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的除夕是最冷清、最寡欢的除夕。</p><p class="ql-block">前几天看到一段文字,说的极好:现在人都说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其实不是没有年味了,而是角色发生了变化,以前我们是孩子,盼望着过年,能有件新衣服,有双新鞋子,有零食吃,而那时的父母不一定喜欢过年,就像现在的我们,我们成为父母,我们操心着一切,而孩子们还是盼望着过年,只是他们的愿望已经甩了我们几万步,我们的新年期望仅限于物质方面,他们已经涉足了吃喝玩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我记事起,过年一直都是一大家人,也一直都在农村过。小时候没有现在的各式烟花🎇,但基本的鞭炮还是有的。那时的鞭炮经常有哑炮,我们一群孩子就各家跑,等鞭炮响过后,就去寻找哑炮,年夜饭过后,小伙伴们就会聚在一起,比比谁的哑炮多,再琢磨着怎么玩。</p><p class="ql-block">进入冬天,母亲就开始忙着给我们做棉鞋,春节前一个月,母亲会带着我们到裁缝店做新衣服。说新衣服其实就是棉袄、棉裤的外罩,我往往会跟裁缝师傅说,口袋做大点,就为了拜年的时候可以从别人家多装点瓜子花生(那时候没有糖果)。</p><p class="ql-block">年初一的早上,穿上新衣服新鞋子,我们兴高采烈的各家拜年。我最爱看的是各家门上的对联,看字体、看寓意、看对仗是否工整,也爱看客厅两边墙上的电影画。那时我们看电影全靠下乡放,电影院只有城里有,看电影是件奢侈的事。电影画满足了我们对电影的需求,每部电影选取经典片段截成十几个画面,配有文字说明,一部电影基本上算是看过了,所以拜年运气好的话能看好几部电影(有很多家是重复的)。七八十年代,物质精神都是匮乏的,但是我们的快乐却是满满的。</p> <p class="ql-block">结婚后,我们虽然在城里工作,但婆家在农村,我们还是回农村过年。农村可以放鞭炮,有烟火味、有人情味,热闹。后来婆家拆迁,我们又到大姑姐家过年(她家在农村),大姑姐和姐夫是极好的人,啥事都不让做,一个春节,我算是十指不染阳春水。其实也不是我懒,主要是孩子们不愿意在城里过年,不能放炮、放各式烟花,单就这一点就缺了很多兴致。</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春节是迄今为止人最少的。大闺女一家到珠海旅游,小闺女呢,到成都和朋友过年,说年轻人在外面过年是常事。我们的观念还是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儿大不由娘,这也是代沟吧!大姑姐的儿子媳妇回娘家过年,孩子们都不在家,我们便不准备回农村过年,这么多年了,一直是大姑姐照顾我们,我们也该担起顶梁柱的重任了。自小年后便我开始翻小红书,找菜谱,什么团团圆圆(圆子)、节节高(排骨)、年年有余(鱼)、金玉满堂(玉米)、生财有道(生菜)、钱串子(肉沫烧粉丝)等等。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我在锻炼的时候,不小心从核心床上摔下来,造成第三肋骨骨折,年夜饭的重担瞬间转移到了先生的肩上。对于他这个工作狂,我是不抱希望的,一年到头都不下厨,能整出什么花出来?</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大姑子、小姑子一家年三十早早就过来了,摘菜、洗菜、切菜、烧菜,分工明确,下午5点钟,菜已上桌,满满的一大桌。都说早过十五晚过年,城里禁放烟花、炮竹,我咋知道谁家过年了?记得小时候,我们为了晚过年,甚至年夜饭吃过再放鞭炮,除夕夜鞭炮声不断,那叫一个热闹,真真的烟火味。</p> <p class="ql-block">晚上6点,我们在悄无声息中结束了年夜饭,该有的一样不缺,可是没有了孩子的欢声笑语,没有了爆竹声声,没有了烟花的绚丽,年夜饭变成了平时的一顿丰盛晚餐,年味呢?年味在:姥姥,拜年啦!妈妈,拜年啦!恭喜发财,红包拿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