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写作</p><p class="ql-block">李兴发</p><p class="ql-block"> 关于写作,就我的体会来说,并没有那么玄乎、高深,不过是多读书、广见闻、勤习练而已。</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多读书,读好书。博览全书我们做不到,但选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好书还是可以的。读书不限于某一方面,不仅国学西学,也不仅史学哲学文学科学,从各种门类的书籍中汲取营养,丰富内在的识见,写作起来方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典籍浩如烟海,那里读得过来?这就得筛选,选那些千古流传的经典来读。对年轻人来说,不妨看看名家推荐的书目,或许是捷径。古代的经典很多,经史子集,不能遍览。</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读书人限于书籍的有限和传播不便,所能接受的信息不多,因之,一生大多只能在圣贤书中转圈。比如,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无数的读书人皓首穷经地钻研,虽“韦编三绝”而不能止,为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除了专家,没必要去如此仿效。当然,虽不提“厚古薄今”,也不必埋头浩如烟海的古籍钻不出来,但作为写作者,对老祖宗留下的典籍当有所了解。比如《易经》,虽不必如古人般穷经皓首地研读,但亦应粗悉一二,知其大略。否则,难于理解后世的典籍线索。虽不必去占玩八卦,至少,读读“系辞传”还是可以的,并将受益匪浅。其它,如老庄孔孟等诸圣贤的著述,即便不能都精读,也亦当粗读以对其主旨有粗略的了解。好在,现下有互联网这个工具,如有粗略线索,上网一查便知。但如果你对古代典籍一无所知,想查恐也困难。</p><p class="ql-block"> 读书要多而广博,对于古今中外的典籍,不能仅仅读文学作品,读书的视野当宽泛一些,比如历史、哲学之类,都得读一点,这样,就能使你对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宏观与微观有比较透彻的理解。那么,写起文章来就会有厚度,有深度,更有文化和哲学方面的思考,而不会失于泛泛。这样的文章就能使人耐读耐看,隽永绵长。</p><p class="ql-block"> 读书的宽泛,不限于文史哲学之类,还可以多门类地博采众长,尽量丰富个人的广博。就以文学的经典名著《红楼梦》为例,书中所涉及的知识门类可谓多矣,文、史、哲、儒、释、道之外,更有医学、美食、园艺、绘画、音乐等等内容,因之,看是书,读者可从书中对其官场政治、宫闱秘事、家族争斗、两性情爱等方方面面进行解读。故鲁迅先生评说是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除此而外,单是从其所阐释的其它知识门类便可解习各种识见。这就是经典所予读者的教益和享受!</p><p class="ql-block"> 所谓广见闻,不外乎是多听、多看。要多听多看,那就需要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之中。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是广博闻见的理由。书是固化的物事,而万里之行却可见动态的物事。因之,读万卷书之后,需要走出去实证书中的道理,并从广阔的天地中获得书本之外的更多信息。事实上,身历亲见远比书本上的描绘更直接、更生动、更传奇、更精彩!大凡名著,无一不是作者万里行踪的产物。比方说诗人,大都是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窝在家里能写出好诗?不要说作家,便是画家、摄影家,如果不走出去,能创作出好的美术、摄影作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源,哪有溪流?没有生活积累,怎能写出好的文章?难怪要提倡文学艺术家走出书斋,到广阔天地间、到民众中去“体验生活”。</p><p class="ql-block"> 要做到广见闻,除了走出去身历亲见外,在互联网已高度发达的今天,还可以通过收集网络信息来丰富自己的闻见。古代曾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之说,主要是靠阅览图书来获得知识。后来有报刊和广播,天下事的传播就更迅捷了。而今天,每天从上网的各种信息以几何级数涌现,我们完全可以从网络中通晓天下事,并从中筛选于自己有用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至于勤习练,那就是在多读书、广见闻之后,提笔作文了。</p><p class="ql-block"> 古人对作文之事比较严肃,比较慎重,称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现在看来,此说未免太沉重,太神圣。或许,古代读书为文乃少数文人的专利,且大多有功利思想在里面,故往往有“经国”“不朽”之说驾御其中。于是,文人为文便多少有些神圣使命感。其实也不见得,古人的文章未必都有经国之态,亦有与“经国”无关的闲适小品传流下来,亦或“不朽”,却未必是“盛事”。</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全民都享受教育的今天,可以说,人人都可捉笔为文。特别是当今互联网如此发达,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写几句文字在网上露脸。而为文上网,其间多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交流,又有谁会在乎“经国”与否?</p><p class="ql-block"> 为文当多写多练。有多读在前,初习者当然会参阅百家,有如书画习作者描红、临摹。写得多了,便会累积一定的为文体会和感受,自然会融汇百家之后,写出自己的风格来。</p><p class="ql-block"> 不少作家都有写日记的习惯,这其实是“勤练”法门之一。日记不但是生活的备忘录,同时亦是为文的进步阶梯。写日记不能只满足于生活琐事式的流水账,好的日记亦可成为美文。写日记除记事,其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在日记中表现出来。因之,每天在写日记之时,可粗略考虑所记事由、思索、感慨的顺序、条理、逻辑等要素,不至于杂乱无章。久而久之,便能熟稔于心,得心应手。动笔为文时,便能如有神助,下笔千里,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所谓为文也简单,即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真情实感,主题明确,中心突出,且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没准就是一篇好文章。如果再加上历史、文化、哲学等诸方面的思考,发一得之见,或许就有可能成为传世佳作。</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