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拜大年

王友明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黎明时分,我便披着夜色,跟着父亲开始拜年了。最辛苦的当数晚辈们,由辈分最高的人家拜起,从东家到西家,走马灯似地逐一拜到,两个多小时要磕数百个头。身为长子的我,自然也要加入到拜年的行列。拜完年,我感到双膝疼痛,又饥又渴,回到家逮住凉饺子、冷馒头,一顿猛餐。母亲抚摸着我的头,喃喃自语:“又长大一岁!”说完,把一个红纸包塞到我手中,我展开纸包,是5毛“压岁钱”。接在手里,我感觉到暖暖的。那是母亲的一颗爱心啊!</p> <p class="ql-block"> <b>过年时给姑姑拜年</b></p> <p class="ql-block">  长大当兵后,我一下子6年才第一次回家。但凡回家过年,身为军官的我,此时也必须放下“架子”,入乡随俗,加入族人拜年的行列。我们的家族比较大,占了多半个村子。从这家到那家逐一拜到,需要两个多小时。过去拜年要磕头,如今,已改为抱拳问候祝愿了。拜完年,人们就各自回家,燃放鞭炮,开吃初一饺子。初一的饺子是肉馅的,像征着一年都是好日子。这一天,我几乎是在牌场上度过的。与儿时的伙伴,小学的同学,边玩牌,边交流感情,仿佛一道清清的溪水从心上潺潺流过,十分舒畅。</p> <p class="ql-block"> <b>属于边防军人的春节</b></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拜大年的习俗,起源于古代的祭天祭祖活动。在古代,人们认为新的一年,是天地万物复始、岁月更替的时刻,具有特殊的意义。为了在新的一年中祈求平安、吉祥和丰收,人们会在正月初一这一天,举行祭天祭祖的仪式,向天地和祖先表达敬意和祈求。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拜年的形式,人们通过互相拜访、送上祝福的方式,表达亲情、友情和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 <b>古人的拜年方式</b></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时光的水,从中淌过,冲走了许多陈旧的过年习俗,沉淀下来的都是闪亮的精粹,拜年习俗便是其中之一。拜大年的习俗,在现代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拜年活动内容的多样化,成为一种新年俗。那些磕头、叩拜等传统的拜年方式,除一些地区仍然保留外,在很多地方已经演变为更加简单的躬身作揖,或抱拳拱手等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团拜、电话拜年、微信拜年、网络视频拜年等,许多新型拜年方式,也越来越普及。现代人们,还会在大年初一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逛庙会、看演出、旅游等,使得春节的庆祝方式更加多样化。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 <b>电话拜年</b></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会通过社交媒体发送祝福信息、红包等,进行线上拜年互动,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些新的拜年方式,既体现了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使得正月初一拜大年富有了深邃的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 <b>现代拜年</b></p> <p class="ql-block">  <b>(文章里的图片,来自于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