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的变迁

弘农文化园

<p class="ql-block">“金龙摆尾辞旧岁,银蛇抬头迎新春。”在农历 2025 年正月初一的清晨,我从睡梦中醒来,时针已指向了九点多。昨晚守岁看春晚的疲惫还未完全消散,但手机里不断跳出的拜年信息却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p><p class="ql-block">昨夜的春晚,节目虽不那么尽如人意,我却还是强撑着看到了十二点的钟声倒计时响起。随后,便在疲惫中沉沉睡去。今晨醒来,打开手机,那两百多个拜年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满屏皆是“新年吉祥多喜乐,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祝愿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之类的客套话语。我机械地从上到下浏览着,一一回复着“新年快乐”,心中却不禁感慨,这网络时代似乎让人们之间的亲情变得淡薄了。</p><p class="ql-block">回忆起小时候的我在乡下老家过年的情景,那才是真正充满年味和温暖的时刻。一家人围坐在火坑边,烤火、炕腊肉,欢声笑语不断。小孩们紧紧依偎在大人身旁,听着他们讲述着那些充满神秘和趣味的故事,拉着家常。这守岁的时光,温馨而美好,让人沉醉。</p><p class="ql-block">当零点的钟声敲响,交接之时,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起,我们用这除岁的方式,期盼着能去掉一年中所有不好的东西。那时的我,总是充满了活力与期待。每年大年三十的凌晨一过,我都是第一个冲向洞里去挑第一担水,这挑头水象征着来年的丰收,承载着满满的希望。</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的早上,母亲也有着独特的习俗。她会把头晚的剩饭打开大门丢一点到门口,说是封蚊子,希望来年蚊子少些,不再飞进家里。然后,大家纷纷起床,穿上新衣,兴高采烈地到各家各户相互问候,互致拜年。那一声声真挚的问候,那一张张洋溢着喜悦的笑脸,至今仍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如今,网络的便捷让拜年变得简单而快捷,但却少了那份面对面的真诚与温暖。那些曾经的传统习俗、那份浓浓的亲情氛围,似乎在逐渐远去。或许,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努力留住那些珍贵的传统,让拜年不仅仅是一条信息,更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一次亲情的相拥。</p><p class="ql-block">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我期待着能重新找回那份失落的年味,让拜年重拾它原本的意义,让亲情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淌。</p><p class="ql-block"> 2025农历正月初一于南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