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几天我忙着在百度里寻找春节金句。又收到了好多新春祝辞,都要一一回复。发出的时候要区分对象,不能发得太雷同。最好结合对方的年龄、职业和性格有所不同,最好词句回得更贴心更温暖更文艺。想必,这几天好多人都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我们太在意季节轮回,太执着于春天的祝福。中国人一年之中绝大多数的美好祝福,恨不得在春节这几天说尽说痛快,说给关系亲近的人。</p><p class="ql-block">也许中国保持农耕社会太久了,对季节很在意。按说,农耕应该更在意秋天。我猜想,过去漫漫历史中,秋天的果实基本都进了土地主的粮仓,农民对秋天很失望,于是转而更关注前面春天,只能千方百计去算计春耕的质量和数量。秋天,是地主的秋天。春天,才是农民的心思。善良的心思,需要祈祷祝愿。</p><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如今地主阶级推翻了,父辈们进城了,作物反季节了,食品工业化了,一年四季本应该被平等相待才对。但中国人还是看重四季中的春天,依然钟情于春节送祝福。因为,春节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是中国人的元旦。春节这天并不是立春是到了春的门口,这天是具有中国农业文明特色的节日,是一年的从新开始。也是我们个人一年的新开张,新开张当然要早早送上祝福。</p> <p class="ql-block">今天又送出了很多祝福,也收获了很多祝福。我享受在“开始”的日子里被美好的词汇填得满满的感觉。不知春天会不会笑我:真把春节的祝辞当成了烧香拜佛。其实我是不信初一、十五的。但不可否认,上一年里,谁都有未能如愿未能达成的事情。人人都希望开个好头。但同时我也有一个发现,春节的祝愿往往主题宏大,或者说大都是超过我们个人能力之外的(如万事如意)。反倒是一年中其它时候的祝福和关怀更现实主义一点。这也许是因为,我们不大可能知道每个人内心具体的愿望,只能笼而统之,甚至把饼画得大些。</p><p class="ql-block">总的说起来,春节的祝辞多少带着某种娱乐精神,说的人也不用负实现不了的责任。给你送上一个不可能兑现的愿景,你还必须欢欢喜喜地接受与感谢。奇怪的是,如此这般,却没能改变我们春节送祝福的执着,这也彰显了中国人的理想主义与乐观主义精神。也因为中国人的执着,在去年12月4日我国取得春节申遗的成功。我甚至觉得这当中,我也是有贡献的。</p><p class="ql-block">今天一大早给一位久病的喜欢弹钢琴的老友发了春节快乐:“从今以后万事顺遂,心琴和一,杏林不见”。这句话中“万事顺遂”是抄袭的,后面的是我原创的。我对这祝辞很满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元月29日于重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