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按:贵州政界文人的作品我看过些,其中较早的是龙志毅和龙永图的散文集。龙志毅先生和刘学洙先生都是我曾熟悉的老人,他们既是贵州的文化名流,也是贵州的文化老人。首次听说黎焕颐先生的名字是我去贵州日报社大院刘学洙先生家里,刘老说了《山之骨》的来源,那是朱厚泽老回黎焕颐先生的书信,原名为《答南国友人书》。刘老的祖父是清末进士,福州有名的诗人。我家世居云贵高原几百年,从小生活于偏僻的乡下小镇,阅读让我打开了一扇窗,走出大山就成了执念,于是只能从书本寻觅,贵州这片神秘的土地,当代贵州走出去不少的文人墨客,如刘雪苇、萧乾的夫人文洁若、黎焕颐、乐黛云先生等文学群体。大到一省或一郡,都有文学群体,同时代的还有吾乡盘州的黄润蓬先生原工作于山花杂志社,罗马(又名张克勤,张道藩之子)原贵州日报社文艺副刊部工作,定居云南昆明的项兆斌等。</p> <p class="ql-block">窗外,杏花春雨,大自然没有半丝炒作……室内,性情文章,一杯茶,一包烟恰怡如素……友:你推荐给我的《政界》不知你如何评价?这部近三十万字的长篇,看来是作者的“夫子自道”。黎:从头至尾我通读一遍。我认同你的观点,这是作者的宦海体悟。历来我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是疏小说而亲诗与散文,可这次我破戒。但,我不是文艺理论家,你则是。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因为,一、你和作者素昧生平,无我见。二、你没有拿红包,无贿见。三、作者曾是省委副书记又是省政协主席,你和他无利害干系,故无昧见。四、尤为重要的是你远离文艺界的行帮气(理论界也不例外),无帮见。</p><p class="ql-block">友: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历史,时代良知的体认。尤其是一身而二任具有两种身份:亦官亦文的作家,能写出这样近似《百官图》的小说,而且是写省委这一级的高层,笔锋柔而利,宛如庖丁解牛,文字平实中见细致,从省委组织部长、省委书记、省长、副省长,到地委书记、市长、副市长,一直到离休的省一级的老干部,以及年富力强为奔官跑官善于钻营的所谓官场市侩,都在作者的笔下,不矜才、不使气,美美丑丑历历如见。栩栩若生。这从两个层面可以窥见作家的气养:第一个层面,作家的文风,迹近淡烟疏雨,很少时下流行的 OK 式的尘嚣气,追求“酷”。文品即人品,可不可以这样说,它从另一个层面托出作者的心境在追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不汲汲于官场的进退得失。你和他交往有素,是不是这样?黎:不错,我和作者交往有年。但,我并非因他置身于省委要津,权重一方而趋其炎。或者对他有远求而附其势。首先因为他是文人而且无官气,始与之交。多年来是以文章道义互见性情。你从《政界》中,由文风而见其人的襟野,足见你有眼力。《政界》乃其新著,从此中我嗅到创作者宁静中的无法完全宁静——隐隐有幽怀难挥。淡泊中的不能忘筌——若有丝丝忧愤欲剪不得。这既是《政界》的艺术倾向,同时也是作者的时代的良知。因而才若真若幻,和当前的政界声影环扣。和读者,尤其是和你我这号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在理性上取得认知,在情感上桴鼓相通,你说是不是?</p><p class="ql-block">友:《政界》不是以它的故事情节取胜,开头读一如平沙落雁。并不是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但越往下读,越觉得天涯云路,雁阵惊寒。你看,从省委组织部长周剑非,省委书记赵一浩这两个刚正人物,不都有某种云路不禁霜的无奈之感么?应当说《政界》是耐读、耐品的;给人的启示是多向的。比如,像陈一弘这样肯干、敢干、务实,虽有缺点的副市长,经考察已经内定要提拔为市委副书记当市长的好干部,却李广一时难封。而另一位善于跑官的副市长冯唐,则不是“冯唐易老”(而是冯唐不老),此况此情岂止是政界若然?这就难怪作者在小说的收笔,要用“风箫箫兮易水寒……”的话境了!你能说不是吗?——《政界》的艺术外延:怨而不怒,远非政界所能界!</p> <p class="ql-block">黎:你的评价是贴切的。事实也是这样,一部成功的作品,她在艺术上是富于通感的,除非是不粘烟火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所谓佛道两家的仙佛化境的或仙或佛无此感通。然而,红尘滚滚的大千世界,有这样的界么?以我来说吧,我一向远离政界,拒绝商界,逃避江湖市井行帮界,厌恶纠纷频起的文艺界。但,看《政界》这部小说,却有不少通感。原因在于我无法跳出另一种意义上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历史行、时代行、社会行、文章行、道义行,赋给我的合力。东坡说他“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纸。”《政界》这部小说对作者,也何尝不能作如是观。当然,作者亦官亦文,并没有为文字所累。但获得的声名则是《政界》的读者效应,不到半年就一版再版销行五六万册……在当前纯文学的图书并不看涨的滞态中,能说她反映出来的仅仅是一种市场效应吗?</p><p class="ql-block">友:《政界》没有炒作,能征服读者,说明文章并不憎命达。憎的是疏离现实的“酷”。再“酷”的文学倘悖此道即使是名声显赫的作家,读者也是不会假以脸色的。龙志毅同志的这部长篇,有人说是类似某一部官场小说,我以为两者之间是有质别的,《政界》则是笔遣春温。尽管有些春寒料峭,但笔底充溢着对现实的爱的关切。这是当前写高层领导——政界的高层愠色中带亮色的作品,难得难得。</p> <p class="ql-block">黎焕颐,著名诗人,黎庶昌后人,生于1930年,贵州遵义人。1949年参军,历任部队文化教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西北农林》杂志编辑,青海日报社记者,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上海文学报》副刊主编,副编审。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被打成“右派”,发配到青海,1979年流放归来。著有专集《迟来的爱情》、《春天的对话》、《西出阳关》和《黎焕颐抒情诗选集》等。</p><p class="ql-block">来源:龙志毅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