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吃百家饭

水木年华(华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蛇年新年揭开了新的一页,祝愿祖国繁荣昌盛,新年万象更新,欣欣向荣!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人从青春年少走向婚姻殿堂的完美组合。所谓十里乡俗不同,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家乡是千年古城黎城县,早在商周时期,因黎侯受封建城,故称为黎侯国。黎城县有一个流传己久的地方风俗,哪就是新秀吃百家饭,又称为新媳妇吃百家饭,即新过门的新娘婆家所在地吃百家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八十年代生产队大集体时,村民们天天土里刨食,一年四季都要参加生产劳动。不是上山开垦荒地,就是人工填土造田。只有到冬天农闲时节,才有时间谈婚论嫁,大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记得八十年代我结婚时,不到一千元就能娶媳妇过门。娶亲迎接新娘的日子,用的是生产队马拉车,一匹枣红马头顶上系着红丝巾,身上披着红绸缎,车架上贴着红双喜,车底铺的是竹片席子。迎亲队伍前面打头阵是一班子吹吹打打的锣鼓手,走到新娘家时要先敬拜丈母娘,然后是新郎亲手给新娘佩戴印着新娘二字的胸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农村娶媳妇大都是在腊月天,娶媳妇讲究个派场,光是酒席上的吃食五花八门就要准备个把月。那时候没有机器推面磨粉,都是牵着生产队的毛驴和黄牛拉石碾、石磨一遍一遍地过筛子磨面粉。婆家还要按照女方要求给新媳妇缝制新衣服、新被子、打造衣柜箱和三转一响。迎娶新娘子回来的路上,要边走边放鞭炮,临进村口还需伴娘相陪着提着新娘的新衣服包和贵重物品。一直到新媳妇踏进家门拜了天地和高堂的那一刻,公公婆婆一颗悬着的心才可以安稳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黎城县只要是一年里娶过门的新娘子,统一在正月天吃百家饭。正月天一个村子的街坊邻居主妇都要去新媳妇家请新人吃饭,也叫搭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正月天,新娘子可是个大忙人大红人,东家吃了进西家,吃得满嘴流油。除大年初一在婆家吃饭,初二到初五是本家族人请吃饭。初六到月底几乎天天在外边吃饭,请吃饭的人家也是尽量想把饭食做好做的有滋味。而请吃饭不是一个人,而是同村人家的新娘子一起去,请吃饭叫的人越多,显得这家人人缘好有面子,被认为是一种荣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媳妇在吃百家饭时,也是尽量打扮的漂亮些,穿的有档次会给婆家争光。新媳妇吃饭看似平凡普通,其实是给自己挣面子。几个人围在饭桌旁,谁有礼貌和教养,谁吃饭狼呑虎咽一看就知道。因此新媳妇尽量克制自己,不让自己的坏习惯露出来让人家说闲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零零二年之后,这种风俗逐渐停止。都是各人在自家吃饭,再也没有了过去那种吃百家饭的温馨,再也不见乡里乡亲见面亲如一家的关怀和问候,好怀念新媳妇吃百家饭的日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