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工作是正经事,专业是正经话题,但这大过年的,就用不太正经的方式写两笔。<br><br>1) 先讲人才测评的维度,见过也用过各种图案或形状,冰山的、四象限的、台阶状的、房子状的……最近又想到按效用可以简单粗暴的分两大类别,加减法、系数。<br><br>各式各样的能力,包括情商和智商,包括专业能力和领导能力…统统可归入加减法,就说它们是“叠加”出一个人的核心实力,多一分能力,则增一分效用,少一分能力,则减一分效用。<br><br>所有能力加加减减,形成某种核心。<div><br></div><div>而深层次的内驱力/动机、价值观、甚至特质和风格,都可归入系数,在1.0上下的某个区间,去把能力水平放大或缩小。比如,1.2、1.5的系数,就是这些深层次的东西比较正向(比如:自驱自强、心胸开阔、成就他人等等),就能让一个人的整体实力放大到120%、150%之类的。而如果偏负向(比如:自弃躺平、狭隘自大、心术不正等等),系数就是0.8,0.7,就会让一个人的整体实力打折。<br><br>这么想来,有点意思。辅导/coach或规劝人的时候,也可以用类似“你分明有这能力,可别因为这个只能七折八扣吧”、“优秀的领导力,就是要让你团队里每个人都能乘上1点几的系数发挥出来”的话。<br><br>2) 我一直觉着正儿八经的测评访谈挺有趣,但更有趣的是在非测评的场合,在对方没意识没防备的场合,从真实的细节中观察。随时随地,更真实,也更有趣,没人能分分钟的自我修饰或自我防备。分明是一起跑市场拜访客户,除了洞察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之外,大把的机会可以洞察身边的同事或下属,甚至上级。看起来是开了个会解决业务问题,一定可以看到不同人的多样情形……<br><br>而最最最有趣的,是积累了一定的观察“素材”之后,和别人一起聊,用正经话讲是“复盘和切磋”,往糟里讲,扣个“爱八卦”的帽子也未尝不可,而我发现,测评同行们多多少少有这癖好。(不过,要始终提醒自己,要全力以赴、坚定不移的把这个工作陋习杜绝在自己的生活和交友之外)。<br><br>最近发生的,就是和熟人聊起数年前共同认识的可爱的人们,聊了很多真实有趣的细节,聊的深刻而畅快。那些关于人性的幽微观察和细腻感触,本来在岁月冲刷中被遗忘、在大事小情的细节里被隐匿,又一次性地被我们起底深挖的昭然若揭……让人感慨。<br><br>3) 当然,超脱看人容易、点评别人容易,琢磨自己才是难。难上加难的,是直面自己各种缺点或遗憾的那份勇气,没人有百分百的勇气。所以,内观的终极目标不是要我们成为完美的人,而是要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打住吧,越写越玄学。我的码字耐心也就一次一页A4纸,敲满便罢,饶过自己。<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