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流转与沉沦

高志林

<p class="ql-block">蝶恋花·过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瑞雪纷飞迎岁首,火树银花,映照新春酒。爆竹声声辞旧岁,欢歌笑语盈门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蝶舞翩翩情似旧,红烛高烧,暖意融心袖。笑语盈盈祈岁久,年年此际团圆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如同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镌刻着不同的故事与情感。而今,轻轻翻开那泛黄的一页,那是关于70年代的年味,与如今过年情愫的交织与对比,如同一幅幅画卷,缓缓铺展在眼前。</p><p class="ql-block">生于70年代的我,记忆深处童年的过年,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民俗画。那时的冬日,寒风虽凛冽,却吹不散家家户户心中的暖意。大街小巷,手做的红灯笼高挂,鞭炮声声,不绝于耳,那是年的序曲,是辞旧迎新的欢歌。家家户户忙着打扫除尘,门楣上贴上红彤彤的对联,窗花剪纸,精致细腻,每一剪都来自于村里心灵手巧的大妈手中,蕴含着对新年的美好祈愿。那时候的年货虽然不如现在丰富多样,但每一样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大家会提前准备年货,如熬猪油、做猪油渣拌白糖等美食,这些都是过年时才能享受到的“奢侈”零食。年夜饭,是那一代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没有大鱼大肉,但那份团聚的温馨,那份对家的依恋,却是任何珍馐美味都无法比拟的。那时的年味,是淳朴的、真挚的,它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汇聚成一股不可言喻的力量。尽管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但人们对春节的期盼和热情却丝毫未减,记得那时候,村里的老人自发组织起来想尽办法自制道具办节目环村表演,舞狮、踩高跷、挠搁、二鬼抱跌、牛斗虎、讶鼓评说、跑旱船等传统活动热闹非凡,因为是环村表演,每个小队都有收秋的场地,表演节目的人员每个场地必须走到,所以大人小孩都成群结队地追随着观看,场面十分壮观。说起70年代的年味,还不能不提那时候的人情味。邻里之间、亲戚之间都实心实意地互相帮助,那种欢乐又祥和的氛围至今让人回味无穷。而且啊,那时候的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那时候年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啊,尽管70年代的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但那时候的年味却异常浓郁,让人难以忘怀。这或许就是因为那时候的人们更加珍惜团聚的时光,更加注重传统的习俗和活动吧。</p><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过年,是冬日里最期盼的节日。那时的农村,贫穷而简单,但那份对于年的期盼却如同冬日里的一把火,温暖而炽热。我们穿着母亲手工缝制的新衣,虽然布料粗糙,但那份由内而外的喜悦却是任何华丽都无法比拟的。晚饭后,我们围坐在煤油灯下,听着父亲讲述过去的故事,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那时的我们,对于贫穷并没有太多的感知,因为那份简单与纯粹,已经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年的美好。</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那份对于过年的期盼与喜悦,却似乎随着物质的丰富而逐渐淡化。过年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年夜饭不再只是家里的盛宴,更多的人选择到饭店聚餐,虽然菜肴更加精致,但那份家的味道却似乎淡了许多。孩子们对于过年的期待也不再那么纯粹,孩子们沉迷于电子产品,对于传统的年俗活动已经失去了兴趣;大人们则忙于应酬与社交,团圆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暂和珍贵。年,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文化的传承,那份对家的思念,少了那份原始的质朴与纯真,但是对亲人的牵挂,却始终如一。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与共享,通过旅行、阅读、家庭聚会等方式,寻找属于自己的年味。互联网让距离不再是障碍,即使身处天涯海角,也能通过视频通话,共享那份跨越千山万水的亲情与温暖。</p><p class="ql-block">然而,尽管过年的方式在变,但那份对于家的思念和对于团圆的渴望却从未改变。每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无论身在何方,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想起那些陪伴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新年的亲人。年味的流转,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也是人心所向的映照。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那份对家的依恋与眷恋,始终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纽带。70年代的年味,是纯真与质朴的赞歌;如今的年味,则是多元与包容的交响。它们各自绽放着独特的魅力,共同编织着人类文明的璀璨篇章。在岁月的长河中,怀揣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憧憬,继续前行。在每一次年的轮回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与力量,让年味不仅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永恒的情感与精神的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