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此碑位于防城港市东兴市,东兴镇的竹山古街,这里是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基地简介</p><p class="ql-block"> 大清国1号界碑,位于防城港市东兴市东兴镇竹山村西南面,界碑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以石碑主体为中心距;东向15.78米、南向7.4米、西向5.2米、北向13.3米范围为界。界碑为长方形砂岩条石,碑身长176厘米,宽62厘米,厚27厘米。中间直行楷书“大清国钦州界”,字高约24厘米,宽约24厘米;左上角直行刻“光绪拾陆年贰月立”,右下角直行刻“知州事李受彤书”字样。界碑于2015年被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边境地区党组织开展党性教育及国防教育的重要活动阵地。</p> <p class="ql-block">边境古城竹山古街修整后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 一八九0年中越边界钦州第一段一号至十号界碑立毕,一八九三年第二段十一号至三十三号界碑立毕,至此中越边境广东段(东兴、防城时属广东钦场)立界工作全部完成。东兴市内共有大清国州界界碑八块,竹山的界碑为第一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0三年十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 李受彤简介</p><p class="ql-block">李受彤,生卒年月不详,字彦伯,广西临桂人。举人出身,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任钦州知事。光绪十四年(1888年),钦州改直隶州随晋升知州。李在任期间,迁移</p><p class="ql-block">书院,奖励文人,以礼耆者,受到好评。唯其施政,崇尚刑威,对大小盗贼,多施重刑,民多敬而生畏。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受彤奉命随清政府钦差鸿胪寺卿(外交官)邓承修,道台王之春与法国勘界代表狄隆、海士勘定中越国界。会谈</p><p class="ql-block">间,李受彤秉承国家领土完整、寸土不让的立场与法方开展艰苦斗争,在当地人民</p><p class="ql-block">的支持下,收复法军强占的边境江平、长山、八庄等地,从竹山循北仑河至滩散、垌中立下数十块中越两国界碑,并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签约,确立中越边界。李受彤不辱使命,完成勘界任务,不久离任回籍。</p> <p class="ql-block"> 界碑</p><p class="ql-block"> 中越陆地边界,陆地接与以河为界的地段立碑方式不同。陆地接缓处由中越两国共立碑子国界线上。</p><p class="ql-block"> 以河为界处的界不立在国界线上,而是由中越两国因分别立碑于界河的乙方岸上,此时的界碑只起到因界线走向的引示作用。</p><p class="ql-block"> 纤山的大清国一号界碑属于后者,这里的中越国界在北仑河的水深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清国一号界碑简介</p><p class="ql-block"> 大道钦洲界一号界碑,位于广西东兴市的山村,这里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起点和陆地追界的起点,界碑为清光绪十六年(公元一八九0年)所立,碑文曰:“大清国钦州等”,亲清界圣总办,四品顶戴让州直隶州知州李受形所书。中法战争结束后,划定中起国界或当务之急,无绪十二年(公元一八八六年),清政府派钦差勘界大臣,鸿萨寺那邓承修等与法国勘界使臣狄隆会勘中越边界,历时七个月达成协议,其间中国军民与法国殖民者进行坚决斗争,挫败了其侵占中国领土白龙尾,江平等地的图谋。一八八七年,清廷以钦州知州李受形等四人为立界委员,法图以四划官拉第等四人为立界委员,会办饮越立界事宜。</p><p class="ql-block"> 一八九0年中越边界钦州第一段一号至十号界碑立毕,一八九三年第二段十一号至三十三号界碑立毕,至此中越边境广东段(东兴、防城时属广东钦场)立界工作全部完成。东市内共有大清国州界界碑八决,竹山的界碑为第一号。</p><p class="ql-block"> 二00三年十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东兴市大清国界碑分布示意图,其中展示当年中越边境的历史记载,及界碑位置的确定。(图中标记共八处)这也是133年前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大清国钦洲界”一号界碑,历史存档。</p> <p class="ql-block"> 被用玻璃保护起来的,“大清国钦州界”一号界碑,实物。</p><p class="ql-block">(光绪拾陆年贰月立)</p> <p class="ql-block">一号界碑遗址处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保存了133年的竹山古街上的老宅。</p> <p class="ql-block">翻修一新的竹山古街老宅。</p> <p class="ql-block">碑文;中国疆域辽阔,陆地边界东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到中越边界的北会河口,总长度约22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边界情况最复杂的陆地边界线之一(左图色线所示)。海岸线总长度超过32600km(左蓝色线所示),其中大陆海岸线长18400km;岛岸线长14247km竹山村位于东经108°北纬21°的中越界河北仑河出海口,是祖用漫漫陆地边防线的终点,也是万里海岸线的起点(左图下方黑成与蓝线交汇处为防港市的北仑河口,右上方交汇处为丹东市的鸭绿江口)。在这里,我国的大陆海岸和陆地边界线,祖国的历史与未来,交汇成一点。</p> <p class="ql-block">保存了133年的竹山古街,其中一条街路。</p> <p class="ql-block">修整后的竹山老街。</p> <p class="ql-block">《绿天过客》的原文如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齐白石)</span></p><p class="ql-block">芒鞋难忘安南道,为爱芭蕉非学书。</p><p class="ql-block">山岭犹疑识过客,半春人在画中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注:</span>余曾游安南,由东兴过铁桥,道旁有蕉数万株绕其屋。创齐白石的《绿天过客图》是他在1907年游历越南时创作的。当时他由钦州东兴过铁桥,道旁有数万株芭蕉树环绕其屋,这一景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画作中,芭蕉树用淡墨勾画,白描蕉叶占据最大空间,而楼屋则用凝重的笔线勾画,形成以白托黑、以淡托浓的强烈效果。远山则用大写意没骨法画出,形简色艳,近乎符号化。这种画法在古近山水画史上绝无仅有,展现了齐白石大胆而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市场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齐白石的《绿天过客图》)在市场上也有着极高的价值。一件该作品曾经拍出9300多万高价,显示了其在艺术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和投资价值。</p> <p class="ql-block">1962年春,中国著名剧作家、诗人田汉来到东兴,赋《北仑河》诗:</p><p class="ql-block">血稠于水北仑河,蝶儿飞舞和平界。</p><p class="ql-block">一面红旗飞碧野,国境桥头溪石上。</p><p class="ql-block">中越人民抗法倭,燕子合成友谊窝。</p><p class="ql-block">千秋风艇共鸳波,浣娘相对暮砧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