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乡语慰乡情 最是乡音解乡愁

勿负今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句乡语慰乡思 最是乡音解乡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回家过年是一场不计成本的文化盛宴</b></p><p class="ql-block"> 之前看过西方新年庆祝活动的报道,时间可以从感恩节一直持续到圣诞节,长达三十几天,为此还羡慕了好久。但细算起来,比起中国的春节,无论是时间跨度、节日形式,还是节日内涵、文化底蕴,老外的庆新活动都不值一提。民以食为天,中国农历新年的各个时间节点都离不开个吃,总结起来,差不多从腊八粥开始,到小年的糖瓜,除夕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一直到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春饼、大菜龙(龙皮)或者龙须面(龙须)才算结束。在那段时间,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慈祥、更加友善、更加慷慨、更加包容。人们被一种神秘的气氛包围着,谁都不愿意破坏那和平安详、其乐融融的美妙氛围,平常没空说的话,终于可以塌下心来好好说说了;平常没时间做的事,终于可以肆无忌惮的好好做做了;平常见不到的人,终于可以围坐在一起好好唠唠了;平常压抑了太久的情绪,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释放了。</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安土重迁,乡土情结浓重,人们要在一年中赚钱最容易的时候前赴后继的返回故土,会在这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用一年中最高的物价置办年货、走亲访友,花掉辛苦一年挣来的大半积蓄。也许只有出门在外的人,最能明白家的意义。中国人向来以精明著称于世,过日子擅于精打细算,但在回家过年这件事情上,他们却傻得出奇,从来不计成本,不核算性价比,只为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让一家人享受一年之中难得的清闲,犒劳自己一年里辛苦的付出,人们都要在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里,恣意体会人间的挚爱深情。只有回家过年,才能让他们放下一切忧虑和烦恼,骄傲与荣耀,回归生活最原始的样子。在踏入故土的那一刻,任你再怎么精心打扮,刻意修饰,你还是你,还是当年那个二蛋、胖丫、狗剩子。一句乡音、一声乳名、一件大花棉袄、一碗大碴子粥,就足以把你打回原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你大爷未必是你大爷</b></p><p class="ql-block"> 最能唤起一个人对家乡的记忆的,当然是乡音!听腻了流行潮语,只有原汁原味的家乡话最亲切。正月初一拜大年,一句家乡话“大爷,您老过年啥好的吧!”最是乡音解乡愁!早点回家,让幸福别再漂泊。可惜的是现在零零后的同学,已不会说方言。</p><p class="ql-block"> 近日刷到一个视频,一位东北姑娘把“媳份儿”这个词叫出了不同的含义,“媳份儿”声调降低,变轻,拉长,表达乞求之意。“媳份儿”声调升高,声音短促有力,则表达刚发了工资。其实这不算什么,在我们大唐山,可以通过声调、轻重音的变化,把一句“你揍啥呢?”表达出你想要的任何意思。在唐山,通过方言甚至可以把“大爷”区分出是不同的辈分,如果“大爷”重音放到“大”字上,“爷”拉长音,就是排行在首位的爷爷;如果“大爷”的“大”字读轻音,“爷”字音短促,那么则是排行在首位的伯伯。方言这东西说来也奇妙,这是只属于唐山“大爷”们的烦恼,因为“二爷”只是行二的爷爷,“二大爷”只是二伯。记得小时候,我没弄清其中玄妙,受家族委托给闯关东的大伯写家信,劈头盖脸就是一句“尊敬的大爷:您好!”而被父母调侃,“傻小子,平时这么说说,可以;要是写信,那就差着辈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乡音乡语闹出的笑话,成了我童年最幸福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汝坐碗乎,非乘木鸢乎</b></p><p class="ql-block"> 我向来对当今社会某些不分对象、不看场合、拽普通话的年轻人嗤之以鼻。连外乡人都知道入乡随俗,你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还没出去几天,就忘本了,怎能不让侧目。记得唐人编纂的《意林》里记录过一个故事,某生中第,仕于京都,乡人以为荣。年关将近,还乡省亲,薄暮方至。翌日,村长者见之,问曰,“几时返乎?”生持京腔答曰:“昨晚。”长者甚不悦,诘曰:“汝坐碗乎,非乘木鸢乎。”(注释:原来你是“坐碗”回来的,不是乘坐木制飞鸟回来的呀!)生愧然自惭,居桑梓之间,不复言京腔。此生若能不忘初心,体悟一句乡音慰乡情的道理,说句地道的家乡话“列儿后剩回来跌”,何至于贻笑乡里。</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声音,从我们出生起,就一直在耳边呢喃,它是永不走调的摇篮曲,伴随着我们长大;有一种声音,它牵着我们的衣襟,履着我们的步子,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能顺着它找到回家的方向;有一种声音,它连接着远在万水千山的家乡人,仅需一句简单的问候,亲切感便油然而生。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纾解;如论社会怎么发展,总有乡思需要慰藉。“中”“额跌”“知不道”“那家伙雷子”“过年,都啥好的吧!”寥寥几句方言,短短几个音符,就足以让人潸然泪下,就足以引发你我共情。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民族血脉的呵护,也是对乡土文化的铭记。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留住乡音,记住乡愁!又是一年春节时,让我们借节日东风,把方言好声音根植于每一位游子的心田,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