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学哥丁泉石提供的五七中学(七局一中)六九届毕业生合影照片,弥足珍贵。 这是李水城中学的照片,他是69届毕业生,分到局机械化工作。79年高考北京大学历史系。 这是李水城与他中学同学丁泉石和于尚湖在北大校园的合影。 写七局前身是由东北一公司和建三师在1955年底兰州组建,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但是对于东北一公司和建三师是如何组建的,绝大多数人所不清楚,就连建三师的子女们也语焉不详。我记得1967年我去吴淞家里玩,因为吴局长的小儿子吴冬平是我同班同学,这时我在吴淞家床上看到一床瘫放床上的鸭绒被,当时吴冬平告诉我这是吴淞参加抗美援朝时战场获得美军的战利品,或许这也说明建三师也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那场战争。<div><br>春节期间,我无意中阅览网页,被一段张杨评《湖北工建》三书:一个流动三线建设者的生命史。我仔细阅读完,有着别有洞天的发现,就是立足湖北的建工局所走的路与现在甘肃建投所经历的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路程大同小异,或许是所有建筑单位组建,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这篇文章里面所论述的建二师与地方建设单位的合并几乎就是七局单位组建的翻版,而后面的衍变转向也同七局单位的变换大同小异。二局后来也像七局转变成湖北省建工局,也有体系内的建设单位去了北京,天津,成为中建一局或六局,就像七局的二公司转到天津成为交通部港务建设公司和北京机场的建设公司,七局的六公司去了湖北的荆州等地最后去了天津。</div><div><br>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第37军第109师从朝鲜战场回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二师”。1955年1月,“建二师”集体转业,与“华直二公司”合并,组建“建工部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开始建设包头的军工、市政、民宅等项目。1958年随着建工部直属企业体制改变,“包头总公司”变更为“建工部第二工程局”,并在中苏关系恶化、包头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转战他地,总部机关亦搬迁至北京,并改称“建工部华北工程管理局”。1964年大规模三线建设开启,建工部华北工程管理局变更为“建工部第八工程局”,在第二汽车厂选址十堰后,国家以建工部八局为基础,并调建工部六局、北京三建、建筑学校和基建工程兵等单位,在十堰成立四万余人的“102工程指挥部”,负责二汽的基本建设任务。<br><br>恰逢其时,我的学哥丁泉石转发给一份非常有价值的文章,这是一中校友的骄傲69届的李水城,现北大教授博导他以华仙笔名撰写的《他把一生献给了核工业——怀念父亲李竹林》,此文发表在《国家人文历史》2021年5期上。文章篇幅较长,我只摘选了建三师进军兰州,并转业与东北一公司还有地方建设单位合并成为“兰州建筑总公司”,选定小西湖附近建设七局大院的过程。</div><div><br>到底还是北大的博导文笔水平高,一语中的,将我们纠结的七局前身合并定居的细节栩栩如生陈述清楚了,也避免了今后自己在叙述七局大院前世今生留下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的缺憾。下面就是水城学哥的文章,我们一睹为快。</div><div><br>1953 年 7 月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随即中央军委决定将原定入朝参战的八个师转入地方建设行列,归属建筑工程部领导当时全国分为八个大区,每个大区部署一个建筑师(此即后来建筑工程部八个建筑总公司的由来)。父亲所在师转为建筑三师,负责西北地区,下属七团驻宁夏银川,八团驻陕西临潼,父亲所在的九团驻陕西华县。</div><div><br>我就是 53 年在华县赤水镇水城堡出生的。为适应从野战军转为工程兵的变化,部队开始选派干部去地方学习。1953年 3 月,父亲前往咸阳与当地政府协商,将一批援建即将返回上海的技术工人借到部队,以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手把手的教战士学木工、瓦工。经过半年学习,八团被派往阎良参加机场建设,九团去西安郊区边家村(今西北大学附近)营建一座办公大楼和食堂,半年后竣工交付使用,初战告捷。</div><div><br>1954 年 2 月,建筑工程部在北京召开这八个建筑师的英模大会,父亲作为,建三师代表莅会。朱德总司令接见全体代表并发表讲话,鼓励大家:“你们不但会打仗,还要会建设。我们过去打仗就是为了今天的建设”。万里副部长在闭幕式上做了总结报告。会后,父亲奉命带一名通讯员乘火车前往兰州,为建三师师部及家属基地的建设打前站。甘肃省政府划拨出的基地位于小西湖以西、七里河桥以东、路南侧的一片乱坟岗子。<br>父亲抵达现场后搭了座帐篷住下来,然后在当地雇佣一批民工修建简易工棚,作为九团官兵的落脚点。</div><div><br></div><div>随后九团官兵抵达,开始建设,当年年底便建好了办公大楼、食堂、医院和 8 幢 4 单元的 3 层住宅楼。建三师也随即从西安换防到兰州,九团随师部驻基地大院。我们兄弟姊妹小时候就生活在这里,后来随着人员不断增加,逐步在最初西院的基础上扩展成了东西两个大院,建成三层楼房 31 座,院内的各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即后来位于兰州七里河区西津东路的建筑工程部第七工程局机关家属大院。)</div><div><br>随即三师全体官兵开始在兰州参加国家“一五规划”重点工程建设,包括炼油厂、化工厂、石油机械厂、电厂及各自所属的配套设施。为保证工程能如期完成,国家将具有大工业施工经验的东北第一建筑工程公司(1954 年末,建工部将东北第二、第五、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和齐齐哈尔铁路局工程处合并为建工部东北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调往兰州,与建三师的官兵混编组成了兰州建筑工程总公司,下属六个工程处,再后来又在这个基础上扩展出六个子公司。</div><div><br>东北这家民营公司的到来为建三师注入了雄厚的技术力量,但军民混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东北来的工人看不起部队军工的技术,并为待遇问题闹事。总公司将父亲和八团团长刘志民、九团政委张有才三人调到一起组成军工处,专门负责协调和处理军民矛盾。后来他们三人成为了九团与东北公司五处混编组建的三公司领导成员。</div><div><br>1955 年初,接军委命令,建三师全体官兵于 5 月 1 日脱军装、交徽章、就地转业,师部转为建筑工程局机关。此事引起震动很大,大批军人不愿转业,认为到了地方身份和待遇会降低,并为此闹事、罢工。但战争早已结束,国家不可能保留庞大的军队编制。(1955 年 2 月 8 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正式开始实行军衔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工作,不满的情绪才逐渐平息下来。</div><div><br>水城学哥的文章篇幅较长,后面主要讲得是水城父亲承接了共和国最重要的工作——原子弹生产试验基地青海金银滩的选择,勘察建设的详细过程,还有四川大山丛中几个核工业项目的勘探、建设过程,可以说水城的老父亲将他一生最宝贵的年龄献给了国家的革命战争时期以及核工业事业。是我们敬仰和爱戴的老一辈,在春节的日子里,我摘选水城的文章段落,除了纠正自己结构性错误外,也受到很深的教育,为老一辈功勋卓著的建设者的高贵品德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br> <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