他弟子们,虽然境界没有神会禅师那么高,但慧能也早就对他们的未来做出了预判。</p><p class="ql-block">“汝等不同馀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p><p class="ql-block">于此之前,大师曾经召来法海、志诚、法达、神会等得意弟子,语重心长地嘱咐了他们。</p> <p class="ql-block">祖师对这些围绕在身边的弟子说:“你们呐,和我其他的弟子信众不同,都不是一般人。在我圆寂之后,你们都必将成为住持一方的龙象,(但我担心你们以后会在义理上争执)。因此,在我离开这娑婆世界之前,将说法的宗旨传授给你们,以免日后背离了释迦的宗旨!”</p> <p class="ql-block">慧能教导弟子的内容有些繁琐,具体的章句可翻阅《坛经·付嘱品第十》。但其中的一句话非常重要,它可以说集中代表了慧能的思想,也是他本次开示的核心内容所在。</p><p class="ql-block">“说一切法,莫离自性。”</p><p class="ql-block">他说一切的“法”,都不能离开自性,否则的话就会陷入二元对立的泥潭当中。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三科蕴藏的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自性,都是由自性而来的。如若离了自性去谈法,便会生起偏执,不是偏向这边,就是偏向那边,如此即背离了佛法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六祖大师又谈到了不离自性的具体方法,就是做到即相离相。</p><p class="ql-block">“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p> <p class="ql-block">他告诉将来要继承自己衣钵的弟子们,有两种情况是非常可怕的。第一种便是因执著于离相而导致的断灭空,这种完全执著于空无的思想会增长无明,以致于否定一切而谤佛谤法谤僧。</p> <p class="ql-block">执著于空无的人,便会如是思维:“一切都皆空了啊,那还需要什么经卷文字呢?那还需要什么戒律比丘呢?那还需要什么修行呢?”</p><p class="ql-block">然而,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象罢了,倘若真的一切皆空,那么他的思维该从何而来呢?你执著于“不立文字”的本质,实际上还是证明了“文字存在”,不正是另一种形式的“立文字”吗?</p> <p class="ql-block">这位即将远离娑婆的圣者,在剖析完堕入断灭的荒谬之处后,揭示出其谤佛谤法谤僧的本质。随后,他又为身旁的弟子们,阐述了另外一种执著的危害。</p> <p class="ql-block">“我的弟子们,执著于离相而导致的断灭是可怕的,那另一种情况将是如何呢?我告诉你们,倘若离开自性过度执著于表相,大肆兴建道场、过于注重形式,由此陷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那这样的人即便历经亿万劫也难以见性,遑论明了解脱之道。”</p> <p class="ql-block">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尺度在哪里呢?到底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运用呢?</p><p class="ql-block">祖师举例说:“如果有人告诉你‘有’,那你就向他揭示‘无’;如果有人问你‘空’,那你就回答他‘有’。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其看到万法的相对性,就好像是磨刀一样,在你来我往中使得自性真实流露出来。”</p> <p class="ql-block">师父的确如此谆谆教诲,但弟子们似乎并未全然领悟,这或许还需要世事的磨练吧。然而,留给祖师的时间并不多,他深知自己临终之日迫切逼近,由是在新州国恩寺的佛塔落成之际,召集徒众们告知自己即将离去的事实。</p><p class="ql-block">“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p> <p class="ql-block">“你们不是一直不能理解,为何我突然要在新州国恩寺建塔,而且不断地催促完工吗?我现在实实在在地告知你们,我到八月份就要远离娑婆了。我的弟子们啊,心里还有什么疑问,就赶紧当着我的面提出来吧。否则我离去之后,再也没人能答疑解惑了!”</p> <p class="ql-block">祖师的话音刚落,法海等弟子们便哭成一片,人群中唯有受戒尚晚的神会面色坦然。由此,慧能高度评价神会为“毁誉不动,哀乐不生”,接下来十分严厉地批评了其他弟子。</p> <p class="ql-block">“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何谁?”</p><p class="ql-block">你们这些弟子啊,在这深山老林中待了这么多年,口口声声宣称是在修行。那我今天就要反问一句,你们到底修了什么呢?一个个悲伤哭泣、哀痛不已,试问你们是为谁忧伤哭泣呢?</p> <p class="ql-block">是为我慧能而哭吗?我的弟子们,我实实在在地告知你们,我不需要你们的眼泪。既然我能告知你们我将离去,必然知道我的去处,否则的话岂不荒谬?看来,你们还是没能理解“不生不灭,不去不来”的真如法性。</p><p class="ql-block">来来来,坐坐坐,且听我为各位说一偈,它就是《真假动静偈》。</p> <p class="ql-block">“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为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p><p class="ql-block">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p><p class="ql-block">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p><p class="ql-block">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p><p class="ql-block">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是见,即是真如用。</p><p class="ql-block">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p><p class="ql-block">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p><p class="ql-block">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p> <p class="ql-block">据《坛经》上的记载,各位弟子听完这首偈子后,都一扫悲切的心境转为欢喜,坦然接受了师父即将离去的事实。慧能座下大弟子法海禅师,紧接着提出了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关于法嗣传承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慧能的痛点,他在衣钵传承的过程中受尽波折,甚至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p><p class="ql-block">六祖在法嗣传承的问题上,采取了与之前历代祖师都不同的做法。</p> <p class="ql-block">禅宗的法嗣传承是十分严格的,至少在慧能之前如此。从迦叶开始算起的“西天谱系”暂且不论,就自达摩以来的中土禅宗而言,脉络可以说十分清晰。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整个一支下来都是“单传”且有序的。</p> <p class="ql-block">但是到了慧能这里,他深深地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离开后弟子们产生争执,极有可能重演他与神秀之间的悲剧——这未免是个人之间的分歧,反倒是不同派系之间的斗争。</p><p class="ql-block">于是,慧能采取了一种十分智慧的方式,尽可能地避免座下弟子同门相残。</p> <p class="ql-block">“我从大梵寺说法以来,将所有的内容都写到一部书中,它就是《法宝坛经》。你们只要按照这部经典所教导的去修行,就不会背离佛陀教法的本质。至于法衣相传这件事情,我认为大家都十分优秀,便不再从你们当中单独选取一位,去传授木棉袈裟这一信物了。”</p> <p class="ql-block">当然,六祖大师深知自己这样做有违惯例,可能无法消除弟子们的疑惑。他接下来,便搬出了一件重量级的法宝——达摩祖师的预言诗。</p> <p class="ql-block">“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p><p class="ql-block">慧能告诉自己的弟子们,达摩祖师的这首偈子包含深意,它预示着禅宗日后的发展方向。按照达摩祖师的意思,袈裟法衣没有必要传承下去了,各位弟子们只要修行好自己,那就已经足够了。</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这片土地上,弘传佛法以救度这迷途的有情众生,除此之外别无所求。在我这朵花上,将会开出五片叶子,他们分别是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此后便不再需要传衣,传法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事实上,五祖弘忍也对慧能说过类似的话——“衣为争端,止汝勿传”。</p><p class="ql-block">意思就是说,传法衣这件事情实在是一切争斗的开端,我传给你(慧能)就不必再传下去了。那么,慧能所传的法是什么呢?按照他在坛经中的说法,总结起来便是两种“三昧”,即一相一行。</p> <p class="ql-block">“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一相三昧?什么是一行三昧?两者其实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一相三昧的侧重点,于外在境相上着眼;而一心三昧的侧重点,则于起心动念处入手。也就是说,心缘一切外境时都不受影响,而一切起心动念都无任何虚假。</p> <p class="ql-block">“一相三昧”的简单例子,有些类似于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在人生极度困苦境遇下的态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知。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p><p class="ql-block">尘世的君子有所乐有所不乐,而佛门追求的则是不苦不乐,不为一切外境所动心。</p> <p class="ql-block">而“一行三昧”则更进一步,有无外境所缘都不动其心,即《维摩诘经》中所强调的“直心是道场”,无论行住坐卧都保持一颗“直心”,宛若孩童一般纯净无染。</p> <p class="ql-block">“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p><p class="ql-block">慧能告诫身边的弟子们,其实大家的佛性都是具足的,就好像蓄势待发的种子一般。可为什么有些人不能成就呢?因为他们不明白自己的本自具足,因而不能亲近佛法而获得解脱,就好像种子无法普受甘霖,自然就无法发芽开花结实了。</p> <p class="ql-block">“我的弟子们,要谨记之前教导你们的话,不能执著于任何一端。要知道你们的心本是清净的,不要被各种表象所迷惑,这就好比佛法只有一味一样。你们未来究竟如何,那就各自随缘吧,我当取涅槃,弟子们也各自散去吧!”</p> <p class="ql-block">七天以后,大师忽然急匆匆地召集门人,让他们赶紧准备好船只。</p><p class="ql-block">“快快准备船只,我要回到我的故乡新州去,那里才是我的归宿。”</p><p class="ql-block">新州,便是今天的新兴县,慧能的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弟子们心知肚明,纷纷哀求,请师父不要这么快就离开。</p> <p class="ql-block">“你们呐你们,怎么就这么愚痴呢?连过去的无量诸佛,都要示现自己的涅槃,更何况我慧能?世间种种法都是如此,有生就有灭,有来就有去,这岂是什么值得遗憾的事情呢?我从那里来,必然要回到那里去。”</p> <p class="ql-block">众弟子仍是不舍,纷纷问道:“您去了之后,何时再回来呢?”</p><p class="ql-block">“我此去,便不再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那请问,你的法到底传给了谁呢?我们想知道,请您告诉我们吧。”</p><p class="ql-block">“我已经说过了,有成就的人会知道,此法到底传给了谁。弟子们,你们好好努力吧,不必在意其他的。”</p> <p class="ql-block">在嘱咐一些其他的事情后,慧能大师便离开粤北曹溪南华寺,向着新州国恩寺出发。他在国恩寺一直住到八月初三,这一天吃过斋饭后,便召集僧众到其身边。</p> <p class="ql-block">“我的徒弟啊,你们按次第在我身边坐下,现在是告别的时刻了。”</p> <p class="ql-block">首座弟子法海问:“您说佛性人人都有,见得佛性便能有所成就,那请问如何能见呢?”</p> <p class="ql-block">“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p><p class="ql-block">你们听清楚了,后世这些执迷不悟的人,要想认识到佛性是什么,必须要认识到众生是什么。为何要这样说呢?因为三世一切佛都认识众生,可众生却不认识佛。这个佛,不是文字写出来的佛、不是绢纸上画上去的佛、更不是木石铜铁雕塑的佛,而恰恰是众生自身哪。</p> <p class="ql-block">要知道,觉了的众生就是佛,迷了的佛也便是众生,这本来就不是对立的存在。我现在为你们说一首偈,名字就叫《自性真佛偈》。</p> <p class="ql-block">在交代完这些事情后,慧能祖师留下临终一偈:“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p> <p class="ql-block">而后,他便一言不发,就这样一直端坐到夜半三更时分。</p> <p class="ql-block">“我去也!”(原文:吾行矣)</p><p class="ql-block">端坐不动的祖师忽然大喊一声,便天性腾空离开娑婆去了。禅房之内顿时异香充满,一道强烈的闪电直达地面,将整个夜空照亮如同白昼,外面的草木在此光照耀下被人看到一清二楚。陆地的走兽、天上的飞鸟,都被惊动奔走,以致于哀戚的嘶鸣声不绝于耳。</p> <p class="ql-block">禅门一代祖师就此圆寂,世寿七十六岁,自三十九岁受具足戒正式出家以来,在世间弘法足足三十七年。</p> <p class="ql-block">慧能圆寂后僧俗震动,争相迎取他的真身舍利,却不能选定安置之所。于是以烧香的方式决定,飘荡的烟气往曹溪方向而去,这里便成了大师最后的归宿之地。自此以后禅门开枝散叶,曹溪的一滴甘露之水,终成涓涓之流遍布中土,千年以来滋养无数后学。</p> <p class="ql-block">此法乳历尽劫波,却从未彻底断绝,直至今日仍高标其指,为尘世之迷途者指月所在。</p> <p class="ql-block">此拙劣小文,略述六祖慧能大师圆寂往事,文中图片,皆游新兴时随手而摄。谨以此作为新年开篇之文,顶礼一切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先哲。五浊之苦不言自明,惟愿你我早日脱此苦海,勘破生死了知解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