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玉壶冰</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193531061</b></p><p class="ql-block"><b>文/原创</b></p><p class="ql-block"><b>图/网络(感谢作者)</b></p> <p class="ql-block"> 新年第一天,在迎新的鞭炮声中醒来,看到美友圈邀请我们70后回忆我们那时候的年味,真是应情对景。</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经济还比较落后,但一到过年,年味十足,气氛很浓。</p> <p class="ql-block"> 家家的主妇都是精打细算的好手,各样年货备多少,早就盘算好了。肉打多少,有多少家亲戚果子需要买多少斤,每个孩子做新衣服需要扯多少布,各种各样过年之物需要多少,先买啥,后买啥,无需开列清单,在心里一清二楚。赶腊月的大集,今买点,明买点,等到大年三十,保管一切齐备。</p> <p class="ql-block"> 一进腊月,家家就陆陆续续开始准备年货。先准备干菜类的能存放时间比较长的年货,因为越到后面越贵。大集的热闹程度是跟着新年的脚步的,越到年尾,大集上人越多,直到过年的前几天达到高潮。那真的是人挤人,带着孩子赶集的,得牵着手拉好,一不小心真能挤丢。</p> <p class="ql-block"> 备年货的一个重要节目是杀年猪。那时候,家家都有猪圈,每家都会养一两头猪。春天买来小猪仔,养到过年,不管卖了杀了,都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一到过年,村里都会杀年猪。有一个按辈分我该喊他爷爷的马姓街坊,会杀猪。每到过年,都会请他杀猪。杀年猪需要不少人帮忙,先找个开阔的地方,支上杀猪案,杀猪锅。印象中,杀猪锅特别大,是能把整头猪放进去的,这口锅,是把猪杀过后放进去烫毛用的。</p> <p class="ql-block"> 谁家要杀猪,都是提前约好杀猪的那个马爷,杀猪那天再找几个壮汉帮忙抬猪。几个壮汉进到猪圈,把猪按倒捆好,用大棍子嘿呦嘿呦喊着号子,在猪嗷嗷的叫声里抬上杀猪案。然后主角就是马爷了。杀猪案一圈,围了很多孩子,看他放血,吹猪,刮毛,开膛破肚。其实孩子们爱看杀猪也不是说杀猪有多好看,是因为幸运的话能得到猪尿泡,吹起来用线栓着,能当气球玩。杀好后,街坊邻居这家一块,那家一块,都高兴地来买猪肉,很快一个大肥猪就被瓜分完毕了。</p> <p class="ql-block"> 过年还有一个重要习俗是贴对联。我小时候,还没有卖对联的,都是买来大大的红纸,裁成对子,写对联。那时候,每年过年,街坊邻居都会送来红纸,让父亲给他们写对联。我给父亲打下手,裁纸,按纸,晾对联等。一边帮忙,父亲也会给我讲过年贴对联的来历。王安石的《元日》中写: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桃符,就是现在的对联。也讲对联的讲究,对联是对仗的。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性必须相同,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数对数。现在对古诗词的爱好也许就是源于小时候的对联吧。那时候,印象中父亲每年要从腊月中旬写到除夕。那时,不仅贴对联,麦囤灶头,马槽马车,门口院里等等,还要贴很多期盼好运的小东小西,写起来也挺麻烦的。对联是年三十贴,贴了对联,放上拌门棍,就要正式过年了。拌门棍,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这习俗,是在大门口和每个屋子的门口放上一根棍子,据说是挡住元宝不让滚跑的。</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年夜饭,就是饺子。我老家那里是白菜猪肉馅儿的。年三十,还会暗暗地比谁家饺子先下好,怎么知道的?饺子下好,放鞭炮。哪家院子里鞭炮声噼里啪啦一响,就表示这家饺子出锅了。饺子出锅,要先给老人端一碗然后自己才能吃。过年,除夕,初一早上都会放鞭炮。除了看谁家放得早,还会看谁家的鞭炮长,谁家要是放个一万头的,那就很厉害了。</p> <p class="ql-block"> 男孩子们会到处跑着抢火鞭,听到哪家院子里一响,就飞奔过去,生怕别人抢了先。有一次,一个和哥哥年龄差不多大,叫中明的小孩子,抢的火鞭在兜里又炸了,把他的新衣服崩烂了,还哭了一鼻子呢。</p> <p class="ql-block"> 那时,除夕晚上讲究守岁,很神圣的感觉。还讲究三十晚上洗洗脚,打咧粮食冇地儿搁。</p><p class="ql-block"> 那时过年,小孩子最兴奋,可以穿新衣。初一,个个穿的新崭崭的,连最不爱洗脸的小孩子也会把脸洗的干干净净的,穿上新衣服,神气啊。初一不兴干活,就是吃吃玩玩,农人们,大概也就在这一天最放松吧。</p> <p class="ql-block"> 过年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走亲戚,那时走亲戚也很讲究,有顺序。初一,走干亲戚,也就是给干大干娘(干爹干妈)拜年。没有干大干娘的,初一就不用走亲戚。没有干大干娘的小孩子,看到别的小孩子去给干大干娘拜年,还挺羡慕的,去给干大干娘拜年,会给个大大的红包。初二,回娘家,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是去姥姥家。初三,走舅舅家,初四走姑家,初五走姨家等等。有条不紊。</p> <p class="ql-block"> 那时走亲戚,一天只走一家,在亲戚家吃饭,聊天,亲亲热热的。走亲戚拿的东西,是用黄褐色的纸封起来的点心,上面盖着个大红色的方形的签,点心叫果子,一般是拿两封。说起走亲戚,想起一个趣事。村里有个媳妇,在我姥姥家村北边一里地有一家亲戚,每年初二她都会来趁我们家车去走亲戚。有一年,走亲戚的路上,母亲问她:你去八店走亲戚,是去谁家?她说:去扁嘴儿家。由于两个村子离得很近,相互都是比较熟悉的,她说的亲戚,母亲也是认识的。母亲就问她:你给扁嘴儿叫啥的?她答:叫哥哩。母亲又问:那你给田震班叫啥的?她说:叫舅的。当时看母亲表情有点奇怪。后来她下车去亲戚家了,母亲说,也不知道她走的啥亲戚。扁嘴儿是个女的,是田震班的老婆,她说给人家叫哥的,又说给田震班叫舅的,这驴唇不对马嘴啊。我听了笑了半天。可能她确实不大清楚,这个媳妇儿脑子不大灵光,名字就叫傻妞。</p> <p class="ql-block"> 小孩子走亲戚,最开心的是有压岁钱,那时候,压岁钱很少,但很开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