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景德镇北部最高峰~鸡冠石

键之缘

<p class="ql-block">  鸡冠石,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最北端的西湖乡磻溪村龙溪自然村北偏西,海拔1063.3米,是浮梁县、祁门县、东至县三县的界山,也是景德镇北部最高峰、景德镇市第五高峰。传说山顶有奇石,状如鸡冠,故名。鸡冠石所处山岗,名鸡冠石岗,山岗呈东北~西南向,鸡冠石岗上从东至西有岩上、鸡冠石、跑马岗、打杵叉、长弯岭、轿顶尖、大狼尖等海拔较高的山峰去。</p><p class="ql-block"> 关于鸡冠石有个神奇传说,这只傲立于山巅的雄鸡,头朝祁门,屁股对着东至。吃祁门的东西,拉的屎流向东至,肥了东至,穷了祁门。后来上天也感到不公,一个晴天霹雳打掉雄鸡下巴一角,鸡吃的东西减少,祁门也就慢慢摆脱了贫穷。</p><p class="ql-block"> 鸡冠石海拔超过千米,又是浮梁第五高峰、浮北第一高峰,值得一爬,况且还有神奇之传说,更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8日,10驴友结伴登高鸡冠石。冬日暖阳刚刚露出红彤彤的笑脸,我们就从城区出发</p> <p class="ql-block">  从磻溪左拐的村道就像是羊肠小道,弯曲狭窄,行车非常困难,车辆发出的噪音惊飞了林间觅食的白鹇</p> <p class="ql-block">  10点差一刻,我们到达登山的起点~龙溪,村口的空旷处仅可泊车上十辆</p> <p class="ql-block">  背起行囊,大家就开始今天的徒步登山活动了</p> <p class="ql-block">  小溪中溪水清澈见底</p> <p class="ql-block">  山上的大风车懒洋洋地转动着</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小树林中一群白鹇在悠闲自在得的觅食</p> <p class="ql-block">  白鹇(学名:Lophura nycthemera)是一种大型鸡类,属于鸡形目雉科鹇属。它们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同时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等级。</p><p class="ql-block"> 白鹇的雄性和雌性在外貌上有明显差异。雄性白鹇羽毛华丽,头部有长而厚密的蓝黑色羽冠,脸部裸露,呈鲜红色。上体和双翅为白色,并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色斑纹,下体为蓝黑色。雌性白鹇则相对朴素,上体呈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羽冠褐色,下体亦为棕褐或橄榄褐色,胸部以后微缀黑色虫蠹状斑。</p><p class="ql-block"> 白鹇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在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较为常见。它们以植物幼芽、块根、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金针虫、鳞翅目昆虫和幼虫、甲虫、蚂蚁、蜗牛等动物性食物。白鹇的繁殖期在4至5月,实行一雄多雌交配制度,营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p><p class="ql-block"> 白鹇性格胆小机警,但行为举止颇具绅士风度。它们不仅外形漂亮,还经常梳理羽毛以保持整洁,行动优雅。同时,白鹇还知道保护弱小,颇具君子之风。</p><p class="ql-block"> 白鹇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历史上,它一直是文人雅客所喜爱的珍禽。古人认为,白鹇洁白的羽毛象征着清廉,性情正直,举止行动优雅,不与其它鸟类混杂,代表了洁身自好的品性。因此,白鹇雄鸟的形象被选做五品文官的象征,绣到了官员朝服的补子上。此外,白鹇还曾作为土产名禽,成为一些地区对外的一张名片。然而,由于环境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白鹇的野生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如今,在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白鹇的种群数量趋势稳定,暂时脱离了生存危机。</p> <p class="ql-block">  山坳里有一栋土墙屋</p> <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我们就到达小青林坑,这里只有三四栋土墙屋,一户人家祖孙三代都在家,村民说,他们这几户都是山下迁此落户的,和山下磻溪村是同根同源的汪氏,共祠堂、同祭祖,具体何时迁来他也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  小路在茶园里穿行</p> <p class="ql-block">  鹰击长空</p><p class="ql-block"> 鹰形目(学名:Accipitriformes),俗称鹰类,是鸟纲(Aves)下一目鸟类的统称。截至2024年,世界主流分类体系中该目共有4个科74个属264个物种。鹰形目鸟类体型差异显著,体长从30~120厘米,体重从数百克至12千克不等;羽色以棕色、灰色、褐色、黑色或白色为主;其喙部前端下弯呈钩状,边缘具弧形垂突;趾爪结构发达,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趾端具锐利的钩爪;翅膀较钝且宽圆,前翅端部具有4~7枚突出的初级飞羽,展开时翼尖形成分离的“翼指”。鹰形目鸟类普遍存在性二型性,雌鸟体型明显大于雄鸟。</p><p class="ql-block"> 鹰形目鸟类分布广泛,遍及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栖息于森林、田野、荒漠、悬崖峭壁、水域等各类生境。该目鸟类的食性较为多样,以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节肢动物、动物尸体及水果等为食,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猛禽。它们擅长高空盘旋,拥有强大的飞行能力;超过一半的物种具有迁徙行为。截至2024年,共有259种鹰形目鸟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其中1种灭绝(EX)、13种极危(CR)、21种濒危(EN)、26种易危(VU)(注:因IUCN未将美洲鹫科划入鹰形目,故本次统计数据是综合鹰形目及美洲鹫科数据而得);2021年,55种鹰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1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  走过茶园后,山路非常清晰,一路山势平缓,山体陡峭点的地方则是之字形上升,上山还是比较轻松的</p> <p class="ql-block">  这图形有点江西省地图的意思啵</p> <p class="ql-block">  个别地方有冰雪压倒的树木拦阻,但都很易跨越</p> <p class="ql-block">  从小青林坑到山顶,只花了一个小时时间</p> <p class="ql-block">  下面就是东至县辖区</p> <p class="ql-block">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菊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长根状茎。茎直立,高达2.5米。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很小,在花序分枝上单面着生,形成开展的圆锥状花序。通常形成直立生长的植物群落,在叶子上方的分枝花序中开有许多黄色小花。</p><p class="ql-block"> 主要生长在河滩、荒地、公路两旁、农田边、农村住宅四周。繁殖力极强,传播速度快,生长优势明显,适应性广阔,与周围植物争阳光和肥料,直至其它植物死亡,从而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该物种是非洲大陆其他地区和世界多个地区(包括欧洲和亚洲)的入侵植物。该植物花形色泽亮丽,常用于插花中的配花。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引种后逸生成恶性杂草。</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二批)。</p> <p class="ql-block">  山上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应该是近几年建风力发电从时,被装运风力发电设备的车辆带上来的</p> <p class="ql-block">  这山头远看有点像鸡尾不?有的地图上标注了两处鸡冠石,这是其中一处。像鸡尾这处,走近了是一处高三四层楼的悬崖峭壁,峭壁上有几块巨石兀立,登上最高的一块石头,六只脚APP显示海拔为1063米,与鸡冠石海拔高度几乎一致,悬崖下面应该是东至县辖区</p> <p class="ql-block">  东面大山深处的村庄是祁门县新安镇长滩村,视线好的日子还可以看到远方一点点的新安镇镇区</p> <p class="ql-block">  悬崖峭壁边上有一个几平方的平台,大家依次在平台上摆出自己熟练的POS留影以誌</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山的路径在距那个鸡冠石标注处不远的这个风电机附近,这儿是有些地图标注的第二处鸡冠石标注地,据说真正的鸡冠石是在发电机基桩附近,因为在发电机基桩红线范围之内,平整基桩场地时,鸡冠石被挖掉了,十分可惜!</p> <p class="ql-block">  在风电机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为了赶中餐,大家快速下撤</p> <p class="ql-block">  下山的地势比上山那边陡峭许多</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一点二十,大家顺利回到龙溪村,龙溪村大部分村落建在一个北~南方向的山坳里,零零星星的有十多户人家,这里也是从磻溪迁上来的汪氏族人,汪氏是西湖乡的第一大姓氏,磻溪汪氏是其中比较出色的一支。</p> <p class="ql-block">  从山下回望今天走过的高山,巍巍乎,高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