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老家,我们家还保留着过年给长辈拜年磕头的传统习俗。</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的天刚亮,我们家族的男女老幼都会换上新衣服由年长者带队,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我们家大人多,百十号人集结磕头拜年那确实是一幅蔚为壮观的场面。</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是黑池镇北廉村,秦姓已经在此了繁衍生息二十几辈,早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枝枝杈杈,像大树繁杂的根系,但论起辈分来,却又是条分缕析,一丝一毫不得马虎。大概是担心别有用心者弄乱了辈分,目无尊长了。于是,便想出个年年让大家都必须复习巩固的好办法——晚辈给长辈拜年。当然,年节,那正是个“分出大小”的时节,无论如何,长辈得摆出个尊长的姿态,高高在上——享用礼拜;晚辈需降下高傲的身段,卑躬屈膝——磕头明志。</p><p class="ql-block">听长辈讲,过去磕头拜年是在祠堂里进行的,所有同宗同族的人集合在祠堂,先给爷婆拜年,再按辈份大小分列,年轻的给年长的磕头,然后是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往往一个拜年活动要占用大半天时间。</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由于拜年磕头只讲究辈分而模糊了阶级,于是成了封建文化糟粕,被革掉了。现在没有祠堂也不拜爷婆了,我们家由于爷爷辈的坚持所以得以保留,到现在也就是把晚辈们召集起来,大大小小几十号人一同向长辈的院落进发。往往是打头的已经撩开长辈的门帘子,落在后面的还没有走进院门,只要看见长辈来迎,就哗啦一下跪倒一大片。长辈或递烟,或端着果盘给后面的几个年幼的塞糖果瓜子,或拿着一沓新钱给小孩发压岁钱,嘴里还念叨着:“哎呀呀,这谁谁家的小子都长这么高了?念几年级了?该说媳妇了吧?……”,拜年队伍一般不做停留,一边应承着“回头来玩儿”,一边鱼贯而出。年幼的自觉等年长的前面走,然后再蜂拥而入另一院落,如此往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磕头,就是双膝着地即可,只是跪一下,并未见匍匐于前,真正的头磕到地上,碰一脑门子灰的——五体投地叫“行大礼”。过年磕头也就是个“意思”,双膝着地头点一下就行了,现在的娃娃们不喜欢这种拜年方式或者不太本分的,远远地躲在队伍的后面,只是嘴里嚷嚷着“磕在这里了”,双腿只是弯曲了一下,膝盖并未着地,因为一通下来,并没有看到他们崭新的裤管上粘到一丝泥土。也有特别老实的小孩跟在大人后面,把头在地上磕的咣咣响,惹得众人大笑。</p><p class="ql-block">我打记事起,我就跟着父母去给长辈磕头拜年。二祖母今年已是一百零四岁高龄,由于两年前脑梗坐上了轮椅。我们家磕头拜年已没有人组织,但大家都还会不约而同早早地在门前集合,然后拜家族爷婆,再给二祖母拜年。前两年百岁高龄的二祖母腿脚还好,爷婆神主由她老人家照顾,每年总是早早地把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等着大家来拜年,等大家来齐一同拜爷婆,子侄媳妇们都问二祖母为啥也磕头,二祖母说“那上面是我的当家人,我得给他们拜年!”,等到大家给她磕头时,她则笑着说“不磕了!不磕了!这个该打倒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拜年是有压岁钱的,而且没有结婚的孩子都能领压岁钱,结了婚就成大人了所以没了这等优待。年龄小的自然欣然接受,也有稍年长的孩子不好意思领,长辈则说“嫑嫌少,拿上吧,再也领不了几年咧!”,过去发的压岁钱是一毛两毛都有,——那可是个不小的刺激,因为年节里要放的鞭炮钱全仗这个了,要是弄好了,连糖瓜、灯笼、风筝的钱都能挣得来。现在二祖母的压岁钱都涨到十块了,很庆幸我家一岁半的二姑娘还能见到这种拜年方式,特别是还能领到百岁老人发的压岁钱。</p><p class="ql-block">大家都说等二祖母老百年之后就把磕头拜年打倒了,而我觉得这种拜年形式挺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相关报道:</p><p class="ql-block">磕头时,一般是长子带妻子、孩子对父母跪拜,而且整齐、规范,头部沾地。</p><p class="ql-block">在鲁南地区,大年初一人们要“起五更”,空着肚子首先焚香设供,磕头作揖,然后放炮驱邪,最后按照顺序依次地磕头拜年。在这里,如果晚辈还领着晚辈,一进家门,他们便要对着长辈齐刷刷地跪下磕头拜年,受拜的长辈也会准备好红包和烟糖干果侍候。初一拜完,初二开始了一轮亲戚朋友的拜年活动,一般来说初二开始,姥爷舅舅姑姑家,然后是按照亲戚的远近安排依次拜访,但这里的拜年可都要磕头的,当然只拜长辈,而且是严格有序。</p><p class="ql-block"> 当地有这样一句歇后语“吃了饺子不拜年装傻”。说的就是大年初一起五更吃了饺子就不拜年的风俗。传统正宗的磕头要求双膝跪地、俯身稽首、磕头祝福,并且对每位长辈都要跪拜,从头到尾跪地、叩首、起身、再作揖,不能偷懒。</p><p class="ql-block"> 磕头拜年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传统,通过磕头晚辈表达对长辈的尊重,以及一年来辛劳的感谢。(转自《北京晚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