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淮阳到周口,探寻城市变迁之路

天地舆图

<p class="ql-block"><b>(一)淮阳与周口历史沿革综述周口市</b></p><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毗邻安徽省阜阳市及亳州市,今所辖两区(川汇、淮阳)、七县(商水、西华、扶沟、沈丘、郸城、太康、鹿邑),并代管一个县级市(项城)和两个功能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临港经济开发区),市域总面积1.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56万(七普数据)①。本期内容,将从行政区划历史沿革,结合城市发展变迁的角度,对周口市主城区(川汇区)与卫星城淮阳区开展图文走访记录。远古时代,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的伏羲(太昊)自出生地成纪(今甘肃天水)往东一路播徙,先后统一关中、征服中原,并选址于宛丘筑土建城,立国定都。“宛丘”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伏羲都城遗址位于淮阳古城东南约2公里的平粮台(中国方形城池鼻祖,属龙山文化,且载入华夏城建考古发掘史册,并作为周口市域内早期的聚落雏形)。伏羲立国与宛丘筑城,“结网罟,养牺牲,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造甲历,兴礼乐”,教民渔猎,养殖畜牧,开创农耕文明之起源。西周初年,舜帝后裔与周武王女婿妫满被分封在宛丘,建立陈国。妫姓陈国的建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商汤封虞遂于陈,如《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是也。”一种说是虞思之后遏父之子满,《史记》、《左传》均主此说。但据周武王灭商前曾在陈集会,这陈当系商汤所封有虞氏帝舜之后一虞遂于此,而虞遂的一支嫡裔则封于遂国,在今山东宁阳县西北,后为齐所灭。另一支裔则封于陈,因亲商,被周武王所灭。而虞遂的一支裔孙遏父,因他曾投靠周国,担任陶正之官,周武王将长女大姬嫁给遏父之子满。《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子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备三恪,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侯。妫满即陈胡公就是陈国的首位国君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代.陈国疆域略图,辖壶丘、焦、夷、株林、株野、相、呜鹿、辰陵、防、柽、留、项、沈、顿等14邑③。大致范围包括今河南省周口市、开封市、商丘市、驻马店市,安徽省亳州市辖境,其地域广袤,衔系中原。</p> <p class="ql-block">东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楚国灭陈国,以陈为县。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迁都陈城。据《史记·楚世家》载:“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78年)秦将白起拔吾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败,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楚国顷襄王被秦军打败,逃至陈城(今淮阳古城),把陈城作为楚都长达三十八年。顷襄王对陈城倍加修筑以防外来侵略④。秦代大一统后,于陈国故都置陈县,初属颍川郡,后增置陈郡(治陈城)。领县12:陈、汝阴、新蔡、寝丘、平舆、上蔡、新阳、苦、项、固陵、阳夏、柘。范围南以淮水为界,北与砀郡尉氏、襄邑为邻,西到漯河与颖川郡午阳接壤,东与泗水郡略域接壤⑤。从这个时候起,今周口市域就有了行政区划管理建制,进而也形成了原淮阳县的政区框架。西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罢颍川,颇益淮阳(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领县九:陈、苦、柘、阳夏、宁平、扶沟、固始、圉、新平,仍治陈城。“淮阳”作为地名便首次出现,此后千年将印刻于历史长河岁月中。此外,汉高祖刘邦会诸侯于陈城,羈齐王韩信于城门,今淮阳古称西门曰“平信门”即此意也。东汉复为郡制,仍称淮阳。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淮阳为陈国,领县16:陈、阳夏、宁平、苦、柘、新平、扶乐、武平、长平、西华、项、新阳、圉、宜禄、扶沟、新汲。三国魏复改陈郡,太和六年(公元 232 年)二月,曹睿作《改封诸侯以郡为国诏》,以陈郡四县封其叔曹植(著名诗人)为陈王,以陈城为都,属豫州。西晋武帝司马炎合陈郡于梁国,惠帝复陈郡,陈城为郡治和豫州州治,领县六:陈、项、长平、阳夏、武平、苦。东晋十六国,中原混乱,历经“后赵、前燕、前秦”各政权更替,陈县仍属陈郡,郡治均在陈城。后秦时改陈县为项县,陈郡治项县,项县治陈城,区域无变更。进入南北朝,由于战争频繁,统部无定,辖区多变。刘宋移陈郡于项,南朝齐设置“南陈县”,侨居项县(今沈丘县槐店镇),北魏合并陈县入项县,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设北扬州驻项县。北齐天宝二年(公元 551 年)改曰信州,以陈人不附侯景之乱,故名。州治驻项县,项县移陈城。北周易信州为陈州。自此“陈州”之名始见。隋代废州为郡。复称淮阳郡。析项县置宛丘县,并置临蔡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陈州,驻宛丘。隋大业初,废州复淮阳郡,并临蔡入宛丘。郡领县十:宛丘、扶乐、太康、鹿邑、郸县、项县、南顿、溏水、西华、鲴阳,属豫州。唐代为陈州淮阳郡,领六县:宛丘、太康、西华、溵水、南顿、项城,驻治宛丘。五代仍称陈州,辖境无大变更,仅设置了“陈州镇安军节度使”。北宋初为陈州,宣和元年(公元1119 年)升淮宁府,置淮阳郡镇安军,领五县:宛丘、项城、商水、西华、南顿,隶属京西北路。南宋被金兵占领统辖,为陈州、宛丘县治。隶属金廷南京路。元、明两朝均为陈州,明代初年废置宛丘县,并入陈州。明代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复置沈丘县,划隶陈州。清代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陈州为直隶州,领四县;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升设陈州府,领七县:淮宁、太康、扶沟、西华、商水、项城、沈丘,驻治附廓淮宁县(今淮阳古城)。民国二年(1913 年)裁府复县,改淮宁县为淮阳县。从此陈州又称淮阳县,隶河南省。二十一年(1932 年)设河南省第七区行政公署。行政公署设在淮阳城内⑥。通过对以上沿革梳理,可以看出今周口市域的前身就是由先秦陈国、古代陈州衍生而来。作为其治所的淮阳,一直为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雍正二年陈州升府后的辖域地图。节选自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p> <p class="ql-block">陈州与淮阳在历史岁月长河中,沿革变迁曾多次更替,那么周口又在什么地方呢? 很长时间里,周口作为地名并未出现。只等一次机遇获得诞生,而这个机遇,来自中原与江淮之间水运往来的逐渐兴起,从北宋开始,历经元明,至清代到达鼎盛。周口因姓氏结合津渡而得名,明代洪武初年形成聚落,初置永宁集地方(今周口市区西老寨);永乐年间在沙河南岸子午街一带置周家口地方⑦,时属陈州商水县与淮宁(阳)县跨界共管:沙河北岸大部和沙河南岸东南部属陈州府淮宁县,沙河北岸一部分和沙河南部及西南部属陈州府商水县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某版地图中对“周家口”(今周口市区)的要素标注,区位所处商水、淮阳、西华三县交界点,主体坐落在沙河南岸(今南寨老街)。</p> <p class="ql-block"><b>(二)行摄淮阳城本次行程从淮阳城区开始探寻。</b></p><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5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河南省调整周口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9〕61号)内容:撤销河南省淮阳县,设立周口市淮阳区,以原淮阳县的行政区域为淮阳区的行政区域,淮阳区人民政府驻城关回族镇朱家街130号。至此千年古县、历史名城——淮阳正式改区,周口也由单区变成了双区。2021年底,淮阳区委区政府(另包括其他几家行政机关单位)均由老城搬迁到了城区西侧(羲皇大道沿线),这一片是设区之后所开发打造的行政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淮阳城区西侧,羲皇大道上的淮阳区人民政府办公驻地(后排平面大楼)。前排这栋“门框型”大楼为区群众文化艺术中心,里面还包括了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区大人、区政协也都在这儿办公,集行政、文化为一体。区委大楼则在此南边约540米处,与区委党校在一块。</p> <p class="ql-block">羲皇大道呈南北走向,全长约15公里,穿贯淮阳城西,铺画主纵轴线。图中高楼为淮阳城市投资开发建设公司(城投集团)办公点,目前作为新区里的一栋高层建筑,矗屹城市地标。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乡村振兴局等单位也在此集中办公。城投集团拥有较强的资本实力,所以楼宇修得挺大气。</p> <p class="ql-block">羲皇大道南向,通往周口市中心城区(川汇区)。</p> <p class="ql-block">从淮阳古城北门(永安门)出城,途经太昊陵景区东侧,约1.3公里到达北关转盘。北关是在北门外形成的一条街市(属外城边缘),分布着居住小区与多家底商店铺。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陈州升设淮宁府;清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以陈州旧治设立淮宁县,“淮宁”成为淮阳重要的前身专名。所以在这类历史文脉厚重且悠久的城市里,将历史古名定称于道路、政区,也是很常见的情况。淮宁大道呈东西走向,从区体育馆(接羲皇大道)至新景花园小区(接秋月路与淮商路交汇口),长约5公里,为城区北部的路网骨架主轴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淮阳城区北关转盘,一共有5个通达路口。从北关转盘沿着G106国道径直往北,经白楼、安岭、老冢等场镇,约38公里可到达周口市太康县。</p> <p class="ql-block">伏羲文化广场,这儿便是太昊陵景区(伏羲墓园),淮阳历史文化核心游览点。伏羲自成纪(甘肃天水)东迁宛丘(河南淮阳)后,在此落户、立国、建都、筑城,开启了一道文明曙光! 但伏羲毕竟作为上古传说人物,相关介绍多为远古典籍或民间信仰流传,故事性很强,史料性缺乏,真实性尚无定论,且神话色彩非常浓厚。太昊陵与其说是伏羲“长眠”之处,更大的意义则是古代从帝王、官员到百姓,对神灵人物的一座崇敬信仰祭祀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昊陵为明代宫殿式建筑群,占地面积875亩,整体格局为10门相照,建有两殿、两庑、两楼、两坊、一台、一园和六观。周围有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砖砌外城长3公里,高3米。现存主体建筑贯串在750米的中轴线上,进而彰显出金碧辉煌、雄伟壮观之感! 1963年被列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荣升第四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伏羲作为华夏传说中的三皇之首。清代古籍《纲鉴易知录》载称:“帝崩,葬于陈”。后人为追念其功德,在此修陵建庙祭祀。据旧志载,陵墓始于春秋。《孔氏家语》载称:“孔子自魏适陈,陈侯启陵阳之台”…… 说明那时就有陵了。汉代于陵前建祠。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颁诏“禁民刍牧”。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敕官吏禁民樵采耕犁。宋赵匡胤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亲颁“修陵奉祀诏”,每年春秋以太牢祭祀。北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到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曾多次修建。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后渐毁。现存建筑多为明代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以及嘉靖二十四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545年一1559年)陆续所建,明、清诸帝曾多次遣官致祭,并增建修葺,使庙宇逐具规模⑨。</p> <p class="ql-block">站在太昊陵附近的一座神龙桥上近观龙湖与远眺淮阳城市天际线(西向)。</p> <p class="ql-block">淮阳古城核心位置,新华大街与民生西路、人民街的交汇口。邮政局大楼信号塔雄踞老城最高地标。图左(红绿灯旁)是以前的影剧院旧址,后被改造成了一家商场。</p> <p class="ql-block">影剧院对面分别是淮阳饭店(图左)与百货大楼(图右)旧址,以前作为县城内重要的商业消费场所,如今都已关闭或转型,并配合古城开展文创外立面修复。早年城内鼓楼也矗屹在此,该路口见证了淮阳古城的繁荣岁月。</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淮阳古城大同街(靠近平信门)的“周口宛丘职业高中”,前身为淮阳外国语学校,2022年更称今名。而校址则是原淮阳师范学校旧地,清代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陈州知府陶福同创办了“陈州府初级师范学堂”,民国时期学校先后易名为省立淮阳师范学校、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省立淮阳中山学校,直属省教育司。1950年8月,恢复省立淮阳师范学校。1958年改称“淮阳师范学院”,1960年8月复称为淮阳师范学校⑩。</p> <p class="ql-block">淮阳古城四周皆水,形成了环城湖泊。因此地为伏羲故都,并诞生有龙图腾,且俗称“龙湖”。龙湖东西宽4.4公里,南北长2.5公里,围堤14公里,面积11平方公里(折合16483亩)。古城居湖中稍偏西,与湖滨几大名胜、濒湖村庄共占地5643亩,湖域实际面积10840亩.水域面积约8000亩⑪。</p><p class="ql-block">淮阳城西,龙湖岸边的垂钓者</p> <p class="ql-block">民国5年(1916年)《淮阳县志》中记载:宋时城廓内有小湖三个,位于城南的叫南坛湖,位于城西北的叫柳湖,位于城北的叫北关湖。范围均小,且互不相通,旱时干涸。宋代苏轼寄居陈州,曾吟赋《宛丘二咏》,言曰:“宛丘城西柳湖,累年无水,⋯⋯去秋雨雪相仍,湖中春水忽生数尺”。从宋代至今跨越千年,何以形成偌大湖面。经考证其原因有二:一因防黄水泛滥浸城,屡次筑堤所致。民国旧志记载,宋代至民国黄河决口南泛及县境达57次,每次州、府皆大力修筑护城堤,防止黄水人廓。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1年),陈州兵马监督张孜筑堤袁家曲捍水。李世衡知陈州时,筑大堤以防水患,逐渐形成了护城堤轮廓。金代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十一月,河决王村,泛及境,护城堤外,受黄水淤积。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河决开封大黄寺堤,蔡河壅塞,漕运不通。知州李子义率民筑堤御之。明代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兵备道傅林命文武官修护城堤。堤外地面则因屡受黄泛泥沙淤积而层层升高,形成外高内低,积水成塘,塘连而成湖。据地质探测,护城大堤复加20层左右,堤外淤土。层次分明,厚度在3米上下。1956年修建北关蔡河桥时,发现桥基西北角距地面3米以下,有一拱券桥洞,考证为古蔡河桥,埋深与堤外黄泛淤层相吻合,堤外若除去淤积层,湖底将与原地面似平。二因屡次修筑城池所致。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唐代以降,陈(州)城先后大修过20多次。每次修城,均挖塘取土,城外越挖越低而形成湖泊⑫。</p><p class="ql-block">冬日龙湖实景,摄于2024年11月。</p> <p class="ql-block">龙湖水域总面积5.3平方公里,夏秋季节可达6平方公里,冬春季节仅5平方公里。大水年份,尽成水域。明代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沙河溢灌,水破护城堤。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秋天,蔡河破堤侵城,次年五月,莲花池(今田湾附近)堤决。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水围四门。民国15年(1926年)水破西北堤口;民国20年(1931年),水再破西北堤口。民国35年(1946年)淮阳县政府出于军事需要,决南关堤引黄水人湖,湖水容量约1100万立方米。据1981年测量,平均水深1.33米.最深处2.1米,最浅处0.3米。湖水补给主要靠自然降水,无河道注入。1975年为调剂城湖水源,由新运河高楼西向东开挖一条干渠,引水人湖,并于县城西关大堤建进水闸。1981年在南关大堤建退水闸.稳定了城湖水位。湖中盛产鱼类,古人诸多吟诗赞颂。宋代苏轼《宛丘二咏》言曰:“旱湖堤上柳空多.倚岸轻舟奈汝何,虫鱼便尔来无数。凫鸟犹疑未肯过⋯⋯”;北宋张耒诗曰:“淹泊从吾道。扁舟伴钓矶”。据近年勘查,湖泊水质良好,水生动植物繁多,鱼、虾、蒲、苇等物产丰富,豫东鱼米之乡,资源名副其实。龙湖碧水莹莹,蒲苇葱葱,荷花飘香,景色宜人。诸多名胜散布在湖中与湖滨,湖中有“画卦台、白龟池、弦歌台、司城贞子阁、陈楚故城墙遗址、苏辙读书台等”。湖滨有“太昊(伏羲)陵古建筑群、宋代诗人张咏的西园,魏国曹植的思陵冢等。昔日游艇画舫荡漾穿梭其间,古代墨人骚客多垂钓吟诗,宋代苏辙在《次韵子由柳湖感物》中咏赋:“⋯⋯惟有柳湖万株柳,清阴与子共朝昏……朝看浓翠傲炎赫,夜爱疏影摇清园,风翻雪阵春絮乱,蠹响啄木秋声坚,四时盛衰各有态。摇落凄怆惊寒温⋯⋯”。龙湖中开辟航道数条,可泛舟观览全湖,尤其农历二月古庙会时,游客则络绎不绝 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湖中的荷花残迹。待到夏日时节,翠绿荷叶满塘盛开,清风吹拂,将成为淮阳古城一道靓丽的生态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淮阳是先秦陈国故都,到了战国后期又作为了楚国的临时都城。秦末陈胜、吴广皖北起兵,并在此建立了“张楚政权”,所以淮阳古城主体也叫做“陈楚故城”。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郢都(今湖北荆州),楚国顷襄王东迁陈城(今河南淮阳),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因参与诸侯攻秦不利而徙都寿春。楚人以陈城为都前后37年。陈城,原本陈国之故都,具有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春秋末年楚灭陈后于此置陈县,作为经略中原的重要基地。楚都迁陈后,对陈城作了大规模的增修、扩建,使其成为战国晚期著名的都会之一,并在其后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史记·六国年表·楚表》亦载:“秦拔我郢,烧夷陵,王亡走陈”。同书《秦本纪》曰:“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而《六国年表·秦表》则载之更详:“白起击楚,拔郢,更东至竟陵,以为南郡”。楚人经营了数百年的江汉基地被秦占领,置为南郡,楚王于慌乱之中逃往陈城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楚故城”的文物保护牌,立在了西门(平信门)处。平信门,源于西汉太祖刘邦在此设计擒获谋士韩信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2023年中旬,淮阳区对陈楚故城进行了全方位修复打造,并围绕着内城城墙与4门建设遗址公园,到2024年年底,已基本竣工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口市淮阳区,也就是“陈楚故城”所在地,正在复建的古城墙工程,将为后人展示大约3000年前淮阳古城城墙的模样。其中,南门东侧包砖城墙段和北门西侧夯土城墙段已经接近完工,预计近期将对外开放。“复建重现古城墙,是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楚故城’原有城墙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也是对城市文脉的展示和传承。完工后,不仅可以丰富淮阳的文旅产业,也将助力于周口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墙墙根两侧,内外建有环“城”廊道,而城墙墙体则采取覆土绿化的方式予以保护和展示。现在的人们可以漫步在长满青草的城墙之上,欣赏古城与龙湖交相辉映的风采,还可以领略到淮阳厚重的历史文化。环城墙前行,于新华大街西侧的北门处,便是正在复建的“夯土城墙段”。这段高大的城墙,真实再现了春秋早期淮阳古城城墙的模样,层层夯土清晰可见,为后人展示着大约3000年前先民们的智慧结晶。今天淮阳区建设的“陈楚故城内城墙遗址公园”,就是根据考古成果进行施工的,利用现代建设技术,结合历史建筑风貌,对原有古城墙进行了保护、利用和展现。让城市“复古”,更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⑮!</p> <p class="ql-block">陈楚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西周初年,周武王以元女太姬配舜之后代妫满,封妫满于陈,建陈国,并在此筑陈国都城。公元前550年陈国大夫庆寅、庆虎为防楚兵复修陈城。公元前478年楚灭陈,夷陈为县,再筑陈城。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攻破,楚顷襄王迁都来陈,称“郢陈”,复大筑陈城,故称陈楚故城。经发掘考证,叠压在最下面的城墙为春秋时所筑。城垣残高2米至5米不等,最宽处20米,系夯土筑成。故城为方形,分内外两城,外城周长15公里。内城周长4.5公里。该城延续使用的3000多年间,曾多次修筑,增修层次明显⑯。《诗经•陈风》朱熹注:“陈,都于宛丘之侧,与黄帝、帝尧之后共为三恪,是为胡公,大姬夫人尊贵,好乐觐歌舞之事,其民化之,今之陈州即其地也”。《诗谱》载:“陈都于宛丘之侧”。现代《淮阳县志》载:“州城即古陈国”。明代学者王应麟《诗地理考》:“今陈州在古陈城内西北隅,陈都在宛丘之侧”。《水经注•渠水注》:“沙水又东南径陈城北,故陈国也”。今淮阳区城北有蔡河,河水绕城东流向东南,入沙水(今蔡河)。蔡河为沙水支流之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则将其支流也统称“沙水”,因而蔡河滨的淮阳城关一带,即为陈楚故城之所在,今淮阳城址与文献记载相符⑰。明清以降的陈楚故城四门:北永安、西平信、东明化、南孝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淮阳“陈楚古城”平面示意图(内城+外城)。据唐代地理文献《元和郡县图志》载称:“陈州州城北枕蔡水,周回三十里”。由内外城套合的回字形城池,表明陈楚故城的最初形态一直到秦代尚完整保存。</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淮宁县志》载:“明洪武辛亥,指挥陈亨易砖垣,延袤七里有奇,高三丈,址广五丈五尺。四门各增瓮城,四隅各为角楼,敌台四十九,堞计二千七百,池深一丈五尺,广二丈有奇”。明朝后因战乱频繁.城墙多次坍塌,几经修复。清末,内城城垣周长为4.5公里,高8米,堞计2211个。城墙上每隔90米建5米见方的敌台(由青砖垒砌),共有敌台49座。墙内各隅建一座8.3米见方的砖木结构、绿瓦覆顶的阁楼,飞角凌空,结构奇特,典雅别致。东南有魁星楼。城垣四方出入各有三道城门:第一道门高约6.7米,宽5米,门厚0.25米至0.3米,由铁皮包面,铁帽钉镶嵌,上方为青砖砌成的扇形拱门。第二道门与第一道门相隔6.7米,连接两道门的墙呈弧形瓮券(瓮城)。墙上有用于护城的炮眼,两边有配房。第三道门与第二道门相隔约10米;两条呈弧形的短墙分别由第二道门两侧连接第三道门两边的城墙,形成一个较大的瓮券。瓮券两边各设门卫房,置有护城设施。第三道大门上方各建三楹二层砖木结构门楼。城池深5米,宽6.7米,出入城门置有吊桥,外有万亩城湖(龙湖)环抱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淮阳在对“陈楚故城”内城城墙遗址的修复打造中,还将多年来(1980年至今)的考古工作情况进行了外宣展示,以便让大众了解考古发掘、勘探等一系列流程,并包括古城沿革。</p> <p class="ql-block">登步西门(平信门)这段城墙,开启“陈楚故城”的行摄之旅。城墙大部分区段均为夯土,目前上边覆盖着一层草甸,脚板踩起来非常松软,且利于行走。图左是龙湖水道,分隔着内城与外城西关(湖中岛聚落空间)。</p> <p class="ql-block">内城城墙的东北拐角处,右侧是一片蓄水后形成的湖积池潭,并进行过人工改造,湖畔坐落有淮阳城隍庙与包公庙两座老建筑,主导民间祭祀。在此还可远眺古城核心地标——邮政局大楼的信号高塔。</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端,步道采用塑胶网格做铺设,雨天能防滑。而湖滨道路除步行外,也可通行非机动车,共同构成了生态亲水步道体系。</p> <p class="ql-block">冬日阳光照耀下,漫步行走城墙间,观湖寻城塬,惬意而放松。</p> <p class="ql-block">回望内城城墙东北拐角处与龙湖水道,如果再降点温,水面都会结冰了。</p> <p class="ql-block">徒步走到北门(永安门)位置。淮阳在对内城城墙进行修复打造的过程中,采用夯土新垒筑了一座墙台(又称‘马面、敌台或墩台’),尽量恢复其原貌风采。</p> <p class="ql-block">北门墙台全景风貌,四周草甸覆盖,土层松软。只要天气好,每天都能吸引很多人来到城墙根下休憩、聊天、散坐。附近某些居民则利用冬日艳阳天,将被单、衣物挂到墙面旁边的树木中间拉绳晾晒。</p> <p class="ql-block">北门处“内城城墙遗址”概况介绍。下方配图是1980年淮阳“陈楚故城”开展试掘探沟以来的墙体剖面示意图,一共有七层。且根据由远到近的历史年限脉络,进而串联起了一条时间轴线:春秋之前考古遗迹在最下层,然后依次分别为:春秋陈国—楚国旧都—西汉—宋代—明代,清代增修的墙基在最上(外)层。</p> <p class="ql-block">从北门沿循新华大街径直往南,穿过老城中心,约970米来到南门(孝义门)位置。南门处墙台,已做包砖修复。那一块块青砖所堆砌起来的墙面,透露出几分大气沉稳,更极度彰显了陈楚故城的质朴、沧桑与厚重之感(比如砖墙上印刻的4个大字)。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热兵器(传统火器)在战争中也将得到广泛运用。为应对、提升防御类需求,各府州县在城墙修(增)筑的技术手法上,开始大规模的改砌砖墙或因地制宜兴建石墙。</p> <p class="ql-block">跃步登顶南门上,远眺墙体轮廓,围湖纵亘延伸。而以孔子弦歌(礼乐教化)绝粮而闻名的历史古迹——弦歌台就在南门。</p> <p class="ql-block">南门墙体上,青砖砌石的作用此刻当然不是用来防御,而是景观植入,也算变相“复原”历史吧。</p> <p class="ql-block">南门顶端的“青砖砌墙”景观打造。</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段古城墙不仅用于游览、观光、徒步,也是一处天然晾晒场地,并服务于日常生活。图中这位大姐正在晾晒红薯块。</p> <p class="ql-block">南门外的水上居民点——三官庙,以前设立了行政村,今属淮阳区城关回族镇蔡庄村所辖。三官庙位于龙湖中部、古城南侧,四周被水面所环绕;岛式聚落,湖居融合,当地人还戏称为“小航母”,图中这条堤坝道路由村子里通连新华大街。</p> <p class="ql-block">图中白色拱桥是青龙桥,桥头东侧有秦末陈胜、吴广起兵后的点将台旧址(拍摄位置)。最远处可观揽淮阳城市天际线,“桥、柳、湖”在此融合成了一幅唯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淮阳东门(明化门)位置,隔龙湖水面眺望东关聚落。前行2.4公里可到陈楚古街,近年来新修的文旅综合体项目(俗称‘仿古商业街’)。东门外正对着淮阳荷花大观园(前方拱桥处),依托龙湖水面,蓄灌形成湿地公园。至于荷塘美景呢,当然得留给夏日来赏析。东门也是此次探寻淮阳“陈楚故城”的终点。</p> <p class="ql-block">淮周路,连接淮阳区与周口中心城区的一条主干道,淮阳中心汽车站位于该路南端。这条路上有一座“苏子读书园”,又称“苏东坡文化主题公园”,2016年开工建设,2017年竣工开放。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先后三次来到陈州(淮阳古城)讲学+游历,并写下了诗词加以赞誉。如今作为淮阳重要的历史文脉资源,很值得去好好挖掘打造,形成又一大文旅品牌。</p><p class="ql-block">淮阳城区的灯箱及路牌上,都标注有政区专名,很直观的宣传方式。</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淮阳县城街市图。此次探寻路线由西门(平信门)出发,先沿西北侧城墙步行到北门(永安门),再由新华大街穿贯老城,至南门(孝义门)。参观完平粮台考古遗址后,最后乘车返回东门(明化门)结束。</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县城仍为陈楚故城清末之规模,因连年战争.城墙设施如瓮城、角楼、城池、敌台等均不断增修或加固。城池加深至6.3米、宽8.7米。因县城历为豫东军事重地,素有四门、五关(东关、南关、西关、北小关、北大关)、八吊桥(四门均为双吊桥)之设。加之环城有万亩城湖屏障,犹如一座水上牢关。易守难攻。城关南北大街长10里有余,故习称10里不出关。至民国22年(1933年)有街道40余条。北门内有中山北大街、宪法街、西互助街、合众街、西经武街、东经武街、民族街、爱众街、安老街、物阜街、修己街、怀少街、醒狮街、共和南北街、共和东西街:东门内有民生街、训政街、东互助街、醒众街、太平街、吉庆街、民权街、克己街、教育街、崇检街、维新街、革新街、清廉街、东清廉街;南门内有中山南大街、前尚武街、后尚武街、集市街、前整齐街、后整齐街、南互助街、南教育街、党化街;西门内有大同街、博爱街、爱仁街、公安街、自由街、平等街、三民街、西互助街。时城内居住总户数为3573户,16331人。民国时期县城的主要建筑场所有“县署、钟鼓楼、祠庙、教堂、会馆、学校”⑲。</p> <p class="ql-block"><b>(三)探寻周家口</b></p><p class="ql-block">本文开篇曾介绍过,周口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并无建制,甚至没有地名。而自北宋以降,随着朝廷定都开封(汴京/汴梁/东京),广袤中原与灵秀江南之间的航(漕)运往来日趋频繁,距离国都不远处的沙颖河沿线成为水路必经之地,其物贸流通地位愈显突出。但到了南宋,这里又所处战争对峙前沿,一度衰败萧条。直到明代各地才逐渐恢复商贸转口、交易、集散等功能。明代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沙河北岸聚兴永宁集,逢双日赶场。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沙河南岸子午街(今老街)设贸易市场,逢单日赶场,并隔河遥望永宁集。场集最早是一批买卖粮食、茶叶、药品、日用百货的铺子。当时在子午街有一座濒河渡口,为周姓居民掌船摆渡,往返沙河两岸及贾鲁河口,便捷泊津通达,遂称周家口,简称周口,故名。明代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开辟淮、颍、沙河漕运相继开辟,周家口集市开始热闹起来,商铺、茶馆、饭店、药房、酒馆、烟馆逐渐增多⑳。清代康熙初年(公元1662年)陈州商水县辖永宁集地方1132户,7个村庄;周家口地方1919户,4个村庄;周家口沙河北岸除太平街一带属商水县外,西北至彭埠口,东北至五里棚、黄庄;沙河南岸新渡口街以南至水灌台均属淮阳县管辖㉑,即作为商水与淮阳的跨界城镇。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七月丁酉,陈州州判移驻周家口。清代的州同与州判,分掌粮务、水利、防海、管河诸职。这是周家口设粮捕通判的最早记载。驻周家口的陈州州判初为管粮通判,《河南通志·卷四十·公署》“陈州”条下所云:“管粮州判,旧在州治内,今移周家口”,即此。清代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兼管水利,周家口粮捕通判改为粮捕水利通判。据《清实录·雍正朝实录》记载:“雍正六年十二月,命各府同知、通判及各直隶州同、州判,并兼管水利。听道员调委”。《大清一统志·陈州府》曰:“粮捕水利通判,驻商水县周家口”,就是这一变化的反映。清代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陈州知州董起盛奏请将陈州升府,其陈述理由为:“陈州幅员辽阔,绵亘数百里,界连八邑,犬牙相错,河通淮泗,路达江楚。更有所属周家口一带地方水陆交冲,五方杂处。一切刑名钱谷、稽查保甲,各处验勘难以悉举,事本繁多”。此项奏报很快获得批准,次年(公元1734年)即升陈州为府,并添设粮捕、水利通判“驻扎周家口”,周家口的政治地位随着其经济地位的发展而得以提升㉒。作为陈州府的经济、商贸重镇,且与淮宁县城(今淮阳)的行政地位相互协调,用现在的话说,周家口就是“城市副中心”,不仅分流淮宁(阳)的部分功能。更奠定了周口此后取代淮阳,逆袭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根基。</p><p class="ql-block">周口市博物馆展板,用模型完整复原了清代周家口商贸、码头聚落空间场景。</p> <p class="ql-block">后来设于周家口的“粮捕水利通判”又兼管盐务。如今周口关帝庙里的《众商议立行规序碑记》就有“陈州府分驻周家口粮捕、盐务、水利分府”等相关记载。《商水县志》也称“陈州州判”为“盐捕水利通判”。陈州升府后,“州判”改为“通判”,俗称“分府”㉓。</p><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版《商水县志》里,对“周家口”的文字记述,节选于周口市博物馆展板。从这个角度来看,商水算是周口的“母县”。</p> <p class="ql-block">周家口繁荣后,南寨、北寨、西寨三足鼎立,共同奠定了周口早期城市化框架。所谓“寨”,泛指利于防守、且多人口聚居,还有拥有一定落差的场所,又俗称“山寨、堡寨、村寨”等。而周家口的方位“寨”,则是于沙河、贾鲁河两江三岸发展形成的聚落,主导商贸功能,为确保商贾们的财产安全,也建有寨门与寨墙,定称组团专名。目前北寨和西寨的空间格局早已逐渐淡化,南寨仍有较多保留,现已开展老旧文创街区修复打造,共同承载记忆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某版周(家)口地图,先依河修寨,后由寨筑城,进而聚兴商埠。区位地邻三县(商水/淮阳/西华),融汇三水(沙河/贾鲁河/颖河),跨界商(水)淮(阳)。清代咸丰年间,岁贡李映离与其族叔李尚选等捐资重修西寨,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禀贡何甲荣、武生李庆云倡修南寨。同年监生孙甲林等倡修北寨。三寨均为灰砖结构,共有寨门45座,1939年全部拆除㉔。</p> <p class="ql-block">周口市川汇区滨河公园,位于沙河南岸,周家口码头(大/小渡口)就在这里。清代沙(颖)河航(漕)运鼎盛时周家口共设立18座跨越沙河南北两岸的渡口,大致有:火星庙渡、(沙)河北新渡口、(沙)河南大渡口及小渡口(山货街渡)、花土地庙渡、西寨义渡、磨盘街渡、盐路口渡、刘家渡、北寨大渡口、(沙)河南新渡口、老衙门渡、上下齐埠渡、张埠口渡、王埠口渡、陈滩渡、时埠口渡等等㉕。此行主要实地探寻了沙河南岸的大、小渡口与盐路口这三处。</p><p class="ql-block">滨河公园的景观主题雕塑,才竣工不久。一组码头工人背货装船的场景,既突出了周家口航运码头的功能特征,也体现了普通劳动人民的生存艰辛。</p> <p class="ql-block">沙河南岸小渡口,与大渡口相隔仅120米。旁边是中州路桥,周口最早的一座跨河桥梁,初建于1935年,俗称“老桥”,1987年拆除重建,为连接周口中心老城区南北向组团之间的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小渡口又称山货街渡口,位于南寨山货街北端。民国七年(1918年)《商水县志》记载:“小埠口渡,在老街埠口之下”。通向北寨小渡口和火星阁渡口来往的码头。山货街有六家山货场,该渡口每天除渡往来行人外,来自外地的货物也从此处登岸㉖。</p> <p class="ql-block">大渡口码头,位于南寨子午街(今老街)北端,是泊船通向沙河北岸老街、至公街的重要渡口。民国七年(1918年)《商水县志》记载:“老街埠口渡在市中,即旧周家埠口也”。大渡口开辟最早,清代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商水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从子午街(今老街)北口辟一埠口,因当时为周姓船户摆渡,故取名周家埠口”。大渡口每天除渡人外,来自外地的竹、木、煤、炭等杂货皆从此处登岸,位置居中,繁忙热闹㉗。</p> <p class="ql-block">为配合周口市修复打造“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与建设“漕运文化公园”,大渡口码头也在同步进行改建。一方面恢复了渡口石梯坎,还用“沙袋”模型对码头场景做了还原。</p> <p class="ql-block">南寨码头所在的地方,小地名叫做“磨盘山”,既然做场景打造,“磨盘”元素自然必不可少。这里也正对着北岸贾鲁河汇入沙河的河口。</p> <p class="ql-block">颍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水上舟船运输的记载,后航运逐步发展,明朝时期水运开始兴盛。据《海河史简编》(1977年版)载:“明代永乐成祖徒都燕京、漕运之局势又变,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馈运始用淮船,受三百石以上者由淮安入淮河、沙河、经太和至陈州颍岐口跌坡下,用线船可载二百石以上运至跌坡上,分别以大船入黄河,至阳武、新乡、八柳树等处,陆运入卫河,转运北京”。明代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明成祖采纳户部郁新奏言,开辟淮、颍、沙三河漕运,周家口为漕运要道。明代万历年间,航运又有所发展,埠口逐渐增多,商贾云集,桅樯林立,周家口成为淮河流域的物资集散中心之一。时任翰林学士的朝廷官员熊廷弼曾过周家口时,题诗曰:“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清代顺治年间,原有埠口已不能适应满足物资转运及过往商旅之需要,沿循沙河又相继开辟了大渡口、小渡口、上下齐埠口、新渡口等等。清代康乾年间,周家口商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全国各地客商纷纷云集周口,安徽茶麻、两湖竹木、两广纸糖、山西铜铁、豫西山货、淮阳金针(菜),还包括附近的皮毛、粮油、牲畜等均在周家口集散与交易,尤以大宗粮食为甚。另据文献资料记载: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闰六月至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三月的九个月时间里,通过周家口集散再运往江南的粮食约223600余石。可见粮食贸易额之大㉘。</p><p class="ql-block">沙河北岸,贾鲁河汇入沙河干流的河口处</p> <p class="ql-block">周家口商业繁荣,更促进了当地手工业发展,从事手工业者有上千户,且根据经营种类和生产品种分行就市,不少街道以行业命名。在周家口定居的外省商贾分别募捐,兴建同乡及行业会馆10余座,周口关帝庙,便为著名的山陕会馆。清代周家口与朱仙镇、道口镇、赊旗镇合称河南四大商贸名镇。一时间沙河两岸与贾鲁河口,码关、埠口星罗棋布,千帆商船泊岸停靠。但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平汉,津浦、陇海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加之黄河多次决口,造成河道淤塞,航运开始衰落。这时周家口通商仍依赖于水运,来往船只频繁,夏季民船总数在200一500只之间。据日本人编写的《支那省别全志·河南省》记述:1916年7月中旬,实地调查了在此停泊的民船数,有170只,从事货物运输的大型民船桅杆林立,这真正显示着周家口的繁华”。那阵子的水运工具均系木帆船。有差船、胯子船、煤船、粮划子、改造子,橹子船、乍’拉船、莽牛船、太平船等,航行于沙、颍水系㉙。</p> <p class="ql-block">重新修复后的周家口南寨普济门,又叫磨盘山门,位于新街(荷花路)北端,原址曾有一座普济寺,寺内僧人每日敲钟三次,每次108响,钟声清越,三寨可闻。寺内正殿楹柱上,有清初举人杜耀德题写的对联,文曰:“灵毓颍川潮,历五十三参奥义,众生普度;唤醒尘世梦,听一百八杵钟声,大地同闻”。如今普济寺虽已不存,但“普济钟声”却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周口八景之一㉚。</p><p class="ql-block">图左是普济门旧貌写生图画,源于周口籍画家葛庆亚老先生,并勾勒出了普济寺风貌</p> <p class="ql-block">清代一位商水籍赵姓水师提督奉命加固沙河南岸新街码头(明代由溪沟支流河道填平修建),他让人先用松柏树作木桩,打入沿岸地下,加固地基,又利用河滩遗弃的石磙打基础,用青砖砌河堤,用河滩上遗弃的石磨盘砌成码头台阶,重建了一个坚固的新码头。为了一方安全,他在码头上筑起一个寨门,上方建了两间供保卫人员居住的门楼,面朝东方的门楼上雕刻“普济门”三个大字。这个码头与河堤修好后,二百多年来洪水再大也不决口,群众感激不尽。从远处眺望,高高的普济门下面是磨盘砌的台阶,像个小山,群众便形象地起个名字叫“磨盘山”,相传至今,它虽然不是街名,却是代表一个区域的地名㉛。</p> <p class="ql-block">“磨盘”元素点缀着改造后的普济门旧址。南寨老城两条主干道——子午街(老街)通大渡口,荷花路(新街)连普济门。</p> <p class="ql-block">远处是周口船闸(西向),建于1961年。从船闸再往西约3.5公里将来到颍河汇入沙河的入河口,那里是川汇区与西华县的交界点。两河融汇后,专名也统称为了“沙颖河”(民间称呼居多)。</p> <p class="ql-block">周口船闸毗邻大南门与南寨盐路口码头。清末天津大盐商黄杏樵在附近建有盐场,每逢盐船到此,皆从此渡口登岸入库,再分销各处,故名㉜。</p> <p class="ql-block">站在周口船闸大坝上,远眺川汇区城市天际线(东向),那一带为老城中心区域(贾鲁河河口及中州路桥两岸)。</p> <p class="ql-block">位于南寨老城荷花路的原周口皮件厂旧址,作为周口工业化发展的产物载体,现将纳入“南寨历史文化街区”改建项目,规划定位打造文创基地。2024年10月,周口获批成为河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南寨街区改造完成以及对淮阳历史文脉资源的挖掘(硬核内容还是在淮阳),周口下一步的目标就是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如果只凭借明清码头渡口文化,那是远远不够的。</p> <p class="ql-block">连接南寨老城荷花路(新街)与子午路(老街)的中正路,后改名文化街。这条街很狭窄,由240块红色石板铺筑,俗称“石头巷”。以前牲口交易集市就设在此巷,巷道旁立有一排木桩用来拴套牲畜。如今改造后的石头巷,旧貌换新颜,静待八方客。</p> <p class="ql-block">位于荷花路上的“张公馆”,主人是国民党陆军将领张占魁(派系属西北军)。抗战时期张占魁担任国军骑兵第14旅旅长,率部驻防周家口,并与来犯日军进行了激烈作战。此房屋就是他当年的战事指挥部,以前为普通民居,原有三节四合院落,近年来拆除一节㉝。目前主体已修复完成,房屋今后将如何使用未知。</p> <p class="ql-block">周口目前有两座铁牛塑像,分别矗立在沙河南北两岸,隔河而遥望。淮河流域地势低平,土层松软,自古多水患洪涝灾害。每逢汛期河水猛涨,往往泛滥成灾,虽然经过不断加固并提高堤岸,但仍然不能根除水患。清代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在对河堤加固的同时,遂铸造了180厘米长、80厘米宽、50厘米高的卧式铁水牛1尊,重约3吨,安置于沙、颍、贾鲁三河交汇处。铁水牛全身平卧,头向西南,大有喝水之势。由于它高出上、下游堤岸,当河水涨至铁水牛嘴边时,上下游便可能决口,铁水牛周围水位下降,周口即转危为安。所以当时群众曾有“水牛喝水,上游决堤”的传说,把铁水牛誉为“吞洪镇潮”的“神牛”。 从此它便作为记载周口水位涨落、汛期报警的标志㉞。1935年周口沙河桥(今中州路桥)建成,铁水牛从沙河南岸迁到沙河北岸,继续发挥着汛期预警防汛作用。六十年代铁水牛因故被毁,1982年才在北岸原址重建。</p><p class="ql-block">1990年,周口市又在滨河公园(中州路桥头)新铸了一尊大铁牛(图中),塑立之季正值改革开放蓬勃发展,它象征着周口人民在改革中拼搏奋进,积极进取,鼎立潮头!</p> <p class="ql-block">周口因三河交汇的水系优势(贾鲁河虽无航运,但有水量加持),古今地缘即可沟通中原与江南,现成为了河南省第一大内河港务口岸,周口港年水运物流量已达5200万吨左右(2024年)。目前也是北方第二大内河航运港口,仅次于山东济宁港。</p><p class="ql-block">沙河上游方向(西),两艘正驶往周口船闸的货轮。图左远方即贾鲁河入河口</p> <p class="ql-block">沙河下游方向(东),图左是原来的周家口北寨聚落(北山货街),关帝庙、东大寺(清真寺)、天主堂三大宗教场所都集中在那一带。现已打造为了文旅休闲街区,入驻有餐饮、娱乐、购物等多户商家。</p> <p class="ql-block">1982年在沙河北岸重建的铁水牛卧像,民间对此则有俗谚:“周口有个铁水牛,亳州有个花戏楼”,这两处都是豫皖边毗邻地带著名的文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铁水牛遗迹的文物保护碑,正对着沙河南岸大渡口码头与普济门旧址(磨盘山)。</p> <p class="ql-block">前方近距离(图右河道)就是贾鲁河入河口了,河口处建有滨江广场。</p> <p class="ql-block">贾鲁河又名小黄河,属淮河流域,前身为战国时期由魏国所凿建的人工运河——鸿沟,流淌中原腹地,衔连江淮水系。元朝末年,黄河决口泛滥,夺袭淮河,几段重要漕渠均被淤塞阻断。朝廷为疏通漕路,河防大臣、水利学家贾鲁奉命开展疏浚治理,使贾鲁河担负起了上游城镇(如郑州)的泄洪通道,为纪念贾鲁润泽之功,此河以其名字定称。贾鲁河发源于河南省新密市境内(一说荥阳市),流经郑州主城、中牟、尉氏、扶沟、西华等市县城镇,由市郊城北下炉村入市境,往南流到市区汇入颍河,河长246千米,流域总面积3030平方公里(郑州市境内2750平方公里,周口市境内208平方公里)。贾鲁河河床宽40-60米,因发源地所处豫西黄沙土丘陵地带(平原与山区过渡带),沉积泥沙较多。最大流量300立方/秒,一到枯水季节几乎断流㉟。</p><p class="ql-block">贾鲁河与沙河汇流口全景风貌</p> <p class="ql-block">贾鲁河曾经河宽水深时,也曾有过帆(桅)墙如织的热闹场景。清代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黄河水道又在郑州决口,贾鲁河上游淤塞严重,只能分段疏河航行。1951年以后人民政府虽多次组织民工导疏贾鲁河,由于对沿河水土保持没能引起高度重视,受到泥沙冲刷,使得河床淤塞,加之上游筑桥建闸等影响,水量不断渐小,60年代后期停航㊱。</p><p class="ql-block">贾鲁河上游方向(北),远处还有一座步行石板桥</p> <p class="ql-block">沙河北岸所打造的滨江景观游憩空间,才刚竣工不久。石梯点缀花坛植被,即可以乘坐,也能登步,滨河亲水观光非常方便。这里靠近北寨(北山货街)文旅休闲街区,构筑户外与室内的近距离融合通廊。</p> <p class="ql-block">周口国土(城市)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图,涉及川汇、淮阳、商水三个行政区县。淮阳虽然改区,距离也不算太远,但与川汇中心城区并非完全相连,中间仍存在大量农业用地(农村空间)。而作为周口母县的商水反倒与川汇中心城区几乎融合连片了。因为周口城市规划今后发展的重点在东北方向,所以先将淮阳改区,中间通过建设“川汇新区”(高铁新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逐步连片,同时还能够整合淮阳历史文脉资源,让周口荣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不过个人建议,周口市脱胎于古陈州核心范围,应更名为陈州市,川汇区则更名周口区,商水同步撤县设区,与淮阳形成三区架构。川汇、商水定位主城区,淮阳打造卫星城,并利用港口优势,建设中原水运物流中心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文尾备注——</b></p><p class="ql-block">① 周口市人民政府官网.周口市情</p><p class="ql-block">②【中国先秦时期列朝列国志】陈国(上):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③~⑥ 1991年《淮阳县志.区域沿革.远古至清末、民国时期》79-85页</p><p class="ql-block">⑦~⑧~⑳~㉑ 1991年《周口市志.地理.建置沿革/行政区划》69-70页</p><p class="ql-block">⑨ 1991年《淮阳县志.古代城建.古建筑群.太昊陵》660-661页、同版《淮阳县志.文物.古建筑.太昊陵》763-764页</p><p class="ql-block">⑩ 1991年《淮阳县志.教育.重点学校介绍.淮阳师范学校》705页</p><p class="ql-block">⑪~ ⑬ 1991年《淮阳县志.湖泊.形成与变迁/水源与利用》177-179页</p><p class="ql-block">⑭~⑰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徐少华:《楚都陈城及其历史地理探析》</p><p class="ql-block">⑮ 大河报:《3000年前的城墙长啥样?周口“陈楚故城”正在复建古城墙》2023年5月25日</p><p class="ql-block">⑯~⑱ 1991年《淮阳县志.古代城建.陈楚故城》659页</p><p class="ql-block">⑲ 1991年《淮阳县志.现代城建.民国时期县城》661-662页</p><p class="ql-block">㉒~㉓ 商水县政协 崔中玉:《陈州州判移驻周家口考证》</p><p class="ql-block">㉔ 1991年《周口市志.地理.市区》71页</p><p class="ql-block">㉕ 1991年《周口市志.交通.河道运输.渡口与码头》271-218页</p><p class="ql-block">㉖~㉗~㉜ 周口市人民政府官网 老地名唤醒记忆(下)</p><p class="ql-block">㉘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田冰:《试论明清时期河南城镇发展的特点》</p><p class="ql-block">㉙ 1991年《周口市志.交通.水上运输.货运》219页</p><p class="ql-block">㉚ 《周口日报.今日海报.普济门》2024年2月23日</p><p class="ql-block">㉛ 周口市人民政府官网 磨盘街和磨盘山的来历</p><p class="ql-block">㉝ 周口市人民政府官网 国民党将领张占魁旧居(张公馆)</p><p class="ql-block">㉞ “周口发布”融媒体:精彩周口标志建筑—大铁牛 2014年12月31日</p><p class="ql-block">㉟ 1991年《周口市志.交通.河道运输.河道.沙河》217页</p><p class="ql-block">㊱ 1991年《周口市志.交通.河道运输.河道.贾鲁河》217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