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张溥故居虽小,却是全国重点文保。</p><p class="ql-block"> 这里原本是官宦大宅,太仓人称“尚书宅第”,分三路三进,如今只剩西路院落,亦即张溥的起居之所。其最大特点是堂屋与后楼之间,上下、左右均有回廊相通,江南人称为此种设计为“通转走马楼”。堂楼后侧回廊的顶棚为卷棚,做工精致。虽不甚宽敞,但两人并肩通行毫无问题。幽静的二进宅院内,四边屋顶的内侧坡面形成“四水归堂”格局。除了屋内回廊之外,东边另设一条长约40米的甬道(备弄),满足家人日常通勤需要,使“形而下”的家庭生活完全做到与“形而上”的中轴动线相分隔。</p> <p class="ql-block"> 从细节上看,也显示出该宅不凡的气派。具体表现在:主楼面阔五间,每间的开间都很大,远非苏州地区的一般性民居可比;梁柱用材壮硕;在主体建筑的梁柱结合部位,装饰了棹木(因为像官员在公务时插在帽子两侧的帽翅,又称“纱帽翅”);立柱的柱头及方椽的头部都有卷杀。另外,屋顶坡度较缓,檐檩上加垂莲柱,说明此宅为明代建筑无疑。</p> <p class="ql-block"> 张溥本是复社首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在当时就很有名。大家读过中学课本上的《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讥讽“缙绅”之不及匹夫。张溥散文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朗,直抒胸臆。他的书房名为“七录斋”,也是极富有书卷气的,据说此名源自于他每读书必手录,录完一遍即焚,凡是者七遍,以至于滚瓜烂熟。如此好学饱学之士,殆可谓娄东学风之宗。</p><p class="ql-block"> 晚明政局十分晦暗。明中期以后,英宗先推张居正变法后又废止,阉党专权,特务横行。国家日益走上不归路。江南地区一方面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纺织业创造的财富成为朝廷抗击满清的主要财源,另一方面先进士人与落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政坛上纠缠着东林党与阉党之争,而复社与东林党互通志气,成为东林党的外围。复社可贵之处在于知识分子的政治觉醒,可悲之处是,除了对圣人良相出世的企盼之外找不到治世救民的策略(阳明心学虽然在哲学上曾经达到同时代儒学的顶峰,但此时己沦为文人之间虚无的心性空谈)。张溥等人举起复社大旗,在虎丘大会全国文社,固己经开一时之盛。“尚书宅第”也仿佛与张溥身上经天纬地的气概相匹配。</p><p class="ql-block"> 自王阳明而张溥、顾炎武、黄宗羲,到清代的经世致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中国踉踉跄跄地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顾炎武是千灯人,黄宗羲是余姚人,都距离娄东不远。晚明以后,江浙士子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岂不谓昭炳千秋,功高日月?个人利禄与苍生社稷孰先孰后,先人早己为后人树立了楷则。(2025春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