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当除夕乘“复兴号”列车回北京,让我瞬间穿越回到了那风云动荡的七十年代,那一年我们执行任务,常年就往返在祖国这条千里大动脉上,任务完成从越南凭祥乘列车返回北疆满洲里部队,就乘坐由南向北的老绿皮列车,在北京转车,十年也不知坐了多少次,这条线上的客车乘组和我们都成了一家人,每次执行任务回国,都会坐在这熟悉的列车上,就像回到家,每当看到那绿皮车,就有着滿满的回忆。特别是那个年代,我们回部队乘坐绿皮客车,因简陋的车厢和缓慢的速度,在漫长的车厢生活中曾多次赶上过年过节,绿皮车厢也竟然成为我们行走的家,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的天地。</span></p> <p class="ql-block"> 那年在我即将要离开部队,接到了一项特殊的押运命令,将在深冬的一月执行一趟绝秘代号任务。在那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正面临着国际国内上最严峻的形势考验,美越战爭暴发,部队奉命参加了这场长达十年之久的援越抗美斗争,我们为保家为国部队官兵全力以赴,投入到了援越抗美转运军资的特种任务工作。为保证完成这项国际主义大援助的重要使命。全体官兵一次次将援越军资送往火线,一次次赴汤蹈火出生入死,最终赢得了越南及东南亚国家解放斗争的伟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 这次也是我最后一次参加代号特殊押运,又一次带领我的战友们奔赴在这条贯穿祖国北国南疆的千里铁道线上,因为任务特殊,责任重大,我们日夜兼程高度戒备,在贯穿大江南北的大动脉上,军民紧密配合,全线警戒,岗哨密布,沿路坚守,铁路内外联防死守,让这趟军列不停息地经过昼夜的艰苦跋涉,秘密冲出大兴安岭、跨过黄河长江、穿过南疆边塞,这趟史上未闻的特殊押运任务,在我们的守护下,将这批代号装备送达到了越南抗击美帝侵略者的烽火战场。</p> <p class="ql-block"> 为保证这次任务安全顺利转运到抗美前线,部队精心挑选组织了一个六人精悍的小分队由我带队执行任务,一路奔赴在千里铁道线上,因沿路情况复杂,严防敌特和阶级敌人的破坏捣乱,给国际社会造成影响。出发前,我们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六个人其中四名战士是第一次参加这项任务,但他们重任在肩信心十足,出发前再次向党组织写下誓言,保证完成任务,绝不辜负部队首长的信任,体现了中国军人不负使命勇往直前的诤诤誓言。</p> <p class="ql-block"> 军列飞驰在祖国的铁道线上,我们坚守在军列的各个岗位,警惕地守望着前方,写到这里耳边就会响起“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这不正是我们押运战士的真实写照吗!</p> <p class="ql-block"> 在援越抗美的斗争决胜之际,这趟重要军资的输送转运任务非常关键,按照部队命令,一定要保密安全,绝对不能出现一点问题,不惜牺牲一切,保证军资送达越南人民军的抗美前线。一路上我们六名押护勇士不分昼夜,不畏艰险,一路闯关,最终将重要军资送交到了战火前沿,园满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 离开越南抗美前线,第二天,我们特勤小组将乘坐河内到北京的国际列回国岁从北京转乘北京到满洲里的列车,这天正赶上年三十,大家不知道多高兴,特别是那几个吉林小兵,第一次坐国际列车,那眼神顾不过来,东瞅瞅,西看看,新鲜的不得了,把一路上的辛苦,奔波,劳累全忘的干干净净了。</p> <p class="ql-block"> 当在北京转车到北京到满洲里的车后,在广播里传出二人转“小拜年”,这热闹有特色音乐的喧染,大家都急的回家,人潮涌动……,说句实话,那个绿皮车年代,人们能买上票挤上车就不容易,何况又赶上过大年。</p> <p class="ql-block"> 列车缓慢进入了北京,已是大年初夕,大街小巷熙熙攘攘,车水马龙鞭炮声声。因大家回部队心切,都没在北京停留,因过年的客流高峰,北京站内人头拥动,川流不息,我们不敢出站,就在车站排队买票很快转车,乘坐上了从北京开往满洲里的客运列车。</p><p class="ql-block">在站台上,我们见到了熟悉的列车长和乘组人员,欢迎我们凯旋而归他们在车下一边帮我们拿行李,一边问寒问暖,把我们当成亲人,热情地为我们安排着一切。</p> <p class="ql-block"> 置身车厢内,车厢内外返乡过年的人大包小包,兴高采烈,跑上跑下挤车的热闹景象,犹如一幕画卷般展开,为我留下刻骨铭心。</p> <p class="ql-block"> 车沿路北上,上下车的人们赶上大雪,车站上厚厚的积雪中,我们配合列车员和站勤人员,扫出一条路来方便乘客上车,天亮以后不知道是谁干的。特别是那个年代的车上卫生间,用厕人员多,四面透风,经常有纸片垃圾被吹进来,我们打扫厕所,就成了许多人学雷锋做好事的首选行为。一开始我们也不好意思干,专等没有人的时候打扫,生怕被别人撞见。相信有不少那个年代的战友,与我有同样的经历和心理……。</p> <p class="ql-block"> 每次做了好事,因人来人往,都在人们的视野里进行,经常会遇上客人配合我们整理行理,列车长及乘务人员车上的乘客,给我们举起大拇指,并在车上进行广播,得到赞赏和表扬,我们的战友,却充满了自豪和温暖。自然,好事做的多了,总会被人发现并传到部队,从而受到部队首长的赞赏和连队领导的表扬。</p> <p class="ql-block"> 车 进入到广袤的东北大平原,白雪皑皑天寒地冻,车在一个小站因乘客多,列车广播员不耐烦了,干脆不说晚点多长时间了,只告诉你继续晚点,没个准确时间。我们一路常碰到,还整整晚点了几个小时。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寒冷的夜,寒冷的车站候车室,列车客人脸上都挂满了无奈和无助。这时候没办法,乘务员就会劝说一部分旅客先下车。在车上,由于杂乱无章的拥挤,气味十分污浊,旅途长的,十几个小时,连上厕所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情,因为车头车尾,早已密不透风地站满了人群。</p><p class="ql-block">天气都是极冷的。绿皮车上一般靠着锅炉取暖。那时的乘务员不但要负责车厢卫生,与乘客互动,还有负责烧锅炉。但即便如此,由于绿皮车车厢密封不好,常常有寒气侵入,旅客冻的直哆嗦。</p><p class="ql-block">罩,一边三个座,一边两个座,每两排中间有一个小茶几,这是给旅客放东西用的。有的车厢一侧有茶炉供应开水,所谓茶炉就是一个小型燃煤锅炉,列车员将热水灌到两个大水壶里,用小推车给客人送水。</p> <p class="ql-block">从炮火连天的战场,返回祖国,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受到欢迎,特别是乘坐上返程列车,从车站到上车,老百姓都关注着我们一举一动,我们全副武装,整齐的小队列行走着,那英姿的军人<span>姿</span>态展示在了人民群众眼中,看着我们都向我们挥手,他们感受到和平环境来之不易。是他们在守护我们的安宁与幸福</p> <p class="ql-block"> 这次参加执行代号军车任务的战友中,有一位六九年入伍的老兵,老家是河北河间县人,他曾当过饮事班班长一米七零的个子,白白的脸膛,大大的眼睛,微微翻起的双眼皮,炯炯有神的目光,一身健壮的肌肉,为人热情豪爽。大年三十初一为了客车上的人吃上饺子,和面揉面都让他包了下来,最能体现出他全身无穷的力量,六七公斤的面团,在他手里倒水和面,一卷一揉一按,很快就能搞定。一气呵成,看着案板上很快赶出了一大堆饺子皮,供我们七八个包饺子的人,看到他喜气样,简直是一种合家欢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车上每饨饭,那年的氛围,像家一样,车厢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南来北往的都相互拜年,车厢內军民互敬互爱一边吃,一边唠嗑祝福,那一年,也是我参军以来在外头一次过年,哪种味道、哪种感动,至今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今天能把许多过去的事情整理出来,除了深刻的印象,主要还是因为有那段历史作为参考资料垫底。我和许多战友一样,在往返客车上广泛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当休息间隙,我们战友们也会忙着给家里写写信、打扑克、下棋的时候,我们也会来到炊事班餐车厢,帮着师付们打下手,烧火、切菜、揉面,洗碗筷等,因此也和餐车厢的车上服务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一路走来,虽然时间长、车厢中更是闷热无比,但通过广泛开展“车厢文化”活动,不仅没有感到困乏,反而激起昂扬的斗志,一路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 列车长再次欢迎我们,还在除夕晚宴,“你们乘坐我们的车是让我们的增辉,你们从南疆前线返回,你们那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称赞,你们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气令人激昂,你们长年累月日夜坚守战斗令人敬仰,你们是我们这一代最可爱的人,祖国的和平与安宁时刻寄托在你们身上,当“风雨”来临的时侯战旗上必定写满你们胜利的荣光。</p><p class="ql-block">我们用实际行动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我们一路前行”的活动,通过组织乘车旅客体验当一名乘务员、讲雷锋故事、画心目中的雷锋形象等活动,传承发扬雷锋精神。”</p> <p class="ql-block"> 列车跋山涉水,穿过小溪、梯田,月亮伴随夜色升起。窗外如此静谧,偶尔有点点星火在流淌。列车向北行进,车厢内也逐渐趋于安静,在列车与铁轨特有的节奏中,战友们慢慢进入梦乡。</p> <p class="ql-block"> 那年部队学雷锋表彰大会,我代表我们特勤分队参加了会议,首长把这个“学雷锋摸范”的荣誉发给了我们,是对我们坚持学雷锋活动的极大鼓励,这是我当兵第一次获得如此级别的荣誉,因此,绿皮车上过大年的故事,我一直珍藏至今。</p><p class="ql-block">从那时起,经常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时候还把部队战斗生活写日记文章发表在连队的黑板报上报刊上。记得有一篇《穿过南疆烽火线》的文章,是颂扬对援越抗美参战的战友,受到大家一致好评,我还断断续续保持了五十多年,也让我受益良多。</p><p class="ql-block">绿皮车厢里过年的情景,一直让我身临其境,车上军民渔水情的融合景象真是美不胜收。</p>